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产业企业 > 生物医药产业转型细分赛道

生物医药产业转型细分赛道

文|宁玉强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医药健康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

导读


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雏形基本形成,生物医药产业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型升级的步伐持续加快

总体态势研判

实现飞跃式成长

热点领域研判


总体态势研判

我国医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制药国,但产业创新还处于“仿制为主、仿创结合”的阶段。老龄化加剧、居民健康意识增强、政策体系的不断优化,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发展。2019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9306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高于全球。中国对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增长贡献率从十年前的12%上升到19%。当前我国药物研发基础和实力整体较弱,仿制药仍是我国医药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近年来,创新药研发企业不断涌现,许多以仿制药为主的大型药企积极转型做创新药研发,自2010年以来,我国创新药研发呈井喷式增长。I类药申报从2010年69个增加至2019年382个,获批临床的注册数量也从2010年31个增加至2019年307个,增长近10倍。

理念转变,政策引导,新技术应用,市场环境优化,将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在监管层面,我国药品审批周期是美国的五倍,随着一致性评价、上市许可人制度、优先审评制度的高效落地,围绕创新药品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在创新模式层面,合作开放意识不断增强,产业分工更加精细,由资本助推、专利授权、第三方研发机构参与的开放式研发模式将成为主流。在研发生产层面,结合数字双胞胎系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从基于化合物、靶点的研发方式,发展为具备精准数据支撑、以病人为核心的研发生产方式。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雏形基本形成,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持续加快。

实现飞跃式成长

随着创新环境改善,营商环境优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加速回归,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高端制药设备、生物药等领域实现了“追赶、合作、竞争”的飞跃式成长。以市场换技术,我国医药企业通过合资的方式快速获取国际巨头的领先技术,产品差距逐步缩小。2000年东富龙与日本共和真空合资,经过20年的发展,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冻干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0%以上。在CAR-T、PD-(L)1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热点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截至2019年底,我国正在进行的生物药临床试验(I期、II期、III期)数量为1220项,数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19年复宏汉霖研制的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成为国内首个以原研利妥昔单抗为参照药、按照生物类似药途径研发和申报生产的产品,填补了我国生物类似药市场的空白。2020年1月,厦门万泰沧海研制的双价宫颈癌疫苗获批上市,该药是国内首个上市的国产宫颈癌疫苗,使我国成为继美、英国之后第三个具备宫颈癌疫苗自主供应能力的国家。

政策红利叠加,资本涌入,自主研发实力快速提升,推动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实现多个“零”的突破。我国医药企业已从“纵向产业链延伸、技术和服务升级”转变为“横向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扩大品牌影响力和提升市场占有率”,企业间跨界合作频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据PharmExec(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公布的《2019年全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中国生物制药和恒瑞医药首次入围,排名分别为42和47,打破中国医药产业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企业的尴尬局面。2019年11月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成为全球范围内获批上市的首个自研药物,也是第一款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在FDA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打破创新药欧美垄断的局面,实现“零”的突破。2020年北药集团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销往欧美市场,标志着中国医药制剂产品对欧美市场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热点领域研判

热点领域一:干细胞
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从产业界定的角度看,干细胞产业是以干细胞为核心,集采集、储存、研发、治疗等为一体的尖端医疗产业。
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和2021年中国干细胞市场规模增速下降,2020年中国干细胞市场规模达到910亿元,同比增长15.2%。随着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消散,以及国家对干细胞产业的持续关注,中国干细胞市场将进一步发展,预计2022年到2023年中国干细胞市场规模增长将提速,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400亿元,2018-2023年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到16%。

