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热点推送 > 论方法(4):经济

论方法(4):经济

文|梁鹤年 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前院长、教授

导读


西方经济学的大前提——稀缺的资源、无限的欲望——在哲学上、伦理学上,甚至科学上,都是有问题的。人类不单只是经济的动物;经济也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再者,“自由市场”是个虚构

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

西方经济政策的“两招”“四式”


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

经济分析支撑经济政策。我发现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很“几何化”。几何逻辑支配分析框架,进而支配政策选择。

先看看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在自由市场(也就是价格自由运作)下,生产者(个人与企业)的有限资源(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是怎样分配(生产什么东西)和使用(用什么方式去生产,也即是“生产技术”),消费者(个人与企业)的有限收入(购买力)是怎样分配(购买什么东西)和使用(每件东西购买多少,也即是“消费模式”)。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的生产量、消费量、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特别是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以及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

可以说,微观经济学聚焦于个人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聚焦于“政策”对这些个人与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作为政策设计的参考和政策成效的评价。因此,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

微观经济分析有两个变量:价格(通用P,即price)和数量(通用Q,即quantity),每种产品(包括服务)都有其供给和需求两面。

供给量与产品的价格成正比:价格越高,生产者会越增加生产,而想加入生产的人会越多,反之亦然(图1)。


⬆ 图1  供线

需求量与产品价格成反比:价格越高,越少人买,而买的人会买得越少,反之亦然(图2)。


⬆ 图2  求线

这个逻辑非但可以用来形容一种产品的供求量跟它的价格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来形容整个经济体系(综合所有产品)的供求与价格关系。

为了方便解释,我把曲线拉直。(图3、4)。在数学上的意义,直线是曲线的“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在经济学上的意义,直线代表供与求的“变率”(rate of change)。它们也是完全遵从上面说到的价格高低与供求增减的逻辑。


⬆ 图3  供线(变律)


⬆ 图4  求线(变律)

这些图是由两条轴(价格与数量)和两条线(供给与需求)组成。且看这个几何结构如何支配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的假设和概念都不是我发明的。我“以几何去看经济”只不过是把主流经济理论的逻辑用几何的方式去演释而已。

经济分析聚焦于供线与求线的交叉(图5),代表在一个实际的价格点的实际成交量。也可以说是代表在一个实际的成交量时的实际价位。Pi和Qi都是可以在现实的市场里看见的,可以称之为“客观”事实。


⬆ 图5  供、求线交叉点

可是,图中的供线是否代表生产者是高效地分配和使用他们的资源,求线是否代表着消费者是高效地分配和使用他们的购买力,以至供求的交叉又是否反映一个自由和高效的买卖制度?经济分析就是要探索这些“真相”,然后经济政策才可以决定采取什么手段去有效地稳定或改变市场的客观事实。

Pi和Qi是有政策意义的。Pi太高:很多追求该产品的人都买不起,生产的人坐享高利(享受着经济学术语称的“生产者盈余”,producer`s surplus),就不用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了。Pi太低:生产的人亏本,购买的人低价购得(享受着经济学术语称的“消费者盈余”,consumer’s surplus),也就容易造成浪费。Qi太多:生产的人卖不掉产品,购买的人也很可能得物无用。Qi太少:很多有需要的人买不到产品,生产量太少就没有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了。太高、太低、太多、太少都是“主观”的、但不一定是武断,背后是政治智慧。

一般经济政策都是为了要创造高低合理的价或多少合度的量,也就是创造新的供求交叉点,以期达到某些经济或社会目的。在实际意义上,这就是转移供求交叉点,把价和量从Pi和Qi转到PJ、QJ(图6)。


⬆ 图6  供、求线交叉点变位

把供求交叉点转移就是要把供线和求线转移。就些转移是有一定的几何规律。

西方经济政策的“两招”“四式”

再在平面几何中,任何的线只可以有两种动法:“转”动(rotate ,改变倾斜度)和“移”动(shift,左右动,倾斜度不改)。供线和求线的转或移,各有独特的政策意义。

以住房的政策为例。供线的“转”代表生产技术的改变(图7)。假如产品价格不变,生产技术的提升会降低生产成本,自然增加产量。生产技术是指生产资源(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的不同组合和互相替代,可软(例如法规、标准)、可硬(例如器材、工具)。举几个住房政策的例子:(1)提高容积率或放宽土地用途限制。这会提升土地使用效率,自然能增加住房产量。要注意,这政策并没有增加开发商资源(土地),改变的只是资源的使用模式。(2)发展建筑工程抵押贷款制度去增加开发商的融资渠道。这会提升开发商的融资能力,他自然可以多盖房子。要注意,这政策并没有增加开发商的资源(资本)。他贷款仍是要本利清还。改变的是融资的“技术”。(3)优化建筑业的资源的部署,例如在劳动力便宜的地区和工种上多鼓励用人力,在劳动力昂贵的地区和工种上多鼓励用机器。要注意,这政策并没有增加劳动力或机器的量,只是按劳动力和机器的最低“机会成本”去部署它们。


