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持续双速复苏,但开始呈现复苏动力不足的迹象,经济增速放缓。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萎靡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消费疲弱,公共财政状况恶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被迫继续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挑战;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日本地震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显著冲击。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通货膨胀仍将处于较高水平;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震荡。
一、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
(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但增速放缓
1.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动力明显减弱
美国。美国经济继续复苏,但受政策刺激效力减弱、私人部门动力不足、日本地震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攀升等国内外因素影响,复苏步伐明显放慢,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今年1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增长1.8%,已连续7个季度保持复苏态势,但增速明显低于去年3、4季度2.6%和3.1%的水平,私人消费和投资增长都在不同程度趋缓,政府支出按年率下降5.1%,为2009年3季度以来最大降幅。受日本地震影响,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下滑明显,4月和5月按年率分别下降6.5%和1.5%。5月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降至53.5,为2009年10月以来最低值。
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通货膨胀压力上升。5月失业率高达9.1%,6月进一步升至9.2%。截至5月底,虽然城市居民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年增长率为1.5%,仍低于美联储2%的通胀警戒线,但城市居民总体消费价格指数年增长率已达3.6%,其中能源消费价格指数年增长率高达21.5%。
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截至今年3月,房价已连续9个月持续走低,4月新屋开工量同比下降23.9%。目前,房地产贷款占美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28.3%,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严重制约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改善,导致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意愿不强,消费者购房能力受限,从而进一步制约房地产市场回暖。这一恶性循环已成为制约美国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
欧元区。1季度欧元区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就业形势也有所改善。欧元区GDP同比增长率高达2.5%,3月季节调整后的失业率降至9.9%。德国是带动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1季度德国GDP同比增速高达4.8%,3月失业率则降至6.3%。出口是拉动德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季度出口对德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8%,其中3月德国出口额高达983亿欧元,为1950年以来月度最高值。而深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的希腊、葡萄牙等国经济持续低迷,1季度GDP同比降幅分别为4.8%和0.7%。
但受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和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深化等因素影响,2季度欧元区经济放缓趋势明显。5月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降至105.5,已连续3个月下滑;其中工业信心指数从4月的5.6降至3.9,服务业信心指数从4月的10.4滑落至9.2,商业景气指数从4月的1.28降至0.99。5月德国和法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分别跌至57.7和54.9,其中德国为2010年10月以来最低值。欧元区通货膨胀率明显上升,5月仍高达2.7%,明显超出欧央行2%的警戒线。
日本。地震、海啸及核事故打断了日本经济的复苏进程。地震后日本的生产设施遭受严重损坏,电力供给短缺,经济受到很大影响。1季度GDP环比下降0.9%,其中私人消费下降0.6%,私人非住宅投资下降0.9%,是自2009年4季度以来首次负增长;3月,工业产出环比降幅高达15.5%,对外贸易顺差也大幅度下降。
2季度日本经济仍延续下滑态势。4月工业开工率为72.8%,继3月大幅下降后环比下降1.1%,出口较3月下降12%。但是,随着震后日本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以及灾后重建的启动,经济开始显现出回升迹象。4月工业生产指数月环比增长1.6%,5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34.2,略有回升。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4月扣除食品的CPI由负转正,月环比上升0.4%。
2. 新兴市场继续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经济增速逐步放缓
上半年新兴市场继续面临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巴西截至5月的年度通胀率达6.55%,已超过政府目标区间2.5%-6.5%的上限;印度5月批发物价指数同比上涨9.06%,远远超过印度央行设定的5%-6%目标区,俄罗斯5月CPI同比上涨9.6%。
各国央行普遍加大货币紧缩力度。巴西央行今年已连续4次升息,6月将银行基准利率调升至12.25%,成为全球实际利率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印度央行自2010年3月以来已10次加息,今年6月将回购及反向回购利率分别上调25个基点,达到7.5%和6.5%;俄罗斯央行于今年5月3日将再融资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8.25%,这是俄央行今年第二次加息,上次加息是2月28日。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还采取一系列其他措施控制通胀。巴西4月扩大对海外贷款征收金融交易税的种类,上调国内消费信贷税率一倍。俄罗斯则采取了包括干预国内粮食市场和限制粮食出口,要求煤炭、钢铁、石油行业供应商控制价格以及对汽油限价及限制出口等措施控制物价。
随着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加大,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已呈现小幅回落态势。巴西4月工业生产较前月下滑2.1%;印度1季度GDP同比增长7.8%,低于上季度8.3%的增长率,为近5个季度来最低;俄罗斯1季度GDP同比增长了4.1%,低于俄经济发展部预测的4.5%。
(二)美元持续贬值,主要资本市场在震荡中逐步回暖
