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区域城镇 > 改革创新的深圳都市圈

改革创新的深圳都市圈

文|黄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导读

深圳都市圈应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引领国内大循环,以产业链嵌入为关键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在空间上形成“一核一圈两廊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形成内外循环相互支撑的深圳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深圳都市圈的地位

深圳都市圈发展重点

促进形成改革创新深圳都市圈的对策

 


深圳都市圈位于广东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是以特大城市深圳为中心,辐射半径200km的成熟型都市圈,也是《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中划定的珠三角三大都市圈之一。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建设深(圳)(东)莞惠(州)都市圈。 2020年,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 2020-2035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深圳都市圈,初步划定了深圳都市圈的范围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5个城市。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规划建设深圳都市圈,统筹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加密都市圈交通网络,与周边城市构建半小时交通圈。2022年,《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出台,重新定义了深圳都市圈的范围,并提出构筑“一主两副七廊多节点”的多中心分布式结构。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导区域,深圳都市圈具有外联内通的独特优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深圳都市圈将继续站在国际外循环的战略前沿,作为沟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发挥着畅通国内外循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作用。

 

深圳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根据黄艳、安树伟(2022)对我国都市圈的识别,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惠州、河源和汕尾四个城市,由于和广州距离更为接近,东莞划入了广州都市圈范围内。实际上,都市圈的划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都市圈的重叠甚至是双城都市圈的出现,正是都市圈发展为城市群的必要步骤。为便于分析和研究,本文仍按照200km的辐射范围将东莞市划归深圳都市圈范围内,即深圳都市圈以深圳市为核心,包括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5个城市,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2021年末常住人口3981.22万人。

(一)经济总量加速上升,但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
深圳都市圈经济总量呈加速上升趋势,已超过广东GDP的1/3。2000-2021年,深圳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由2834.5亿元增长至49059.74亿元,占广东的比重上升至39.45%,在全省中的经济地位更加重要(图1)。从各城市的发展来看,深圳是深圳都市圈的核心城市,2000-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占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8.75%上升至62.51%;其次是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占都市圈的比重由17.38%上升至22.13%;而惠州、汕尾和河源三市合计占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3.86%下降至15.37%,分别下降了5.39、2.48和0.63个百分点,都市圈内城市经济呈现两极化趋势。同时,经济和人口持续向深圳市集聚,通过绘制深圳都市圈GDP标准差椭圆可以看出,深圳都市圈的GDP标准差椭圆主要分布在深圳、东莞与惠州范围内,且标准差椭圆面积持续缩小,说明椭圆内部的经济增速要大于椭圆外部,椭圆中心持续向南移动。但是,通过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异系数也可以看出,2000-2021年,深圳都市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异系数由0.85下降至0.58,表明尽管各城市之间存在总量经济的两极化现象,但人均发展水平正逐步趋于均衡。

 

(二)产业科技型外向型特征明显,但制造业产业同构问题突出
2000-2021年,深圳都市圈的产业结构从0.07∶0.52∶0.41调整为0.01∶0.43∶0.55,2011年是由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重要转折点(图2)。同时,深圳都市圈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由6.67上升至7.14。从细分产业来看,深圳都市圈科技型、外向型经济特征十分显著。核心城市深圳以计算机、通讯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其产值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36%。东莞、惠州、河源的计算机、通讯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也均居其工业总产值的首位。除此以外,东莞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惠州的化学品制造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汕尾的加工制造业、河源的黑色金属冶炼业等也具有突出优势。但是,深圳都市圈各城市之间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制造业同质化倾向。以制造业为例,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制造业门类高度重叠,均以计算机、通讯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缺乏差异化的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都市圈的协同。参照梁琦(2004)的研究,2010-2020年,深圳都市圈各城市分工指数的平均值由0.80下降至0.74,制造业产业差异明显缩小,深圳与河源、深圳与东莞、河源与各城市、惠州与各城市的区域分工指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小(表1)。

 

 

(三)城镇化处于较高水平,但城市扩张与用地不足问题日益严峻
2021年,深圳都市圈年末常住人口为3981.2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7.28%,超过全国水平22.56个百分点。其中,核心城市深圳和第二大城市东莞的城镇化率都超过了90%,深圳城镇化率更是达到了99.81%,已经实现全域完全城镇化。河源的城镇化水平最低,仅为49.75%,不足全国平均水平(表2)。深圳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核心城市深圳已实现轨道交通全覆盖,都市圈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460.4km,占广东轨道交通线路长度的44.75%;公路总通车里程达到42744.15km,占广东公路通车里程的19.17%。但是,深圳与北京、上海和广州相比土地面积小,仅有1997.47km2,是广州面积的26.87%、北京面积的12.7%,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伴随着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深圳、东莞的城市扩张需求不断增加,核心城市用地不足问题逐渐显现,制造业用地综合成本大幅上升。此外,核心城市深圳“地少人多”的情况也十分严峻,2021年,深圳的城区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768万人,但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空间已经饱和,住宅用地长期供应不足。以《深圳市2020年度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计划》为例,深圳市新增建设用地将主要来源于城市更新和返还用地,未来仍将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

 

