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宏观政策 > 变盐碱荒滩为金山银山的东营实践

变盐碱荒滩为金山银山的东营实践

文|吴裕鹏  谢明华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图片提供|吴裕鹏        

导读

盐碱地综合保护利用就是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在东营,走出了一条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四方联动的模式

向盐碱荒滩要价值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协同发力

突出健康特色提升盐碱地生态产品价值

 

 

山东东营是在盐碱地上建起来的城市,生态敏感脆弱,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受到制约。近期,中咨公司深入东营开展实地调研发现,多年来针对盐碱地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东营市探索形成了“创新引领、因地制宜、协同发力、塑造品牌”的模式,为我国盐碱地综合保护利用作出了示范,在全国进一步激发了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浓厚氛围。

 

向盐碱荒滩要价值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有340万亩盐碱地,一度被称作山东“北大荒”。老一辈东营人有句话: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把盐碱地改良成高产田、打造优良人居环境,是东营人的梦想,也是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东营将科技助力盐碱地保护利用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加以推进,特别是近年来整合要素资源、完善工作机制,聚焦盐碱地生物育种、盐碱地产能提升和盐碱地生态化利用三大关键领域,引入省内外50余家高校院所企业、100余支人才团队到东营从事盐碱地科技研发工作,搭建了59个创新平台,划定了2.5万亩试验基地,取得丰硕成果。2021年,东营从“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的探索实践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目前,东营已经推出200余个适应不用盐分的植物品种(系)和15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高度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了一批成果转化、孵化专业公司,在东营推广应用面积10万余亩,亩增效益15%-20%。调研了解到,经科技部批复,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已于今年5月份落座东营,联合18家共建单位,加快聚集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技力量,初步搭建起立足东营辐射全国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体系。启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产品价值科创中心”建设,着重专注于盐碱地等生态产业化科技创新。

 

⬆ 东营黄河沿岸耕地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地势低洼,属滨海盐碱类型区,受海潮影响大,是保护利用难度最大的盐碱地之一。针对这一现实难题,东营坚持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湿则湿,统筹盐碱化程度、淡咸水环境和生态格局建设、粮食生产等,对盐碱地生态系统进行改造、重构,多路径挖掘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盐碱荒滩变成金山银山。一是将盐碱地改造成农田生态系统,自建市以来,通过工程和生物改土、适生品种选育等综合手段增加耕地60万亩。二是将盐碱地改造成林草生态系统,结合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统筹改土和选育耐盐品种等措施,将部分盐碱地改造成林地、草地、绿地或种植经济林改造成园地。自第二次国土调查以来,通过盐碱地改造增加林地和绿地8万亩、园地6000亩、草地47万亩,极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功能,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三是对盐碱度更高不适宜种植和绿化及其他相关区域,结合淡咸水条件改造湿地生态系统。对于海水条件较好的区域,恢复成沿海滩涂,或适度改造一批坑塘湿地发展生态养殖及改造成盐田;具有淡水条件的,结合生态节点打造改造成淡水湿地,适度发展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莲藕等特色种养。国土二调以来共形成沿海滩涂14万亩、养殖坑塘8万亩、盐田8万亩、淡水湿地45万亩,综合挖掘物质、调节和文化三类生态产品价值。经核算,2020年东营陆域生态产品总值(GEP)达3362.35亿元,其中物质产品类60.43亿元、调节服务类3080.73亿元、文化服务类221.18亿元,人居环境改善和经济产出效果显著。

 

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协同发力 

盐碱地综合保护利用就是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必须有多方合力、久久为功,方可见到一些成效。在东营,走出了一条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四方联动的模式。政府部门重点是围绕创新平台搭建、招才引智、技术攻关、产业培育、成果推广等,在设施配套、试验基地、财政支持、金融创新、人才队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出台《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通过立法手段保障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评价应用体系、机制创新体系等,畅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过程。科研机构从全国各地奔赴东营,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推出一批又一批科技成果,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耐盐植物品种,是盐碱地科学保护利用的制胜法宝。企业参与是盐碱地保护利用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研企合作,为科技创新提供平台支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盐碱地特色生态产业。社区在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土地流转等手段支持科研机构开展盐碱地试验、支持企业推广种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广泛参与到盐碱地产业发展中。润松农业是其中一个较具代表的企业,该企业孜孜以求探索盐碱地生态化改造和产业化路径,9年间投资打造1.6万余亩生态林场,发展林下产业,并以林产控盐,形成盐碱地立体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带动当地1000余人就业,每年向村集体缴纳土地承包租金600余万元,对生态振兴、共同富裕发挥了积极作用。

 

突出健康特色提升盐碱地生态产品价值 

黄河三角洲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分布着最洁净的土壤,加之盐碱地天然弱碱性水土特性等,孕育了黄河口大米、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滩羊、黄河口莲藕等一批特色健康产品。东营充分认识盐碱地产品蕴含的生态价值,聚力打造“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培育了33个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700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功构筑了以“黄河口农品”整体品牌为引领,黄河口大米、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滩羊、黄河口莲藕等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矩阵,为生态增值溢价提供了有效载体。“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达26.12亿元,精养面积10万亩,年产值10亿元。“黄河口大米”的品牌价值达10.93亿元,种植面积达40万亩,年产值6亿元。建立了黄河口滩羊产业园,肉羊存栏量达150万只,年出栏量300万只,全产业链年产值60亿元。目前黄河口滩羊产业园二期正加快推进,将打造产值超百亿肉羊产业高地。黄河口莲藕曾是青岛上合峰会的专供食品,目前已远销北美、东南亚等地区。东营聚焦耐盐碱功能粮食、中草药、健康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建设了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产业中试基地,着力打造北方地区“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谷”。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我国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5亿亩,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盐碱地生态系统的价值挖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意义十分重大。各地开展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取得重大成就,有效利用了数千万亩盐碱地,同时,继续推进高效保护利用盐碱地仍任重道远。目前,距离第二次土壤普查已过去40年,各地盐碱地保护利用格局已经发生较大变化,为科学推进盐碱地的价值挖掘,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是对东营等相关区域盐碱地保护利用的成果、经验及问题等进行系统总结,健全全国盐碱地科研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大盐碱地保护利用科技成果和典型做法的推广力度;二是在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土壤普查基础上,围绕自然本底、保护利用方向、价值挖掘潜力等构建指标体系,开展全国盐碱地综合评价并进行分类和分等定级,为综合利用提供导向;三是编制全国盐碱地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规划,提出工作体系和路线图,实施盐碱地促进高质量发展重大工程,开展盐碱地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政策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