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区域城镇 > 郑州都市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郑州都市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文|姚鹤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

导读

郑州都市圈应以“四轴”为支撑增强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深化产业分工协作、强化区域创新体系支撑、提高综合运输功能、推进城乡融合,以“三带”为支撑共建绿色都市圈

   郑州都市圈的发展优势

郑州都市圈发展现状

郑州都市圈未来发展重点

促进郑州都市圈发展的对策

 


都市圈是城市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郑州都市圈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对于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黄艳和安树伟(2021)对我国都市圈的识别和测算,郑州都市圈属于成长期都市圈,包含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5个地级市,总面积1.59万km2。本文归纳了郑州都市圈的基本状况,分析了郑州都市圈发展现状和特色,并提出了郑州都市圈的发展方向以及政策建议。

 

郑州都市圈的发展优势

郑州都市圈区位优势明显。郑州都市圈地处我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与我国各省份进行经济交流。郑州都市圈交通优势明显,是中国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位于黑河-港澳、烟台-重庆、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三条国家综合运输通道交汇处。(北)京广(州)高铁、徐(州)新(乌鲁木齐)高铁、郑(州)合(肥)高铁等6条高铁线路在此经过,连(云港)霍(尔果斯)、(北)京(香)港澳(门)等8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和G107等9条普通国道相互交汇,“米”字型高速干线网络和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型”联通综合运输通道加速形成。新郑机场二期工程顺利完工,三期工程有序推进,郑州航空枢纽功能进一步凸显(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21)。

郑州都市圈地貌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利于区域内陆地交通建设和区域内人员流动。经济腹地广阔,发展潜力大。郑州都市圈是河南省发展的重点区域,2021年郑州都市圈常住人口3160.1万人,占河南省的32%;地区生产总值24272.8亿元,占河南省的41%,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郑州都市圈中心城市郑州为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发展势头强劲。

郑州都市圈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郑州都市圈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地区,人口密集。通过郑(州)开(封)、郑(州)新(乡)、郑(州)许(昌)、郑(州)焦(作)一体化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了城市间产业廊道,增强了郑州与周边四个地级市之间的产业联系,提高了郑州都市圈的产业密度。郑州都市圈内部交通联系密切,以城际动车和高速公路为支撑的郑州都市圈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郑州都市圈相对河南全省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引领作用强,在中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是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极之一。

郑州都市圈历史悠久、中原文明底蕴深厚。郑州都市圈位于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中原地区,文化底蕴极其深厚。郑州是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有以黄帝文化为代表的始祖宗亲文化、大河村文化和黄河文化等。开封为八朝古都,是中华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新乡是《诗经》重要发源地之一,牧野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此。郑州都市圈有历史的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古迹,为建设郑州都市圈提供了优秀文化内核,也有利于郑州都市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形成带动周边、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核心区域,为郑州都市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20年,中原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2020年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提出了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五城”联合抓好“一体系五工程”① ,进一步明确了郑州都市圈各城市高质量协调发展要点。2021年中原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0~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设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输服务同城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都市圈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推进都市圈互联互通和同城化。

 

郑州都市圈发展现状  

(一)都市圈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0~2021年,郑州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从8720.40亿元增长至24272.8亿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郑州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占河南省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表1)。近年来郑州都市圈不断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升级发展动力,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迅速,对河南省的经济带动能力逐年增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

 

2010~2021年,郑州都市圈三次产业结构由8.6∶58.7∶32.7调整为4.9∶42.1∶53.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下降,2014年前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速度较慢,2014年后增加幅度明显加快,并在2019年超过50%(图1),都市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不断推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2016年,郑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超过传统资源型高耗能产业,近年郑州市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6家,2020年新增870家,2021年新增1212家(郑州市人民政府,2020,2021,2022)。开封市围绕八大产业链,建立“链长制”,实行“一链一长”“一链一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新乡市推进企业上市,大力发展新经济,获批河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焦作市深入实施制造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许昌市推进新型产业、数字经济、金融业、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二)郑州中心城市地位突出,但经济实力不强
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都市圈的发展水平,根据增长极理论,中心城市是周围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通过创新扩散、信息传播和产业关联效应等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郑州都市圈的范围本身较小,包括城市数量较少,郑州作为郑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GDP超过郑州都市圈的一半,经济核心地位突出。与部分城市数量相近的都市圈对比来看,郑州都市圈中心城市GDP占都市圈比重比长株潭、上海、南京都市圈高,中心城市地位突出(图2)。

