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中国需要劳模精神
●应对压力 主动出击
●讲好中国故事
●“双循环”战略提供新机遇
从中东的阿联酋到非洲国家刚果(布),再到南亚国家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历经13年的海外工程建设经历,王洲亚,从一名现场工程师迅速成长为资深海外项目经理。
“‘酷热’是我对中东阿联酋的感觉,‘变化’是中国带给非洲刚果(布)人民的体验,‘感谢’是南亚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给我留下的印象,”王洲亚说,我们通过一些竣工交付的优质项目,在属地国家留下了好口碑和一张张中国名片。”
10月初,本刊记者专访了2019年中央企业劳模、中建国际马尔代夫项目部项目经理王洲亚,听他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海外建设经历。
中国需要劳模精神
《中国投资》:劳模一词在中国具有精神传承的意义,提及劳模,人们就会想起一批彰显时代风貌的楷模。作为在新时代,国际化企业培育的劳模,您如何理解劳模的时代性?
王洲亚:无论是劳模,还是工匠,都是我们国家劳动阶层千百年来形成的职业精神的生动体现,变成有意识、自觉的、内在的中华精神。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昂首步入新时代,需要更多的劳模起到带头作用。从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氛围,也一定能为社会传递朝气蓬勃的正能量,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事实上,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一部伟大的劳动史。只有靠辛勤而诚实的劳动,才能创造更多财富,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各条战线,都活跃着劳动者的身影,都流淌着劳动者的汗水,所有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劳动者,都是值得尊重的人。劳模是民众的缩影,民众是新时代的排头兵,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并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做新时代的劳动者,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应对压力 主动出击
《中国投资》:长年的海外工作经历,您一定有许多职业收获以及人生体验。与国内相比,在海外工作有哪些不同?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王洲亚:记得2010年我到非洲刚果(布)工作,刚果(布)是非洲常见传染病的重疫区,时有员工患上疟疾、丝虫病、皮下蝇蛆病、伤寒等疾病。员工患上疟疾,全身乏力酸疼,头三天用药与输液,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大,会出现无进食欲望,连续呕吐几天的情况。面对疾病,大家主动配合治疗,凭毅力和精神支撑圆满的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
当时,为完善项目的预算造价,我经常白昼颠倒的梳理资料,一次在与业主进行谈判时,突发恶性疟疾,全身乏力酸疼,无进食欲望,连续呕吐几天,头三天用药与输液,由于药物的负作用大,我时常就因虚脱而产生幻觉。面对疾病,我告诉自己别紧张,主动配合治疗的同时,按时推动预算工作,凭毅力和精神支撑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是公路项目的顺利完工仍令我倍感欣慰。
今年年初,马尔代夫7000 套项目在竣工冲刺阶段,恰逢国内疫情发生,马方暂停中马两国直航航班,限制所有从中国国内出境或中转的非马公民入境,对项目人员返回马代工作产生影响,海运材料常有延迟,一定程度也影响着施工进度。3月7日,马尔代夫首次发生确诊病例,我们一边确保做好员工防疫,一边要履约交付业主,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基础防疫工作,例如:3月9日,各项目营地周围公共道路完成封锁,设置疫情防控检查站,实行全封闭管理,防疫管理遵循“大封闭、小隔离、网格化”的模式管理,专人专岗24小时巡逻值守,严禁一切外来无关人员进入营地等措施。确保了项目合同范围内住宅楼和设备房全部顺利完工且实现了提前交付。
海外项目建设中面临的压力还不完全是上边谈到的情况,更多压力来自于:项目前期如何谈判和解决融资;如何解决各个国家施工环境及施工标准不一的问题;实施建设过程中如何保障材料、物资、设备、人员按时进场,刚果(布)和斯里兰卡国内尚可满足劳务工人需求,阿联酋和马尔代夫本国人口稀少,劳动力资源短缺,如何满足项目劳务工人需求量和属地国规范用工管理的压力也并存。
⬆ 王洲亚(右三)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攻坚技术难题。
《中国投资》:作为项目管理者,您遇到哪些困难?在人员管理,机制建设方面,与国内项目有哪些不同?