建议未来有四个细分赛道可以关注:
第一,器官再生、IPS细胞行业关注度最高,但受制于干细胞技术发展,目前还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需长期投入研发,风险较大。第二,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疾病治疗、抗衰老等为当前投资热点,但受研发周期和行业监管政策的影响,高风险将长期并存。第三,造血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的研究相对较久,已被临床应用于血液病等疾病的治疗,未来其治疗领域有望进一步扩大。第四,干细胞的采集与存储是干细胞产业最基础、最前端的领域,目前处于渗透率提升阶段,未来仍旧是推动干细胞产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热点领域二: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产业是指围绕分子诊断技术,开展原材料研发与生产,进行仪器和试剂的研发与制造,以及提供分子诊断服务等环节所构成的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的集合。中国分子诊断起步较晚,但在消费升级、分子诊断技术进步、政策扶持以及资本追捧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分子诊断行业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基础,正从产业导入期步入成长期,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2020年我国分子诊断的产业规模增速达到50.4%,规模超过240亿元,考虑到全球疫情的逐步控制,估计2021年产业规模增速将稍加回落,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3年产业规模接近500亿元。

建议未来有三个细分赛道可以关注:
第一,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被认为是分子诊断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具有高通量、低成本、测序时间短等优势,在无创产检、肿瘤早筛、个体化用药方面前景广阔,目前是测序市场主流技术,受到资本市场热捧。第二,数字PCR。数字PCR可以借助微流控等手段实现核酸样品的绝对定量,检测限比荧光PCR更低,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荧光PCR检测通量有限的问题,是PCR领域的前沿技术,国内已有部分企业自主研发出产品,性能媲美国外同类产品,目前正处于市场导入期,值得资本市场关注。第三,POCT分子诊断。POCT分子诊断具有小型化、自动化,高速化、简易化等优点,适合补足中心化分子诊断实验室难以覆盖的碎片化检测需求,应用场景极为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加上疫情下国内基层医疗机构对分子诊断能力建设的需求,其开发与应用情况值得关注。

热点领域三: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产业主要包括硬件设备及系统开发、平台应用与解决方案、衍生服务等内容。常见的商业模式包括“互联网医院与在线问诊平台”、“医药电商与新零售”、“互联网+家庭医生”、“电子健康档案构建与患者服务”等。目前,互联网医疗进入快速发展期,经历了初期的用户导入和流量积累,互联网医疗从单一化的链接工具向多元化的平台发展,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医疗服务生态的变革。

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为2525.19亿元,同比增长39.1%。随医疗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互联网医疗政策红利持续释放,5G技术赋能就医体验不断增强,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到2023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超过5700亿元。

建议未来有四个细分赛道可以关注:
第一,医学影像。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技术支撑,在互联网医疗发展过程中,医学影像数据的上传、调用、智能诊断将影响互联网医疗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目前,该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该技术在精准影像、深度检测等方面有较大发展空间。

第二,虚拟仿真交互技术。虚拟仿真交互技术是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医疗交互系统。随着该技术不断成熟,互联网诊疗将向场景化、个性化、交互化发展,在获取医院、医生、患者真实场景信息的同时,做到患者数据可视化,实现平台与人、患者与医生的深度交互,丰富互联网医疗的诊断体验,提升互联网医疗诊断的准确性。

第三,可穿戴设备。主要包括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和医用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发展较为成熟,包括运动手环、慢病监测管理设备等,未来产品类型、产品功能将继续丰富和完善,不断向小型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标准化方向优化发展。医用类可穿戴设备,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其医学功能要求更高,研发主体以美国高校及龙头科技公司为主,如谷歌、麻省理工学院等,产品包括可穿戴胶布、智能隐形眼镜、癫痫患者专用手环等。医用可穿戴设备功能研发和市场化推广方面,仍在探索中。

第四,区域医疗信息系统(HGIS)。医疗信息化即将进入区域医疗信息系统(HGIS)建设阶段,推动区域医疗服务协同与共享发展。当前,HIS产品较为成熟,传统厂商优势明显;CIS解决方案也在不断优化完善。经历了HIS建设阶段与CIS发展阶段,HGIS将在医院管理与临床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将实现医院、监管部门、保险机构、患者等多方的互联互通。


编辑 | 张梅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