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宏观政策 > 详解东北全面振兴新政——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东北振兴司巡视员王树年(十二月号)

详解东北全面振兴新政——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东北振兴司巡视员王树年(十二月号)

2009-12-15 12:25:34 文/ 朱娅琼

今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下称“33号文件”),这是继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国家出台的又一个指导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综合性政策文件。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如何把东北地区培育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地带,这件事情具有全局意义。”在东北地区5年振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之际,如何进一步解决其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如何尽快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成为保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乃至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巡视员王树年在接受《中国投资》专访时表示:“33号文件的出台可谓‘及时雨’,进一步彰显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中央对振兴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坚定意志和决心,标志着振兴工作进入了全面振兴的新阶段。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

                   

5年一大步

《中国投资》:自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振兴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王树年:这5年多来,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为: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以棚户区改造为代表的重点民生问题首先在东北地区开展,并逐步解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08年东北3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2万亿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3.05%。这5年东北三省城乡居民收入也增长近1倍。可以说,实施振兴战略的这几年,是东北地区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也最多。实践证明,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决策是非常及时的,完全正确的。

《中国投资》:通过这5年多的振兴工作,您认为获得了哪些主要经验?

王树年:总结这几年的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认知:一是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前提,构建具有活力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二是要坚持以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机制不活、活力和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三是要坚持以扩大开放为条件,东北的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决定了它必须加强与区域外市场的联系,畅通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渠道。四是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所有制结构调整为重点,改变东北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状况;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环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五是要坚持以全面振兴为目标,东北振兴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工业和国有企业的问题,而是要实现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大矛盾掣肘发展

《中国投资》: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33号文件指出的“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具体有哪些矛盾?

王树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过程,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生产力要素的重新分配过程,更重要的是打破现存利益格局、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只有革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旧机制,改变阻碍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东北老工业基地才能焕发青春,重振雄风。从几年实践看,东北地区凡是改革力度大、体制机制有新突破的领域,发展推进就迅速,振兴效果就明显。如国企改革、社保制度改革、扩权强县改革、扩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等,大大推动了整个东北地区振兴进程。

目前,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东北地区与发达地区比较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影响长远发展和振兴进程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突出表现为3个方面:

一是体制机制性矛盾。从微观经济主体来看,尽管东北3省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许多企业尚未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当部分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机制不活。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还是社会资源的配置,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改制企业仍然存在一些遗留问题,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进展缓慢。从思想观念看,“等靠要”思想还在部分干部群众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创业环境与创新文化有待加强。从政府职能看,行政体制改革远没有到位,政府部门“越位”“缺位”现象同时存在。

二是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存在的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层级不高、聚集度较低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重工业重复投资倾向明显。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成套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原材料工业的产业链和精深加工有待进一步延伸。新兴产业发展不快,高新技术产业未形成竞争优势,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区域结构方面,传统的哈大主轴等先发地区积聚了大量的资源,但东西两翼、沿边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跨省区一体化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区域内的竞争加剧。在技术发展和创新体系方面,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庞大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产学研联系不紧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不够。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经济比重依然较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经济活力相对不足。

三是可持续发展矛盾。资源环境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环境和资源压力越来越大,区域内部分资源供给能力下降,一些流域、区域和海域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经济总量扩张和环境容量不足的矛盾突出。森林、湿地和黑土地保护等生态建设亟待加强。资源型城市方面,众多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社会、生态问题突出。民生问题方面,国企改制重组、破产矿区历史欠账、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亟待解决,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很重。

这些充分反映了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透视政策“含金量”

《中国投资》:请您谈谈33号文件相对于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下称“11号文件”)有哪些新亮点?

王树年:33号文件与11号文件是一脉相承的,关于东北发展定位、发展重点的判断都是一致的,突出了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等重点任务。同时,33号文件也是对11号文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突出了全面振兴,突出了统筹协调,突出了东北特色,并且明确提出要把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培育成为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更加鲜明地提出东北的发展定位。

应该说,33号文件内容非常丰富,从9个方面提出了28条新的振兴政策措施。这9个方面包括: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其中,有很多政策措施的含金量都很高,但还需要通过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才能变为推动全面振兴的具体举措和强大动力。

首先,33号文件中有一个重要的政策点,就是试行新的“债转股”股权处置方式。财政部规定,单个企业回收率不低于60%,总体回收率不低于70%,目前东北尚未处置的“债转股”股权,绝大多数不到这个标准,因而影响了企业的兼并重组步伐。下一步,要结合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发展方案,尽快在东北地区先行启动“债转股”资产处置方式的试点,打破最低回收率限制,建立处置不良资产的新机制。

其次,在近年来的振兴工作中,中央企业联合重组东北地方骨干企业涌现了大量成功案例,这种方式既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了企业发展能力,也有效维护了装备、能源、矿产等重点产业的安全,成为东北联合重组的亮点。33号文件明确了对这种重组方式的支持,目前工信部正在牵头制定推进企业联合重组的具体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文件还指出,要优先支持实现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再次,在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方面,33号文件指出,要提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比例。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从现有相关投资专项中分离设立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以及利用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近期筛选一批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企业的比例应有所增加。同时,将继续组织实施东北高技术产业化和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并加大支持力度。

再者,在金融支持方面,该文件要求进出口银行要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东北地区重大技术装备出口,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在政策上也要给予支持。还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服务,继续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扩展业务。33号文件还指出,要抓紧完成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工作,重点支持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目前该基金的架构已经搭建起来了,预计年底能挂牌,另外,要继续支持中外金融机构在东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进行金融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这些都对拓展东北企业的融资途径大有益处。

最后,该文件还鼓励地方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如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潜力型产业发展。又如制定发展规划,扶持和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包括组织编制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和大连“两区一带”等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推进内蒙古东部地区能源重化工基地、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工基地和辽西北煤化工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和通化等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这些都将对地方发展形成强劲推动力。

聚焦潜力产业

《中国投资》:对于东北的重工业基础和农业基础而言,您认为有哪些产业最具发展前景?