王洲亚:相比国内工程,海外工程所处属地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都迥然不同,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我经历的几个海外工程项目大都天气炎热、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生活物资及建设材料的匮乏、海运清关延迟、语言障碍、解决饮用水及用电、饮食习惯的差异、人员情绪的稳定安抚等都是项目需要克服的客观困难。另一方面,技术难、融资难、材料难、清关难、劳务难、天气难等客观因素要求你必须提前统筹,合理安排。不同的施工标准、频繁的汇率变动也会给项目履约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海外工程还面临着更多诸如政局动荡、社会动荡、战争抢劫、传染疾病等不可抗因素。
海外工程的人员管理相对国际化。首先,海外工程要求承包商对所在国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就业政策等需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形成成熟的人员外派制度和建立起完善的劳务管理制度。其次,由于海外工程人员来自不同国家,又与属地国有着不同文化或宗教信仰,一些不适当的言论或习惯会为项目造成负面舆论。此外,在人员人身安全管控方面,海外项目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属地国落后的医疗条件对人员工伤、各类传染病病的治疗非常不利。
⬆ 王洲亚(左)与外籍员工交流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投资》:您曾在中东、非洲、南亚三个区域工作,您有哪些不同的感受?文化,社会, 当地民众对中国的印象?
王洲亚:我工作过的四个国家几乎都在赤道周边,除了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四高特征相似外,其他特点各有不同。中东阿联酋温度高,刚果(布)疟疾传染病泛滥、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登革热疾病传染频发。
“热”是我对中东阿联酋的感觉,常年温度确实很高,业主方对中国工法工艺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通过数次验证和具体实施,我们逐步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受到重视和尊重。
“变”是非洲刚果(布)的特性,项目竣工后,《布拉柴维尔快报》报道说,对于刚果(布)人来说,项目通车的重要性,无论怎样说都不过分。中国人能够在原始森林里修筑出这样的一条道路,才是一个真正的奇迹。中国人实现了刚果(布)人的百年梦想!
“谢”是南亚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给我留下的印象。马尔代夫7000套项目业主方和当地民众对我们深表谢意,项目的交付对马尔代夫意义非凡,项目建成后缓解了马尔代夫住房压力,圆了马尔代夫普通百姓梦寐以求的住房梦,拓展了马尔代夫民众的幸福空间。
⬆ 王洲亚(左二)检查现场施工
《中国投资》:海外工作13年,您也参与并见证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品牌建设历程。其中有哪些变化?(特别是给当地带来的变化,以及中国品牌传播方面的变化。)您如何看待今天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
王洲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是我国经济、外交、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是展现中国海外形象的重要窗口,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总体来说,中国企业以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在属地国家留下了好口碑和一张张中国名片。随着中国建筑在属地国一个个项目顺利竣工交付,既是“一带一路”建设希望带来的结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这里,我想分享两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为项目所在地居民解决用水困难。由于刚果(布)市政水管网极不完善,大多数居民无法得到清洁的饮用水。为了保证项目营地周边居民能够用上清洁的饮用水,我们特意为当地村民安装专用水管,保障干净水源畅通不断。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极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也拉近了我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感情。镇长屡次表示感恩中建带来的福音,并亲切的称之为“CSCEC水源”。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奉献和互助的美德,从我做起在非洲续写中国礼仪之邦的文化,文明礼仪的传承渐渐蕴含了国际化的味道。
