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伟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图片提供|刘伟才
导读
津巴布韦可能算得上是国内比较熟悉的一个非洲国家。但很多人所谓的熟悉指向的可能是长期统治的穆加贝,还有那已被当作纪念品售卖的面值以亿计的津元纸币。
1980年,津巴布韦建立黑人多数统治。在此之前,这个国家被称作罗得西亚,由少数白人统治。白人统治时期,罗得西亚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非洲居于前列,尽管这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黑人的被边缘化为代价。1980年后,津巴布韦的经济在经历了短暂繁荣后开始逐渐下滑,下滑到如今出尽手段也无法确立一种稳定并受民众信任的本币的局面。
从1980年至今,四十余年的时间,津巴布韦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多研究关注了其中的具体问题,比如穆加贝的统治、内部政治斗争、土地改革尤其是“快车道土地改革”、农业生产恶化、外国制裁等。相对而言,整体的梳理和回顾仍很薄弱,但2025年出版的《津巴布韦经济四十年》似乎正在开始弥补这一薄弱。
这本书由四位青年学者完成,读来最大的一个感觉是充满感情,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情绪化。一个直接原因是,当下的津巴布韦青年正承受着发展不力带来的多种消极影响。
作者们在书中直接以充满痛心的语气说:企业倒闭、通货膨胀高企、经济日益非正规化、基础设施老化、电力供应不稳定、连续干旱、医疗体系恶化、生活成本飙升……这些社会经济挑战击碎了许多人的梦想。一些人失去了毕生积蓄和退休金。另一方面,尤其是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已成为一场梦。非正规经济部门几乎成为大多数人仅能勉强维持生计的唯一依靠。津巴布韦每年培养出成千上万的毕业生,但在企业倒闭、正规就业市场萎缩、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普通民众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他们说:津巴布韦在混乱的循环中缓慢前行,前方的方向不明。占人口多数的贫困和弱势群体每天都在贫困中挣扎,并深信国家的未来仍然充满挑战。他们没有看到隧道尽头的希望之光,看到的是一列高速驶来的货运列车发出的炫目灯光。他们还说:在过去四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津巴布韦的发展令人失望。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卓越的人才,津巴布韦仍然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仍然在发展阶梯的最底层挣扎。大多数人民仍然深陷赤贫,而少数人却极尽奢华。
读到这里的感觉是四位作者的文字文学性很高,并且是那种能直击人心的文学性,显然是那种亲尝过津巴布韦普通民众生活滋味才能写出的东西。
尽管充满痛心,甚至带着愤懑,四位作者还是承认津巴布韦取得了一些成就。最突出的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津巴布韦的高识字率与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此外,艾滋病防控、女性在经济中的参与也值得一提。应该说,这些成就多少有些“虚”。正如作者所言,尽管高识字率带来了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但由于经济环境恶化,缺乏创业技能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四位作者也回顾了津巴布韦过去四十年发展的历程。1980年后的第一个十年,政府成功稳定并开放了经济,但政策缺乏可持续性,政府支出远超收入,导致财政赤字加剧。1992年,津巴布韦遭遇严重干旱,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国内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加剧。与此同时,世界银行等主导的结构调整计划不但效果不佳,还造成负面影响,于是津巴布韦开始推行自己的改革与发展计划,但同样未能奏效。进入21世纪后,经济下滑仍然持续,津巴布韦经历了极端的失业和高通胀,最终津元彻底崩溃。2009年联合政府成立后,津巴布韦经济趋于稳定,并开始复苏。但2013年联合政府终结后,经济再次下滑。2016年,为解决流动性危机,政府推出债券票据(bond notes),但流动性等问题仍然存在,并且还催生了平行外汇市场,经济持续遭受冲击,民众和外资信任难以挽回。
在四位作者看来,津巴布韦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出现了四大失误:发展点(Growth Points)衰败——原本作为区域经济增长引擎的“发展点”长期被忽视,基础设施匮乏,无法推动持续发展;工业集群贫弱——津巴布韦未能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产业集群,导致竞争力低下,制造业发展受阻;对外援过度依赖——国家长期依赖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未能建立自给自足的可持续经济体系;社会安全网脆弱——由于区域经济萎缩,社会保障体系薄弱,弱势群体难以获得稳定支持,进一步加剧国家的经济不稳。这四个失误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没有健全的“发展点”,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工业集群;没有稳固的工业集群,区域经济无法增长;区域经济疲软,又导致社会保障体系长期依赖外援,陷入发展困境。
