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中国商业航天的非洲机遇

中国商业航天的非洲机遇



中国商业航天的非洲机遇

文|张嘉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导 读 

很多非洲国家希望利用航天等高科技技术,带动国家经济转型,逐渐摆脱依靠油气等自然资源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

非洲航天水平发展相对落后,但有明确需求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有望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商业航天服务

一带一路,中国商业航天新契机

小结

近年来,世界航天产业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商业航天已成为促进世界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卫星制造成本和火箭发射成本的不断下降,航天产品和服务正慢慢由政府、军方用户延伸到大众消费市场。在此影响下,中国的航天人也看到航天在商业领域的潜力,纷纷入局,助力中国商业航天迅速发展。同时,在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背景下,航天作为重要的战略合作抓手,可帮助我国进一步打开对外交流窗口,拓展合作空间。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应抓住机会,积极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非洲等有明确需求的国家提供帮助,继续扩大中国航天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树立良好形象,并为商业航天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非洲航天水平发展相对落后,但有明确需求

一带一路包括两条经济带,即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洋上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体上看,一带一路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其对航天等高科技技术有较为强烈的需求。

以非洲为例。根据非洲空间于2019年6月发布的《非洲航天业报告2019》的统计,非洲航天工业的总价值为73.7亿美元,预计在未来五年将增长到102.9亿美元以上。目前,非洲已有34家公司正在从事航空航天类的业务,其中3家属于大学的研究机构,5家为国有公司,其余26家为私营公司,由此可见,私营航天公司在数量上占到非洲航天企业的绝大部分。同时,报告还指出,这些公司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9家公司处于起步阶段,12家企业处于扩展业务阶段,11家公司处于平稳运营阶段,还有两家公司已公开上市。据了解,这些公司的业务主要涵盖卫星系统和组件、卫星服务、推进系统工程、太空旅游及地面站建设。此外,与非洲其他行业相比,私募基金对航天领域的投入整体较少,缺乏投资热情。因此,从整体上看,非洲的航天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在航天需求方面,非洲国家大多地域辽阔、资源分散、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因此,其迫切需要航天技术的帮助。首先,非洲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国家间航天产业和技术水平发展不均衡。目前,非洲仅有南非、埃及等少数几个国家具备一定航天技术水平,其余大部分国家的航天产业均处于起步阶段,且缺乏明确的航天发展计划。即使是航天基础相对较好的国家,也缺乏航天项目方面的相关经验。其次,非洲大部分国家经济相对困难,面对航天产业发展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性,很难有长期稳定的投入。但很多非洲国家希望利用航天等高科技技术,带动国家经济转型,逐渐摆脱依靠油气等自然资源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最后,卫星在非洲有广泛且稳定的应用市场。非洲拥有大面积沙漠、森林、矿藏及其他资源,为绘制资源地图,管理日益扩大的城市,非洲国家十分需要利用商业卫星提供服务。在通信应用方面,非洲国家卫星电视业务应用十分普及,对于通信卫星应用有较大需求。在遥感应用方面,非洲部分地区降水较少,云层覆盖率低,适宜利用光学遥感卫星拍摄农业、林业及水资源的相关图像,可获取精准的资源分布信息。同时,非洲是受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地质灾害影响较多的地区,而利用遥感卫星可满足其开展减灾行动的需求。例如,埃及国家遥感空间科学局长期购买法国卫星图片,以对其农业、林业及尼罗河水资源进行有效监管。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有望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商业航天服务

与国际商业航天市场发展相比,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起步较晚,整体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自2017年以来,受政策、技术、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势头迅猛。从投资领域来看,2018年,商业航天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卫星应用和发射领域,投资总额分别为19.72亿元和11.45亿元。从航天发射领域看,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全球按制造商所属国家/地区推出的商业航天器发射数量中,中国商业航天器发射次数为6次,全球排名第三。从产业链方面看,中国商业航天公司的业务覆盖了卫星制造、发射、运营以及应用领域,形成了初步的商业航天产业链体系。整体上看,近两年以来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截止到2018年,中国注册的商业航天公司达141家,其中卫星制造36家,卫星发射22家,卫星运营39家,卫星应用44家。其中,星际荣耀、零壹空间与蓝箭航天竞相角逐太空,展开中国商业航天市场竞争新格局。2019年7月,星际荣耀公司成功发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成为国内首个成功发射入轨的民营火箭公司。该公司计划于2021年发射双曲线二号火箭,并将使火箭一子级实现30次复用的目标。同时,蓝箭航天正在设计研制“天鹊”TQ-12液氧甲烷发动机,该发动机于2019年10月顺利通过变推力长程试车任务,为火箭的可重复使用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此外,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三江公司组建的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也推出了“快舟”系列商业运载火箭。该火箭为固体发动机运载火箭,主要适用于为小卫星和微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成本低廉,具有较高的商业应用价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也面向商业航天市场推出了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该火箭于2019年6月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首次海上发射任务,填补了中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空白。这对于完善中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太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4月3日,中方向阿尔及利亚在轨交付通信卫星(新华社发)

一带一路,中国商业航天新契机

受国内航天体制限制,中国航天技术一直被视为国家核心技术,受到高度管控和制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航天国家在保障国家安全的提前下,开始尝试在商业领域应用航天技术,以获得更高的效益,促进航天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也相继推出多项政策,鼓励国内商业航天的发展。十八大以来,政府支持遥感卫星进入航天领域的步伐加快,民营企业、国有事业单位正在采取市场融资、研用结合的方式改变卫星的投资、运营模式。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支持电信企业引入民间战略投资,需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宽带网络建设运营,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等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为卫星商业化、市场化指出了方向。另一方面,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大幅降低了航天成本。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实力有限,无法负担传统航天产品高昂的制造和运营成本,而小卫星的出现,使其具备使用航天系统的可能性。从应用角度看,微小卫星研制周期短、制造成本低、技术难度小,这极大降低了卫星发射和使用风险,增加了卫星的适用范围。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在航天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与人才储备,因此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起步虽晚,但后劲十足。在此基础上,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应找准方向,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应细分国际市场,针对不同需求开展定制化服务。一带一路国家航天发展水平不同,因此需求也不同。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应实地考察不同国家的需求,为其量身打造定制化航天产品,真正解决各国在航天需求上的痛点。对于有一定航天基础的国家,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可为其提供咨询、培训类服务。对于资金充裕但航天水平不高的国家,可考虑为其提供一站式服务。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可考虑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其解决融资问题。总之,企业需因地制宜,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

此外,在国际合作中,中国商业航天企业还需注意规避海外风险。在投资方面,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可考虑与沿线国家当地资本建立合资公司等多种方式开展商业航天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减少投资项目的关注度和政治风险。同时,企业还可考虑在内部建立海外投资风险评估部门,加大对一带一路国家风险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快风险评估团队建设,必要时可邀请外籍专家加入,以提升整体评估能力。

小结

在中国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应充分把握战略机遇,在不断完善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大胆走出去,拓展合作范围,整合优势资源,争取国外航天领域业务,积极抢占新兴国家航天市场。同时,中国商业航天企业还应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扩大中国航天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打造中国航天品牌,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提供新动力。

编辑 | 张  梅

设计 | 高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