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金融资本 > 跨境金融与全球资源整合

跨境金融与全球资源整合

文/ 本刊记者 姚莉

跨境金融与全球资源整合

——专访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杨平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产业和资本的关系发生逆转,单一的资金实力不再占有投资优势,资本退出的周期在加长,资本的性质也出现了新的改变

 

2014年是中国海外投资转折性的一年,对外投资额首次超过外来投资。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从中国走向全球,企业希望获得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其国际化发展需要,提供“量身定制”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随之增长。

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杨平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在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之下,资产管理机构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同样需要适时调整,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国际化、多元化的服务。

资本流动新格局

《中国投资》:资本市场新的格局下,投资趋势有怎样的变化?

杨平: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支撑高速增长的动力来自于投资和出口的高增长,企业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宏观环境,机构寻找到优质项目进行投资,都会获利丰厚。在这个阶段,中国是资本的净输入国,国内金融市场并不发达,直接融资的比例很低。产业对资本的依赖很高,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排在第一位的,投资回报模式主要是机会驱动下的总量增长模式。如果以金融危机为分界点,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格局是中长期资本流动以美国为中心的发达经济体国家流向以中国为核心的新兴市场国家,追求高增长带来的回报。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产业和资本的关系发生了很大逆转。透过很多经济现象可以看到:比如PE机构快速发展,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出现了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低于PE投资时的价格估值。而此时IPO市场重启和关闭的反复,市场退出的周期远没有想象中的快速。从2011年开始,市场估值持续下调,与之对应的IPO退出回报率持续下降,2012年新股发行暂停,需要寻找其他退出方式。同时被投企业对投资机构也提出多元化的需求,资金不再是唯一的需求。同时,企业对资本投资运作的需求也会随之改变,包括融资能力之外,开拓市场、产业链的垂直整合、项目运作过程中商业银行贷款的供给跟进,乃至在企业战略发展层面找到适合的并购目标等要求。

如果说之前产业和资本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资本为王。现阶段产业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对等的,并且单一的资金实力并不占投资优势,同时资本退出的周期也在加长。资本的性质出现了新的改变,单纯的财务投资是不够的,产业会依据自身的发展寻找合适的资本投资者。作为投资机构资本的提供方,适时要求我们一是要把投资的周期适当延长,并耕耘于企业长期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二是提供多元化服务,比如除了股权融资之外其他的融资工具,判断和重组市场资源,为企业寻找合适的并购目标;三是寻求退出的方式多样化。

全球整合资源

《中国投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一方面在适应规则,另一方面也在改写规则,光大控股作为境外投资机构,对此有怎样的体会?

杨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阶段,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资源瓶颈、发展缺口很大,多为收购能源类项目,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以资源全球布局的策略为主导走出去。近年来民营企业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像复星集团、万达集团,“走出去”获取国际资源,同时也是全球化整合资源的需要,利用国际产业链调整、国际分工重组的机遇,积极整合全球资源。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促进企业的多元化产业化战略发展。

光大控股作为跨境资产管理机构,参与了很多并购项目,在接触外国投资者过程中有切身感受。外国投资者与国内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管理的理念是有偏差的,对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透明度有差异认识。外国投资者认为通过适时有效披露公司治理的相关信息,来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是否具备强有力的公司治理制度,公司交易和报告是否透明,企业如何评估与考核,管理层的职责划分是否清晰。比如企业信息披露的管理、披露的内容是否全面,披露的时机选择等。改善企业内部治理,审视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流程,增强企业交易透明度,确立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使各项业务的基本面更加明晰,国内企业在这些方面都有待改善。

外国投资者对国内企业的透明度与公司治理的认识上存在落差,造成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发行债券时存在发行成本明显过高,在价格上就会体现出风险溢价。国内企业在跨出国门后的兼并收购需要辅之大量具体专业的工作,包括前期的尽职调查,掌握目标企业所在地的政策、法规、文化、环境以及收购过程中的风险评估都需要投行相关的中介机构的帮助,做出专业的判断,以适宜的条件完成收购。

《中国投资》:您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哪些建议?

杨平:国内具备潜在的高增长巨大市场,跨国并购的动机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需求,加快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比如服务业,围绕企业自身战略和需要,向产业链高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其中收购拥有国际性品牌的公司是“走出去”的主要策略,借助其全球化的管理运营能力,来改造中国企业目前管理系统,降低成本,提高整合能力,而市场的重心可能还是在中国。而“走出去”的企业往往是在国内运行较好的,有品牌影响力的,管理和运营能力在行业内都是比较出色的。

跨境资产管理新机遇

《中国投资》: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加快,诸如沪港通、人民币债券国际化以及RQFII等,您如何看待带来的机会和风险?

杨平:我们是通过RQFII取得银行间债券市场资格的,代表了机构投资者对债券市场的投资偏好和策略。外国投资者和国内投资者对国内债券市场投资品种的看法不尽相同,外国投资者对投资品种的安全性、信用等级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国外机构投资者需要全球的资产配置,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在加大。中国经济发展一直是一枝独秀,但中国股市相对于美国或其他新兴市场来说表现得并不理想,股市并没有表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但从2014年开始,市场信心加大,沪港通是市场的助推器。国际投资者很大部分是机构投资,它们偏好有很好现金流、营业模式稳定、流通性高的大型企业,这些都可以逐渐改变国内A股的文化。

同时对对冲基金来说沪港通提供了全新的投资渠道,传统的对冲基金进入资本市场需要拿到RQFII、QFII资格,中间有很大成本,沪港通从交易的角度来说简单得多,提供获利的机会。我们倾向投资安全的领域,比如大型央企、质地好的规模中等企业。未来重心依然在大消费、大服务、新兴产业领域。

采取投资的多元化,对冲基金,另类投资、传统投资买股票债券固定收益类,不同组合的资产配置规避投资风险。投资过程中做好风险溢价的评估。国内企业到海外发行债券,离岸债券市场收益类曲线是不一样,反应外部投资者对国内企业信用风险的反应和评估,这就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机会。

《中国投资》:基于您的判断,光大控股是怎样做的?基本战略和未来计划是怎样的?

杨平: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下,为跨境资产管理机构提供了很好的机遇。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香港人民币资金池已超过1.1万亿元。面临的理财需求很大,风险管理工具、对冲手段,结构化安排选择很多,产品的创新空间很大。意味着QDII、QFII、RQFII的双向投资需求发展空间拓宽。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主体资格,增加投资额度。

我们在香港面临双重挑战,国际性知名投行,中资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双重夹击和竞争。同时也面临着行业的跨界竞争,互联网金融对货币基金、固定收益等产品,对传统的资产管理机构都带来冲击。传统以渠道销售模式为主的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也向主动管理方向转型,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艰巨竞争。

我们在跨境投资领域下功夫,发挥多产品、多产业的优势。第一VC、PE、医药基金健康基金,产品齐全。不适合PE投资的企业,可以选择公开市场团队投。第二自有资金实力雄厚,在发展产品初期可以提供自有资金支持。第三跨境资产管理的优势,我们将继续以我们的专业和能力提供给客户一系列的产品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