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区域城镇 > 加快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重庆都市圈

加快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重庆都市圈

文|朱江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导读

《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具体行动,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重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书”“施工图”

   坚持同城化发展理念,推动周边城市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共建

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加快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全面深化川渝合作,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重庆发展,两次亲临重庆视察指导并提出系列指示要求,亲自谋划、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提升重庆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围绕重庆主城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近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川渝两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印发了《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重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书”“施工图”。下一步,我们将以《规划》发布实施为契机,加快建设现代化重庆都市圈。


⬆  2022年8月8日,建设中的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李家沱长江复线桥(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坚持同城化发展理念,推动周边城市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共建 

同城化是都市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将紧扣“同城化发展”这一都市圈建设的核心要义,以促进重庆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市同城化为主攻方向,聚焦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统一市场、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重庆都市圈协商合作、规划协调、政策协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等机制,持续推动重庆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一)攻坚同城化重点领域。一是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以提升内联外畅水平为导向,推动江津、铜梁、合川等至重庆中心城区市域(郊)铁路建设,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完善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加快同城化通道、进城连接道、越江通道、穿山隧道建设,织密道路交通网。利用渝西高铁等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周边城市至重庆中心城区的公交化列车,推行都市圈内公共交通“一卡通”“一票式”“一码畅行”,提高运输服务效率。二是深化产业和科技创新分工协作。围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支柱产业提质工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共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重庆中心城区产业高端化发展,支持周边城市承接创新孵化成果,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产业分工体系。三是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合力打造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带,协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立统一的环保标准和协同治理体系,推进跨界水体环境治理,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协同治理,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是推进改革开放协同。探索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机制,推进都市圈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推动广安来渝创业人员享受同城待遇。协同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川渝通办”升级版,实现“一网通办”。共享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全面扩大开放合作。五是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建立区域和跨区域教育集团、学校联盟和城乡学校共同体。积极支持医联体建设和跨区办医、在线诊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并在区域均衡布局。统筹推进就业服务,加快社会保障服务接轨,实现居民服务“一卡通”。健全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在跨界毗邻地区,按可达性统筹120、110、119等服务范围。

(二)创新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一是构建常态化协商机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合作机制框架下,建立重庆都市圈联席会议机制,研究推进重庆都市圈重点任务、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问题提交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决策。二是建立政策协同机制。建立重点领域制度规则和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探索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在毗邻区域合作平台试行建设用地指标、土地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三是创新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跨区域财政协同投入机制,重点投向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共治、创新体系共建、公共服务和信息系统共享、园区合作等领域。探索建立区域互利共赢的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探索经济统计分算方式,完善重大经济指标协调划分的政府内部考核制度,调动政府和市场主体积极性。

 

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加快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面向新发展阶段、着眼现代化,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空间演进趋势,推动中心城区带动周边区(市、县)共同发展,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良性互动、协调融合的发展格局。

(一)加快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中心城区,包括重庆市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九个区,面积0.55万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1039万人,经济总量1.1万亿元,人均GDP10.5万元,城镇化率93%,是重庆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引擎。将瞄准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全面提升城市的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营商品质,引领带动重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交通枢纽功能。充分发挥国际航空枢纽、国家级铁路枢纽、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作用,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加快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更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二是强化产业带动。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联动周边城市共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不断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经济辐射力、影响力。三是强化科技引领。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四是提升开放能级。持续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充分发挥两江新区等平台内陆开放窗口作用,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不断提升集聚和配置高端资源要素的能力。五是提升城市品质。推动重庆中心城区瘦身健体,重塑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营造一流人居环境,使高品质生活成为提升中心城区能级的助推力。

(二)提升周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周边城市,即重庆都市圈内除中心城区外的区域,包括重庆市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万盛、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12个区和四川省广安市,面积2.95万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1404万人,经济总量1.2万亿元,人均GDP8.5万元,城镇化率63%,是重庆都市圈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将坚持全域统筹、一体规划,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功能外溢,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建成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郊区新城。一是加强璧山、江津、长寿、南川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统筹交通、市政、产业、公共服务等布局,着力打造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承接地,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二是支持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打造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战略支点,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提升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能级,打造辐射周边的活跃增长极。三是发挥荣昌、大足、铜梁、潼南联动成渝、联结城乡的纽带作用,实施桥头堡城市交通西向工程,深化城乡融合改革试验,做强优势制造业集群,增强人口和要素资源吸引力。四是支持广安市加快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