王树年:我认为第一是装备制造业。这些年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工业化进程拉动的巨大市场,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这次金融危机,东北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支撑。这也说明,掌握自主创新的高端技术才是未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要大力发展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风电机组、盾构机械、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档数控机床等市场急需产品。并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

第二是新能源相关产业。东北目前比较有基础的是生物质能源,如中粮肇东基地、吉林燃料乙醇公司等,都有较大规模。一旦纤维素制乙醇技术商用化得到突破,前景非常广阔。辽宁海洋资源丰富,发展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大有可为。另外,33号文件提出要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而且,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大容量电容器、半导体照明等产业也具备很大发展空间。

第三是生物产业,除了刚才说的生物质能源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将成为东北的重要新兴产业。目前,长春、通化等地已经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有了相当的基础,要继续大力发展。而发展生物农业对东北而言也很有资源优势,要借助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在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有机肥等方面进行攻关。

第四是现代农业,这跟生物农业有交叉,但是包含的范围更广,是大农业的概念,包括粮油作物、畜牧业、林业等。要依托东北农林产品商品量大、品质好,畜牧养殖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目前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预计明年上半年出台。还要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

第五是某些新兴产业,如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都正在积极发展。这几项都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对于航天航空等产业,东北要依托国防军工企业汇集的优势,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融合,增强军工企业对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电子信息产业,要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建设好大连、哈尔滨、大庆3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支持延吉、绥芬河等城市利用独特区位优势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并依托国家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现技术研发的突破,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

第六是文化创意产业,这是东北基础较好并且发展空间较大的领域,这几年的发展速度较快,成为一个亮点。要贯彻落实文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支持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最后是现代服务业,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以及旅游业。要依托现有的工业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传统工业的优化升级服务。33号文件指出,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将统筹建设一批重点区域物流园区。东北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们正在将大东北旅游一体化作为重点来推进,东北地区旅游专项规划文本已经初步形成,有望近期修改完善后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我们希望可以借此深度挖掘东北优势旅游资源,打造东北旅游品牌,建立大东北无障碍旅游区。因此,未来这几个领域有很大发展潜力。

解读“全面振兴”

《中国投资》:东北国企居多,要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结构升级,势必涉及到企业的兼并重组。在过去几年中东北国企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重组的导向是什么?

王树年:过去几年,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双重作用下,许多东北企业打破行业、所有制、地区和国别界限,加快联合重组,有力地促进了东北地区工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比如黑龙江省四大国有重点煤矿重组成立龙煤集团,增强了煤炭资源的调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连钢铁、抚顺特钢和北满特钢跨省联合重组为东北特钢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特钢生产企业。初步统计,2004年以来,东北地区发生国有大型企业重大重组事项20余个,涉及企业30余个。此外,东北国企如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哈量和北方重工等率先走出国门,兼并了国外知名同行企业。

但是,东北现在仍然还有一些联合重组的“攻坚战”要打,剩下的都是不好啃的“骨头”,但是企业联合重组之路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今后要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联合,推动建立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集团,面向全产业链竞争。要进一步打破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障碍,持续推动东北企业的兼并重组工作。另外,在国企改制的过程中,对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要经过职代会表决通过,操作要做到依法、公正、公开、透明,政府要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处理好社会稳定的问题。

《中国投资》:您始终强调“要实现全面振兴”,这包括哪些含义?

王树年: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生态建设,加之中央企业和财政承袭了对地方资源和税收的多取少予政策,使得东北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严重下降。我们要吸取以往不可持续发展的教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而不单纯是经济发展。因此,要确保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的,确保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确保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否则,无论经济发展有多快,都不能说振兴是成功的。

需要强调的是,保护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是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绝不能再走破坏环境推动经济增长的老路,而要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目前,我们正在编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大小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森林积蓄量最多、国有林业最集中的林区,其生态功能影响到整个东北、华北甚至东北亚。因此,做好大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林业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全国性和全局性意义的重要事情,所以必须提高到国家的层面来认识、研究和推进。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投资》:11月16日,国务院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下称《规划纲要》)。这是政府迄今为止批准的唯一一个沿边开发开放区域规划。您认为这对长吉图发展有哪些影响?

王树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地处东北亚区域地理几何中心和新欧亚大陆桥中心。根据《规划纲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有四大战略定位: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长吉图要在“沿边地区与内陆腹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开拓陆海联运国际运输新通道”“探索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模式”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此外,《规划纲要》关于先行区、示范区、中心、基地以及积极探索、适时建立、支持鼓励等提法有很多个,这些都给予了大胆探索和试验的广阔空间。

这次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规划,实际上是更强调了对外开放。东北新一轮对外开放中,侧重沿海沿边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要特别重视加强中俄中蒙等周边国家贸易往来和区域经济合作,未来东北振兴的一个亮点就是如何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层次和水平。

《中国投资》:下一步将如何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

王树年:东北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地理概念,本身就具有整体性、明显的板块特征,‘新的增长极’的提法更赋予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新的内涵。下一步,我们将把推动东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点之一。要鼓励东北地区实行跨省(区)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近期先行组织开展旅游、物流、交通和科技方面的一体化协作。认真组织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做好规划任务落实,督促检查工作,加快规划内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3省的产业对接和合理分工。进一步研究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税收政策。

近年来,东北3省政协层面一直在通过年度论坛的方式联合提出意见建议。我们希望可以将这种沟通协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到4省区最高行政首长的层面,建立起东北地区4省(区)行政首长协商机制,定期研究协调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并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