⬆ 图7  供线转动


供线的“移”代表生产资源的增减(图8)。假如产品价格不变,增加生产资源定然增加产量。住房政策很多属此类:(1)增加土地供应。土地多了,建房成本就低了,产量自然会增加。(2)增加建筑贷款的数额或减低贷款利率。钱多了、利率低了,开发商的资金就多了,自然可以多盖房。要注意,这跟上面的供线“转”动(增加贷款渠道)不一样。在这里,资金是实质的增加,而不单是融资渠道的增加。(3)减低建材和土地的税费。(4)增添新的注资,新的机器。


⬆ 图8  供线移动

求线的“移”,代表购买力的增减(图9)。假如产品价格不变,购买力增加自然增加需求量。典型的住房政策有不少:(1)最直接的是国家补贴国民买房。(2)买房减费减税。(3)住房抵押减息或免税。(4)容许住房作为生财之用,例如出租、营业、转让等。(5)各种买房、租房的优惠。


⬆ 图9  求线移动


求线的“转”代表买家(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图10),表现买家改变了对产品价格和追求之间的关系。这是经济发展的大题目。假如买家对产品的“好恶”改变了,愿意牺牲其他产品而去追求它,那么,就算产品的价格不变,需求量仍会一定增加,反之亦然。几个住房政策的例子:(1)发展住房抵押制度。这会增加买家的融资渠道,使他更容易买到房子。但要注意,这并没有增加他的收入,因为贷款仍是要本利清还。增加抵押贷款渠道只是为他创造更多先买房,后付款的选择。(2)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制度去降低买家无力还款的风险,使更多人会考虑买房。西方的保险制度是保障贷款者,不是保障借钱买房者。如果中国能够为买房者保险就更可保证“民安”。(3)完善房地产转让制度(二手、三手房)去为房价保值。(4)采用各种的教育、宣传和推销手段。


⬆  图10  求线转动

两轴(价格与数量)两线(供给与需求)的几何规律支配了西方经济学分析的思维范式,从而决定他们经济政策的选择,离不开四类:增减生产资源(移供线),改变生产技术(转供线),增加消费力(移求线)、改变消费行为(转求线)。当然,政策目的不一定在追求低价格、高产量,有时也会提高价格(例如去吸收“消费者盈余”以图减少浪费)或降低产量(例如去清销生产者积压的存货以图激发经济活力)。但可用的政策平手段离不开供线和求线的转、移逻辑。当然,这些线都可以同时转和移。例如同时动员资源和改变技术,甚至可以通过增减资源去配合技术创新以期达成新的生产模式,或同时调整收入(消费力)和改变消费行为,甚至可以通过增减收入去控制消费行为,以期达成新的消费模式。

为政者的智慧是在了解哪条线比较容易动、怎样去动(转或移)比较容易,然后避重就轻,四两千斤,也就事半功倍了,当然,不同类型产品的供与求往往是相连的,而每一个政策手段都会影响其他的政策手段,或者被其他政策影响。但基本的供线、求线转移规律和它们在政策上的意义是不变的,都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无论是一个产品的供求或整个经济的运作。您也可以试试思考一下各种转和移的可能性,例如垂直和平行的供线和求线代表什么的供求局面,往右移、往左移、顺时钟方向转、逆时钟方向转、上身转、下身转等等代表什么的政策取向?然后在您自己的工作领域或兴趣范围内去印证一下和发掘灵感。总的来说,西方经济政策手段(从个人到企业、到各层政府)都离不开“两招”(转和移)、“四式”(供线转、供线移、求线转、求线移)。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强项(条理分明)和弱项(技止此矣)。

西方经济学的大前提——稀缺的资源、无限的欲望——在哲学上、伦理学上,甚至科学上,都是有问题的。人类不单只是经济的动物;经济也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再者,“自由市场”是个虚构。经济运作有自然和人为的垄断,无论在资源上、信息上、体制上都有自然和人为的不平均和不平等。西方主流的经济思想在这些层面上的意识形态是很鲜明的。以几何的规律去演释西方经济分析的逻辑或许能够暴露出这意识形态的长板和短板。有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思维可以取长补短?


编辑 | 肖静秋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