2011年以来,美元在震荡中继续呈现贬值态势。美元指数从1月底的78.11下滑至5月底的74.63;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5月25日发布的《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指出,美元兑一篮子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已触及19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今年1-5月底,美元兑欧元已贬值7.4%;美元兑日元贬值1.8%,期间3月震后日元出现回流,一度创下1美元兑换76.32日元的历史新高,随后7大工业国央行对汇市进行了干预,抛售日圆以帮助稳定汇率,这是2000年以来7国集团首次采取联合干预行动。日本央行也多次干预,抑制了日元大幅升值。美元兑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也呈现较大幅度贬值。1-5月底,美元兑俄罗斯卢布贬值7.3%;美元兑巴西雷亚尔贬值3.8%,4月曾突破1美元兑1.60雷亚尔的重要关口,创出自2008年8月以来的新低;自2008年底以来,雷亚尔已累计升值逾40%。导致美元持续贬值的基本因素是: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之间存在的利差,市场对美国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以及新兴市场较好的经济复苏势头。
总体看,上半年全球主要资本市场逐渐回暖,但表现差异较大。美国股市表现较为强劲,1-5月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4.9%;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3.3%,5月下旬曾接近3年来高位。与此同时,美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市场在2011年大幅回升,截至5月底共有64起IPO,融资额达220亿美元。按照这种趋势,美国今年IPO融资额有望赶上2007年的540亿美元。日本股市受地震影响较大,日经指数曾于3月地震后下跌10%,随后逐渐回升,到5月底已回调约4%,但与年初相比,日经指数仍然下跌了9%。英国股市表现较差,5月底FTSE指数较年初下跌2.3%。德国股市则表现相对良好,其DAX指数到5月底较年初已上涨约2%。上半年,欧债危机反复发酵,成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主要因素之一。5月23日,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希腊、意大利、比利时等欧元区国家信用评级或前景展望,引发市场对欧债危机深化和蔓延的恐慌情绪,全球股市均出现超过1%的大幅下跌,其中美国道琼斯指数一度下跌1.7%,欧元区内股市下跌2%左右。
(三)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高位震荡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剧烈。年初,由于世界经济增速较快,全球流动性过剩加剧以及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反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期货价格指数(路透—杰弗里商品研究局期货价格指数)一度迅速上升至690点左右的高位,较金融危机爆发前高出12%左右。随后,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加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大幅震荡,CRB期货价格指数维持在650点左右的高位。
1.原油。今年以来,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原油需求量稳定增长,加之重要产油国利比亚爆发战乱,原油供求关系明显趋紧,国际原油价格一度大幅飙升。纽约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WTI原油价格)由年初的91美元/桶增至5月初的110美元/桶左右,增幅达21%;而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BRT原油价格)则由年初的95美元/桶增至5月初的126美元 /桶,增幅达30%。但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5月以来全球原油价格一度小幅回落,但整体仍呈高位震荡态势。2011年6月8日WTI和BRT原油价格分别为101.5美元/桶和118美元/桶,继续处于历史高位。
2.铁矿石。年初,全球铁矿石供求关系有所趋紧,推动铁矿石价格进一步上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中国铁矿石进口价格由年初的179美元/吨一度增长到3月初的187美元/吨。此后,受日本地震、中国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趋缓等因素影响,铁矿石供求关系有所缓和,价格进入高位震荡状态。2011年4月以来,国内市场认可度较高地反映我国进口铁矿石价格的MyIpic指数(“我的钢铁网”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一直在170-180之间震荡,2011年6月8日收于173.2,与年初价格基本持平,但仍处历史高位。
3.粮食。今年以来,由于主要粮食产区气候异常,灾害频发,市场对全球粮食产量波动预期增强,加之国际油价再次突破100美元/桶大关,生物燃料的成本优势日趋明显,全球粮食供求关系进一步趋紧,推动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上升。反映全球粮食价格整体走势的CRB农产品价格指数从年初的446上升至4月底的510。而5月全球经济增速显示放缓迹象后,该指数一直在500左右的高位震荡。
二、下半年影响世界经济走势的主要因素
(一)美国经济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宏观政策对经济的刺激力度趋于减弱
私人消费增长动力不足。目前,美国失业率依然处于高位,通货膨胀率上升,房价持续下跌,预计下半年美国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不会大幅增长,家庭资产负债表难以显著改善,影响消费能力提高。5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60.8,为今年以来最低。
私人投资增长面临一些制约因素。1季度美国公司净利润按年率下降0.9%,为复苏以来首次负增长,利润下降一方面影响企业对投资前景的预期,另一方面影响企业扩大投资的能力;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也对企业住宅类和非住宅类建筑物投资意愿形成制约。
美联储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余地不大。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就业仍将是美联储下一步货币政策的优先目标。6月底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预计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仍将保持较低水平,从而保持货币政策宽松的基本态势。但美国通货膨胀压力在上升,特别是能源价格上升给美国消费、投资和长期通胀预期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越来越明显,因此美联储短期内再次推出大规模量化宽松的可能性不大。今年4月美国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已有一些委员提出,除非美国经济复苏前景发生重大逆转,或是经济下行风险大大增加,否则进一步推出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的成本将超过收益。
美国刺激性财政政策空间将明显收窄。美国政府与国会正在围绕是否提高联邦债务上限展开博弈。预计美国国会最终将批准提高举债上限,避免美国国债违约或财政大幅紧缩给美国国债市场、美元信用和美国经济复苏带来严重冲击。但美国政府在国会压力下,预计也将采取紧缩开支、减少税收优惠等措施削减财政赤字,刺激性财政政策进一步实施的空间将明显收窄。