(三)辐射联动环都市圈区域发展。充分对接川黔区域经济布局和市内“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布局,依托干线铁路、城际铁路等交通廊道推动重庆都市圈向六个方向对外辐射、协同联动,逐步扩大重庆中心城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范围。西北向对接成都平原经济区,依托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铁、渝遂铁路等交通廊道,联动遂宁、内江、资阳等地一体化发展,推动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高效衔接。北向对接川东北经济区,依托兰渝铁路、渝西高铁等交通廊道,联动南充、达州、巴中等地一体化发展。西南向对接川南经济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渝昆高铁、成渝铁路等交通廊道,联动泸州、自贡、宜宾等地一体化发展。东北向对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高铁和渝万铁路等交通廊道,联动垫江、梁平、丰都、忠县等地一体化发展。南向对接黔中城市群,依托渝贵高铁和渝贵铁路等交通廊道,联动遵义等黔北地区一体化发展。东南向对接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依托重庆至黔江高铁、渝怀铁路、乌江航道等交通廊道,联动武隆等周边区(市、县)一体化发展。

 

全面深化川渝合作,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川渝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密切经济联系。我们将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人员往来、产业联系等方面优势,加快广安融入重庆都市圈步伐,提升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双核发展能级,促进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共同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支持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广安是全国唯一全域纳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级市,广安与重庆中心城区时空距离近、交通通勤便捷、经济融合度高,下一步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在建设渝西高铁重庆至广安段基础上,研究论证重庆渝北至广安铁路项目,规划建设广渝快速通道,开行铁路公交化列车、跨区域城际公交,形成到重庆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圈”,解决近而不快、通而不畅的问题。同时,加快建成广安机场,融入成渝世界级机场群。二是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重庆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汽摩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绿色化工材料、玄武岩纤维新材料、化学药、原料药等产业,加快建成重庆先进制造业集群配套基地。深化农业全产业链合作,共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共塑都市圈优质农产品品牌。整合利用红色、生态、人文、三线遗址等资源,共同打造精品旅游品牌和线路,共建富有巴渝特色的消费目的地。三是推进公共服务同城同标。支持重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广安延伸,推进公共设施共建共享、政务服务联通互认、就业服务同城待遇、市场体系同标共建、城乡居民户口通迁、社会保险接轨衔接、社会治理联动协作,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便利化水平。四是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携手毗邻乡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共同绘就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新画卷。

(二)建设跨区域合作发展功能平台。以川渝高竹新区、合(川)广(安)长(寿)协同发展区等跨区域合作功能平台为突破口,率先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动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一是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南北大道三期、包茂高速高竹互通、川渝路二期、重庆路二期等项目建设,规划研究合川、广安、长寿互通快速通道及连接重庆中心城区快速通道,同步统筹推进水利、能源和新型基础设施。二是推动优势产业配套成链。川渝高竹新区主攻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核心零配件,合广长协同发展区加快共建合川武胜产业园、川渝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园、合川岳池医药健康产业示范园。三是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川渝高竹新区以税费征管2.0版本、用地统一管理等为突破口,纵深推进18个重点领域改革事项,打造跨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合广长协同发展区开行毗邻地区公交客运班线,探索实行公交“一卡通”,促进毗邻乡镇一体化发展。

(三)推进“双核”联动“双圈”互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突出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市“双核”引领,强化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双圈”互动。《规划》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等方面与成都都市圈充分对接,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双核”联动联建,聚焦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资源、城市服务功能和社会公共政策“五个互联互通”,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任务落地,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增强“双核”在全球范围集聚和配置高端要素的能力。二是推进“双圈”互动,加快重庆西扩、成都东进,协同引导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沿成渝主轴疏解,推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三是建立联动联建合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通过“共建共投”“相向协作”“共同争取”等合作方式,协同谋划一批合作事项。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我们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服务“国之大者”,坚持行千里而积跬步、致广大而尽精微,加快推动重庆都市圈成势见效,把《规划》的美好蓝图变为书写重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现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