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海外投资 > 日本的政治经济特点及战略取向(2012年5月号)

日本的政治经济特点及战略取向(2012年5月号)

2012-09-18 14:25:25 文/ 中国战略思想库(中宏网)

日本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下降

目前的日本面临经济长期不振,国内包括社会问题,保险、税收、国债等诸多问题看不到前景以及政治动荡等多方面的困惑。经济不景气导致政治根基动摇,同时加剧了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从1990年初开始,经历了失去的20年,经济增长按日元不变价计算不进反退,日本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已大大下降。

外部环境发生的巨变对其冲击较大是最主要的原因。外部环境发生巨变,主要是3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美国的变化,美国的相对力量在下降。2011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继续采取战略收缩的对外政策。由于美国的债务危机继续深化,房地产价格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主权债务评级下调,内政的压力迫使美国不得不降低对海外问题的关注,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国内事务。二是中国力量的上升。特别是中国的发展速度明显地超出了日本的想象,而在中国崛起的背后是中日问题没有解决,如历史问题、领土主权方面问题等。在这样的前提下,双方力量发生了逆转,这对日本是很大的冲击。三是中美关系的变化。可以说在全球层面上,不管是安全领域还是其他的,现在能跟美国正面讨论大问题的是中国,在亚洲能和美国分享利益的是中国。以中美双边关系的升级为代表,美国和中国两个经济体正在直接对接。虽然美国提出的中美“G2”被中国否定,但这客观显示出美国东亚外交的思路变化。

与外部环境变化伴随的是日本国家实力的下降以及所引起的国际地位下降,这种下降对日本心理的影响和打击是异常大的,对它的国际地位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这种打击导致国民自信心极度下降。

回归亚洲已是大势所趋

虽然这些年政权更迭毫无疑问影响到了长远战略的制订,但日本是有战略的,而且他们的这种战略眼界我们决不能轻视,因为日本是一个能在阁僚总理级建立战略部的国家。

短期战略为中美左右逢源。二战后,日本由于战败和日美同盟体制的形成,客观上造成国家主权不完整。中日合作涉及到非常重要的美国因素,美国对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对中日合作成功与否至少起到50%以上的作用。而日本作为美元霸权操控亚洲经济或者操控所谓“西太平洋美元湖”的抓手这种战略作用,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决定了日本的短期战略依然是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左右逢源,从美国获取安全利益,同时从中国汲取更多产业利益,使其在中国获得的产业利润最大化。

长远看日本回归亚洲是大势所趋,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日本的发展始终与美国密切相关又总存在着矛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美自贸区形成,欧盟启动,世界经济在格局上形成了美欧各主的局面,日本未能加入美、欧各自形成的经济保护圈,因此被迫急于回归亚洲构建自己的全球竞争地位,这就与美国的亚太经济体系正面碰撞,日美矛盾暗中激化。

其次是金融危机后以亚洲市场为中心展开全球性的大重组、大布局,拼争新时代产业竞争制高点成为各国共识。围绕地区发展环境和地区秩序建设问题,日本并没有放弃独占亚洲的愿望,仍然期待着能扮演亚洲盟主的角色。我们看到日本回归亚洲非常积极。

再次,从货币角度看,日元国际化面临困境。严格意义上来讲,整个亚太地区是美元湖,日本、中国、韩国70%的净储蓄买的都是美国国债,而日元本身就是一个弱势货币。我们用日元出口的日元结算占比来判断日元国际化程度,日本对中国出口的日元结算比例要低于对整个亚洲的日元结算比例,日本面向世界出口中的日元结算比例在43%-46%之间波动,但对欧、对美出口日元结算的比例依然很低,基本是欧元和美元主导。因此除了地缘战略之外,货币的币缘战略角度看日本也有必要回归亚洲,与中国一道构建区域货币即亚元。

另外是日本回归亚洲的方式,基本按照海路回归亚洲的路线在做。有一份2004年美国政府机构出的关于亚洲地区安全形势报告里面已经提到,美国已经注意到日本的学者正在思考怎样回归亚洲,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正面回归,融入中国,这是死路,另外一种是走海路回归亚洲,与东盟国家在岛上海上建立联系。今后日本所走的整个回归亚洲的路线应该是不会摆脱这样的选择。

中日走向合作成必然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但安全上的对立结构并未改变,存在双轨制。中日的经济与政治、安全利益不一致是现实。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里存在共同利益,存在共同应对、管理的条件。

政冷经热的局面一直存在。中日之间政治关系方面多年来没有实质的改善。比较来看,1998年中日之间的共同宣言基本的目标是把中日关系定位为一个面向未来,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是很高的定位。但是2008年宣言的关键词是中日互不视为威胁,是战略互惠关系,这就已经到了最低水平了。直到最近中日之间的外交,包括战略对话,还是谈我们不要做对手,要合作。相反,中日之间的经贸方面合作一直在加强,发展势头也很快。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高达3428.9亿美元,增长15.1%;日本对华投资63.48亿美元,在对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三,仅次于中国香港和台湾省。中国依旧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长远来看中日走向合作是必然。日本经历了“失去的20年”,但是经济与社会并没有发生崩溃,从政治角度讲,这20年稳定是得益于支撑日本的两只脚——综合农协模式和财阀模式,从经济角度讲,是以往形成的庞大储蓄可以支撑。日本民族有高储蓄的传统,仅居民储蓄总额就高达7万亿美元。但是经济长期不增长,家底终究是会被耗光的,我们可以测算一下,日本的家庭储蓄率从1990年的15%降到2009年的5%,如果按照这个速率降下去,到2016年日本的储蓄率就会变为负值。日本增长动力即将消失殆尽,而中国的增长趋势却很强,就像目前欧盟和美国都需要中国的资金支持一样,作为中国近邻的日本也将会对中国的储蓄能力产生越来越强烈的依赖。

东联是对日战略基调

伴随着中国的强有力崛起,中国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也在迅速改变。可以说中国已是世界经济或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之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已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也亟需中国以大国姿态来审视自己的全球战略,使用大国手段处理中日等周边关系。

全球70亿人口,亚洲占了42亿。东亚地区各国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资源,所以共同的长期战略取向,就是必须从世界获取资源和向世界输出制造业产品,这样在本质上东亚各国对世界的资源与市场就是竞争关系。如果世界的资源与市场足够,东亚各国是可以在竞争中和平发展的,但是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石油、铁矿、农产品等世界初级产品资源已经明显难以满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需求,总地来看,在东亚地区能够为中国提供资源与战略通道的国家,都是中国的朋友,应当采取“联”的战略,其他与中国存在资源与市场竞争关系的国家,就要对他们分而治之,不能让他们形成我们的竞争对手。

但是在东北亚地区,日本和韩国是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对成熟工业国来说,其对世界资源与市场的需求都已经相当稳定了,又拥有先进的工业技术,也应该成为中国“联”的对象,要联合他们构造区域经济共同体,乃至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共同构造区域货币,要联合他们制衡亚洲各国,共同迎接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各种挑战。

所以从长期来看,日本是中国在亚洲地区的首要联合对象,至少在未来看得见的40年,是中国国力上升而日本日渐衰落的时代,所以在中日联合的过程中,必然会是以中国为主导。另一方面看,如果在中日之间爆发冲突,中国必然会大大损耗国力,也得不到太多好处,只能有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势力做大。

中国联合日本来主导亚洲的秩序,会更快地推进亚洲地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德法是欧洲的主导力量,但德法两国在欧洲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只有32%,而中日两国的GDP已经占到了亚洲经济的60%,所以中日走到一起,对亚洲的统合过程就会比较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