 

郑州市的GDP占都市圈的比重虽然超过一半,但是郑州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处于末位,与同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重庆、成都还有较大差距(图3)。郑州拥有郑州国际陆港、UPS航空口岸和多条对欧贸易线路,对外贸易频繁,但进出口总量与成熟期都市圈中心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有较大差距,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都市圈内部产业较为趋同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地区发展方向。郑州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发展不平衡,优势产业各城市发展的较为趋同,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多个地区的优势产业,地区产业区分度不高。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作为多个城市的新兴产业,城市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也存在专业化不突出的情况(表2)。

 

(四)城乡差距逐步减小,城乡融合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时期,郑州都市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全面小康“三农”短板,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步伐,郑州市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2个,打造美丽乡村试点村57个,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等(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2022)。2010~2021年,郑州都市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均明显低于河南省及全国平均水平(表3)。2021年,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79.1%、52.85%、58.39%、63.73%、54.58%,较2011年分别增加14.3个、15.05个、15.49个、14.93个、13.68个百分点,城镇化推进速度快,城乡融合水平不断提高。

 

(五)科技教育发展落后,创新水平较低
教育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优质的教育水平能够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提高创新能力。郑州都市圈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院校,高级别高等教育院校资源十分匮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增强都市圈经济竞争力的关键,都市圈的自主创新能力关乎都市圈的未来发展。2010~2020年,郑州、开封、新乡、许昌和焦作的R&D经费支出由57.9亿元、7.3亿元、19.1亿元、12.2亿元、16.6亿元分别增长至283.5亿元、31.7亿元、67.7亿元、41.1亿元、53.23亿元,近十年各城市均注重科技创新,经费支出增长较多。但从研发投入强度来看,2020年郑州都市圈内各城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心城市郑州的研发投入强度也只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创新发展优势不明显(表4)。从专利密度来看,郑州都市圈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显不足且差距较大,中心城市郑州与全国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仍需加大创新扶持力度。

 

与其他都市圈相比,2020年郑州都市圈专利申请总量少,专利密度也较低(图4),仍需提升都市圈创新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郑州都市圈未来发展重点 

(一)提高郑州经济实力,强化郑州中心城市引领作用
郑州市的核心地位突出,但与其他成熟期都市圈中心城市相比,经济体量较小,对郑州都市圈的带动作用较弱。一是加强郑州自身经济实力。郑州应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做大生物医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以龙湖北部、智慧岛、科学谷为主体,发展数字文创、信息技术、前沿科技等产业(郑州市人民政府,2021)。二是加强与都市圈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郑州应利用交通网络和科学技术,密切与其他城市的联系和合作,通过技术转让、资本输出、信息传播、产业链延长等多种方式,带动都市圈其他中、小城市迅速发展,强化经济联系,提高都市圈经济实力。

(二)实现区域内外交通、流通对接,提高综合运输功能
郑州都市圈应继续利用自身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交通通达性,实现交通、流通对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一是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构建多层次区域内轨道交通体系,统筹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提高区域内、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流动性。二是打造综合交通门户枢纽,提高对外综合运输功能。推进郑州都市圈机场、铁路港口和公路港口建设,规划高铁快运中心,实现“高铁+航空”联运(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建立衔接高效的枢纽集散体系,优化铁路货运场站、物流园区周边路网,加强与国际和国内重要都市圈的交流互动。

(三)深化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郑州都市圈要构建沿京广、沿陇海区域发展主轴和郑(州)焦(作)、开(封)(航空)港登(封)功能联系廊道“四轴”发展,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密集带。一是找准产业定位,培育各个城市优势产业发展。都市圈内城市产业要协同规划、产业共链、设施共建、合作共享,做好产业种类和产业链差异化定位,上下游相互衔接。郑州市的产业园区,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开封则有一批精细化工企业,新乡、许昌则在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方面有自己的特色,焦作在食品、铝产品加工方面有优势,城市之间可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错位布局,实现城市间产业功能互补,促进协同发展。二是完善产业协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共建产业合作平台,推动都市圈内成立园区合作联盟,建立常态化协作联动机制,共享项目信息,共同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16)。