克服困难,提前交付。疫情爆发初期,马尔代夫海关增加了一道特别的检查消毒程序。与此同时,马尔代夫海关也加强了对所有船舶及其运载货物的监管力度,这导致卸货清关转运速度变得比原来更加迟缓。一边是施工材料迟迟不能清关运抵现场;另一边马方业主希望如期保质保量交付。
面对这种情况,我只有一个想法,“工期坚决不能延误,按时保质实现交付是我们的承诺!”我们立刻与国内总部采购部门沟通,共同制定了“国内物资转港、第三国物资救急”物资供应策略,为缩短货物滞留港口时间,派专人到港口蹲守,提前准备好清关文件,安排好转运车辆,确保到港货物第一时间运抵现场。以往我们是一批货一起通关,现在改成“一箱一清”原则,确保每个集装箱和空运物资只要完成清关,就能在第一时间运送至现场并投入使用。确保了项目提前12天交付。
⬆ 马尔代夫7000套项目
《中国投资》:马尔代夫作为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其居民住房情况如何?项目建成后将将为马尔代夫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王洲亚:提到马尔代夫,大家首先会想到度假天堂,但马尔代夫当地人的居住条件其实是非常有限的。马尔代夫是一个岛国,国土总面积298平方公里,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国家之一。马尔代夫全国人口40多万人,首都马累面积仅1.9 平方公里,却居住了约15万居民,被誉为“世界上最拥挤的首都”。住房难一直是困扰马尔代夫政府的民生问题。
7000套社会住房项目位于离首都不远的胡鲁马累二期岛,总建筑面积达到46.8万平方米,是马尔代夫国家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房建项目、最高的住宅楼群,已成为了马尔代夫耀眼的地标性建筑。
目前改善解决了约3万马代老百姓梦寐以求的住房需求,缓解了马尔代夫民众住房难问题、减轻了首都的交通环境和社会压力,有利于打造大马累地区宜居环境,助力马尔代夫发展旅游业。此外,大量人员转移至新社区居住,间接推动了马尔代夫政府定位人文居住中心与文化中心的初衷,马尔代夫普通百姓有更多、更广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马尔代夫百姓竖起大拇指,并亲切的称中国建筑的建设项目为“中国速度”。
⬆ 刚果布体育场项目
《中国投资》:刚果(布)项目为当地带来的改变。
王洲亚:刚果(布)1号公路项目南起该国经济中心黑角市,北至首都布拉柴维尔,全长近600公里,是该国境内最重要的交通动脉。刚果(布)政府自1960年独立以来,曾多次希望修建一条完好的国家1号公路,但由于距离漫长,地形复杂,在中国建筑承建之前始终未能如愿。
项目顺利通车后,极大缩短了刚果(布)第二大城市黑角至刚果(布)第三大城市多利吉160公里路程,以及至首都布拉柴维尔600公里的通行时间。这一路段穿越世界自然保护区-马永贝森林保护区,马永贝原始森林是整个1号公路修筑条件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段。正如通车仪式中“中刚友谊杯”揭幕环节,总统萨苏揭幕后,向所有的中方人员代表挥手示意,中国建筑的烙印深深地埋在了刚果(布)人们的内心深处。这条路顺利通车对刚果(布)而言,其巨大的经济、社会、政治影响不言而喻。
1号路的顺利通车,加大了中国形象在刚果(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中国企业形象。该项目自2008年动工以来,就一直受到了刚果(布)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专业、敬业、勤勉、高效的工作精神等,都给刚果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广受刚方各界的好评。从项目启动到通车为止,萨苏总统前后5次深入现场视察,并在一座被劈开的山脚下说,“他到现场就是要亲自向世人证明马永贝能修出这么一条路来”,并称建设者为“劈山的人”,呼吁“刚果共和国的年轻人要记住马永贝森林里正在书写的伟大传奇”。1号路也被当地居民亲切的成为“CSCEC之路”。
刚果(布)布拉柴维尔体育馆项目是刚方政府为承办2015年第11届非洲运动会,提升刚果(布)体育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而建。有着“金太阳”之称的布拉柴维尔体育场,2015 年 9 月成功承办了第 11 届非洲运动会开闭幕式及主要赛事,不仅圆了500万刚果(布)人民期盼已久的非运梦想,也向非洲和世人展示了今天刚果(布)的面貌。如今,这里成为刚果(布)重大活动和重要赛事的举办地,而中国建筑用短短两年时间建造的这座“金太阳”,也创造了中国企业在刚果河畔的建设奇迹。项目规模仅次于南非主办世界杯足球赛的第一国家银行体育场,为非洲第二大体育场。
在刚果(布)实施的这两个项目,给当地提供数万个工作岗位。我更是感受到中国建设者和中国力量给当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几年里,在中建工作的当地人从家徒四壁到拥有了个人的住房,从步行到骑自行车、骑摩托车、开小汽车……这些变化折射的不仅是刚果(布)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企业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所做出的贡献。
编辑 | 张梅
设计 | 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