除这四大失误外,四位作者还指出了具有长期性的问题和一些新兴的挑战。从长期来看,津巴布韦仍在寻找正确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挑战,主要包括年轻一代缺乏机会、对初级产品过度依赖、气候变化冲击和腐败加剧,其中腐败被认为已是津巴布韦社会各个领域的毒瘤,极大地阻碍着经济复苏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如何纠正失误、克服问题、应对挑战?四位作者围绕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一个问题是,津巴布韦是否有足够的能量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在四位作者看来,津巴布韦有充足的资源和人才储备,再加上海外侨民的支持,经济向前的动力肯定是有的。然后,第二个问题是,是否能够保持稳定的推动力?在四位作者看来,要有一贯的政策执行,过去津巴布韦也曾有过短暂的经济增长,但由于缺乏持续努力,最终未能维持;要平衡改革力度,过快推进可能导致经济失衡,而推进太慢则无法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具体来说,则主要是四条:建立本土化的工业体系,减少对原材料出口的依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培养高技能劳动力,以适应国际经济的竞争;制定稳定的经济政策,防止短期政治动荡影响长期发展。
从书中所呈现的四位作者的情绪和理解来看,他们在提出这些对策建议时应当知道其真正实现的难度有多高。除了要持续一致的改革、完善政策执行、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外,还要动员全国的力量。不过,四位作者认为可以明确并强调的一点是:年轻一代是津巴布韦未来的关键,若能充分发挥其潜力,津巴布韦仍有机会重拾荣光,成为非洲经济强国。
《津巴布韦经济四十年》比较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1980年以来津巴布韦发展探索的得与失,四位青年作者很直白地指出了种种问题并进行了怀着痛心甚至带着愤懑的批判,也很激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当下和未来发展的焦虑。作为经济史,这本书或许确实有点不够严肃;但作为青年一代的一种表达,这本书对我们理解津巴布韦的当下应会有些帮助。
《津巴布韦经济四十年》
|Kenneth Mahuni, James Zivanomoyo, Puruweti Siyakiya, Simba Mutsvangwa, Zimbabwe’s Economy: Four Decades in Perspective (1980~ 2020), Springer Cham, 2025.|
作者简介:
肯尼思·马胡尼(Kenneth Mahuni),毛里求斯大学(University of Mauritius)博士生;
詹姆斯·兹瓦诺莫约(James Zivanomoyo),大津巴布韦大学(Great Zimbabwe University)高级讲师;
普卢维提·斯亚基亚(Puruweti Siyakiya),莱索托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Lesotho)高级讲师;
辛巴·姆茨万格瓦(Simba Mutsvangwa),宾杜拉科学教育大学(Bindura University of Science Education)讲师。
目录
Part I Becoming a Sovereign State
1. 18 April 1980, Dawn of a New Era?
Part II Unpacking a New Zimbabwe and Taking Charge
2. Early Years of Post-independence Zimbabwe
3. Achievements Over the Four Decades and Looking Ahead
4.Policy Execution Dilemmas Over the Years
Part III Writing on the Wall…Stoking the Fires of Economic Turbulence
5. Making or Breaking Zimbabwe: 1987–2020 Issues
Part IV On the Edge of a Cliff…Crisis within a Crisis!!
6.‘Jewel of Africa’Peeled: Four Blunders Over the Four Decades
7. Sinking Further
Part V Re-wiring Zimbabwe…Attempting to Make Things Work
8. The Foot on the Pedal
9. Critical Lessons for Other Post-Independent African States
10. Migration, Empowerment and Zimbabwean Women
11. Further Issues
12. Conc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