(四)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郑州都市圈近几年城乡差距逐渐减小,城乡融合水平提高,但仍然存在城乡差距、乡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应继续推进城镇化,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一是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发展高质量融合,助力乡村农业振兴,努力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依托科研院所技术、人才的优势,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结合发展乡村电商等途径,扩大农产品销路,促进数字农村发展。二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治理结构现代化。以城乡互动为载体实现均等化,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域覆盖,为乡村提供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更加普惠的服务。打造一体多元的城乡治理主体体系,推动各个共建主体的治理资源有效协同和融合,实现治理结构现代化(陈荣卓,2022)。三是加快县域发展,形成城乡高质量融合重要载体。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整合县域资源,让产业真正落地在县域(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2022)。

(五)打造文化高地,引领都市圈发展
郑州都市圈作为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风景名胜众多,地上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居全国前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郑州都市圈应利用优质的文化资源,推动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加快文化项目落地,挖掘中原文化精神,提高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和内生动力;推动“黄河文化带”等文化板块建设,讲好中原文化故事,提高区域内对中原文化认同感(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1);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把中原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能量;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做好旅游文化宣传工作,使其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六)以“三带”为支撑建设绿色都市圈
坚持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以“三带”②为支撑共同构成郑州大都市区外围绿环。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黄河南岸(郑州-开封段)和北岸(新乡-焦作段)生态廊道提升工程,高标准建设郑州、开封、新乡、焦作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以生态、水利、能源、信息等为重点,统筹优化区域生态环保和基础设施布局,构建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都市区功能网络体系(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推进城市圈内部产业绿色发展,降低企业能耗,实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型社会转变。

 


促进郑州都市圈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郑州营商环境,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郑州的经济实力在国家中心城市中较低,应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提高郑州综合实力。一是优化郑州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强化法治保障,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促进郑州第三产业持续发展。二是加快郑州城市建设步伐,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治理水平,创新居民参加社会治理的方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问题,建设宜居郑州。

(二)增加创新投入,优化区域创新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创新投入,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一是建设区域创新高地。统筹郑州东部、开封西部高校园区创新资源,建设郑开科创走廊、创新平台,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助力产业技术关键领域创新。二是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培养创新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壮大创新主体,推进创新示范性基地建设。培育创新型人才,激发地区创新活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

(三)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完善人才引进政策
郑州都市圈在高等院校建设方面相对于武汉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具有明显不足,人才资源匮乏。一是要坚持人才强(都市)圈。以河南省为主体,建设高水平高等院校,提高现有高等院校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增加区域内优质院校数量。二是提升都市圈内教育观念。面对人才资源匮乏的情况,要提升郑州都市群内居民教育观念,提升高等院校的入学率,提高居民的素质水平,提升区域内总体知识水平。三是吸引人才。人才是推动产业创新、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郑州都市圈要出台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重视人才引进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留住外来人才,为郑州都市圈发展积累后备力量。

(四)坚持都市圈绿色发展
郑州都市圈位于黄河沿岸,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一是应从思想上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都市圈内各级政府应进行宣传教育,使人们养成绿色发展观念,在生活和生产中践行生态节约的理念。二是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发展集约高效的现代化产业,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经济集约高效的现代郑州都市圈,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三是创新污染处理方式,面对已经产生的污染情况,要创新污染处理方式,提高污染处理手段效率,用较少的成本解决已有污染的问题,促进都市圈发展向绿色方向转变。

 

注:
① 构建规划体系“四梁八柱”,支持郑州、开封探索建设同城化示范区;推进“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实施重点“产业廊道”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高等院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②指黄河文化生态带、嵩山-太行山区文化生态带、农区田园文化生态带。

参考文献:
1. 黄艳,安树伟.中国都市圈:识别、特征与发展态势[J].中国投资,2022(Z2) :29-36.
2. 陈荣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J].国家治理,2022(21):16-20.2022.21.002.
3.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0—2035年)[Z].2021.
4.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Z].2020.
5. 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郑州市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Z].郑政〔2022〕2号,2022.
6. 郑州市人民政府.2022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Z].2022.
7. 郑州市人民政府.2021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Z].2021.
8.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1年工作要点[Z].2021.
9.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年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和重大项目[Z].豫中原办〔2021〕6号,2021.
1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Z].发改地区〔2016〕2817号,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