(二)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的可能性不大,但中长期欧债危机存在向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扩散的风险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解决仍存在不确定性,虽然希腊已获得了120亿欧元第五笔救助资金,能够支付7月到期的债务和利息,暂时避免了债务违约,但第二轮救助方案仍需到9月才能商定,救助各方依然存在较大分歧。与此同时,欧元区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普遍超标,特别是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债务评级不断下调,市场对债务危机进一步扩散蔓延的预期不断强化,加之欧元区仅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成员国之间经济走势日趋分化,主权债务危机在短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不排除希腊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和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三)全球货币政策走向不确定性加大
在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上升的情况下,各国货币政策操作难度明显增大。美联储虽然继续维持超低政策利率,但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结束后是否启动第三轮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虽然欧央行已于7月第二次加息,但鉴于欧元区内部经济走势分化、部分成员国主权债务问题依然严峻,欧央行是否继续加息仍存在不确定性。部分新兴经济体在多次加息后利率已处于较高水平,经济增速已明显回落,同时又面临通胀上升和资本流入的双重压力,货币政策处于两难境地。全球货币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势必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预期。
(四)新兴经济体存在经济“硬着陆”风险
尽管新兴经济体相继采取了货币紧缩等一系列措施,但通胀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国际资本仍在持续流入,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国际金融协会预计, 2011年流入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净值可能达1.04万亿美元,高于2010年的9900亿美元。目前,新兴经济体既要采取诸如加强资本流入管制等审慎措施阻止大规模投机性“热钱”流入,同时也要防范美联储提前进入加息周期可能引发的资本大量流出。此外,也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宏观政策紧缩过度导致经济“硬着陆”。
(五)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风险难以排除
自世界经济复苏以来,在需求增加、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持续贬值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作用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呈现持续震荡攀升态势。虽然市场普遍预期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继续维持在高位,但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等各种非经济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特别是,如果下半年美国经济转暖,通胀继续上升,迫使美联储提前进入加息周期,甚至加快收紧货币政策,美元汇率很可能升值,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也会因此改变,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三、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
(一)发达国家
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放慢。国际组织和美联储都已相应调低了对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最新预测从今年1月的3%下调至2.5%;美联储对美国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从今年1月的3.4%-3.9%下调至3.1%-3.3%,核心通胀率(核心私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预测从1.0%-1.3%上调至1.3%-1.6%。
欧元区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德、法等核心经济体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受全球经济增速趋缓、南欧诸国财政状况恶化、欧债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面临较大下行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认为,在德、法等核心经济体的强劲带动下,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但如果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深化,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主权债务出现大面积违约,欧元区全年增长率很可能低于这一预测值,甚至存在负增长的可能性。
日本经济面临较强下行压力。受地震和核事故影响,日本15座核反应堆停运,20座核反应堆处于检查期,仅19座核反应堆正常工作,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电力供应短缺将持续一段时间;受地震破坏的供应链还未完全恢复,工业生产虽出现复苏迹象,但仍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较低水平。下半年,随着电力短缺缓解和供应链逐渐恢复,工业生产将逐步恢复正常,出口、私人消费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将随之增长,灾后重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逐渐显现。日本央行预测经济从今年4季度开始温和复苏,2011财年(今年2季度-明年1季度)经济增长率为0.6%;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CPI可能3年以来首次由降转升,上升0.7%。
(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新兴市场仍将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但增速将进一步放缓。IMF预测201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6.6%,是发达国家的3倍,但仍低于去年的7.4%。通胀高企已导致新兴市场投入成本快速上升,削弱经济增长动力。汇丰银行(HSBC)公布的数据显示,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成本上涨加速,巴西和俄罗斯增幅分别为9个季度和11个季度以来最高,印度增幅则创纪录高位。目前,巴西和印度通货膨胀率都已突破政府设定的目标上限;IMF将2011年俄罗斯通货膨胀率预期从7.4%上调至9.3%。控制通货膨胀仍是新兴市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紧缩宏观经济政策仍将维持较长时间,经济增长步伐将逐步放慢。预计2011年巴西经济增长率为4.5%,远低于去年的7.5%;亚行将印度2011财年经济增长预测由8.7%下调至8.2%,同时指出,如果全球食品和石油价格上涨的势头在今年剩余时间里持续不退的话,亚洲地区的经济增幅可能下降1.5个百分点。(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