(四)深莞惠网络联系较为紧密,但与周边城市联系有待加强
深莞惠是深圳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城市间联系较为紧密。通过引力模型计算2021年深圳都市圈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可以看出,深莞惠三市的城市联系网络化水平较高,深圳与东莞之间的经济联系最强,已经达到了808.97;其次是深圳与惠州的联系度265.44;东莞与惠州的联系次之(105.58),是深圳与惠州联系度的39.78%。各城市均与深圳有较强联系,深圳是都市圈的辐射核心。与此同时,河源、汕尾二市与其他三市的联系度均较弱,且惠州、河源和汕尾三市之间的联系度也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汕尾与深圳的联系相对较好(19.13),其次是河源与深圳的联系(16.45)。

(五)双循环节点作用十分突出,对外开放水平全国领先
深圳都市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全国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都市圈,在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上具有独特优势,已成为我国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示范窗口。2021年,深圳都市圈进出口总额达到8397.70亿美元,占广东的65.63%、全国的13.88%。近年来,深圳都市圈依托核心城市深圳这一经济特区的特殊开放政策,积极推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加强与香港、澳门的合作,实现了内外循环的有机结合,吸引了全球范围的投资和人才。202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印发了《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标志着深圳都市圈将继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不断加强国内外市场联动,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型改革开放探索做出先导性贡献(宋丁,2020)。

 

深圳都市圈的地位  

作为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代表性区域之一,深圳都市圈在广东和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推动“双循环”、区域一体化、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双循环”重要节点
深圳都市圈毗邻香港和澳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1979年,核心城市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率先实行市场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在深圳的带动下,深圳都市圈的经济外向程度很高,已成为我国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实施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深圳都市圈在进一步扩大国内和国际市场联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节点作用,其较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可以为国内大循环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依托其先进的制造业、科学技术水平和世界一流的交通枢纽设施,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更加开放、自由、便捷的国际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合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深圳都市圈是珠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珠三角一体化中承担着先行区和示范区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深圳都市圈作为珠三角城市群最具活力的区域,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和成熟的产业集群,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紧密,其产业协同、交通互联、科技创新合作为整个珠三角地区的联系和合作提供了推动和借鉴作用,是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另一方面,深圳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占广东的比重已经超过1/3,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较高的产业集聚度和创新能力,能够带动整个珠三角和广东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其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氛围也为珠三角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是珠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三)广东科技创新中心和市场化改革实践基地
深圳都市圈聚集了广东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建有南山科技园、龙华新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等多个科技园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在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材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创新和研发成果,是广东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同时,深圳作为我国最早的改革开放试验田之一,市场化改革动力充足,在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市场改革和自由贸易区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广东乃至全国的市场化改革步伐。伴随着深圳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深圳都市圈也必将成为跨区域市场一体化改革的先锋,为全国都市圈市场一体化改革提供经验与借鉴。

 

 

深圳都市圈发展重点 

未来,深圳都市圈应在畅通内外循环、功能分工和改革开放上持续发力,优化都市圈空间格局,为广东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引领国内大循环
深圳都市圈要依托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立足国内大市场,加强与国内城市的交流和合作,打通与各城市之间的生产、消费、分配与流通环节,创新产品、服务和技术,带动国内经济体系实现效率变革。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制造基地,推动传统产业智慧化升级,构建数字经济生态圈,满足国内市场的技术需求。二是要拓展国内需求源泉,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带动新型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点和消费需求,促进面向国内的跨境电商高水平发展,增强对国内大市场的牵引力。三是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要素流动和配置效率,聚焦前沿引领技术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率先破除我国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堵点和难点,解决国内循环的关键问题。

(二)以产业链嵌入为关键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
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深圳都市圈的特色和优势,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是深圳都市圈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方面。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我国体制机制优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以全球思维创新发展和布局产业,形成国内联通国际的市场节点、产业节点和人才节点。另一方面,要深度嵌入国际产业链,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接全球金融和科技市场,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形成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一环,提高国际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市场份额,吸引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在都市圈的集聚,形成国内国外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节点。

(三)以功能互补为目标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提高都市圈一体化水平,形成以深圳为核心,各城市间产业、人口、服务相互联系、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一是要优化产业分工体系,各个城市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确定在都市圈中的产业地位和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和一拥而上,实现分工互补和差异化发展。二是要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实现城市规划协调,避免城市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完善利益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惠州积极为深圳提供后备资源,建设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要深化联通基础设施,提升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和效率,建设信息资源共享渠道,打造智慧都市圈。四是要持续深化产业链衔接,各个城市之间通过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和信息互通,拓展市场合作,形成开放、共享、包容的公平竞争机制,实现都市圈的资源高效整合。

(四)以深化改革为引领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2021年,《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赋予了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的更多自主权,深圳都市圈应在更高起点上持续深化改革,先行探索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一是要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重要的改革路径,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拓展深圳特区改革试验的范围,积极将深圳特区在改革上取得的宝贵经验在都市圈范围内进行实践。二是要先行探索都市圈一体化改革的体制机制,提高制度创新能力,突出市场一体化改革,积累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宝贵经验,将深圳都市圈打造成跨界协同发展示范区。三是要打造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率先探索都市圈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通过集团化办学、联盟化办医等形式,加深城市间合作,引导高品质公共服务向交界地区布局,疏解深圳城市建设持续加密、企业用地成本高的困境(方煜,徐雨璇,孙文勇等,2022)。

(五)以空间格局优化为支撑实现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优化空间格局是深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支撑。深圳都市圈的空间格局依托于其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产业构成特色,呈现南强北弱的双中心多节点结构,深圳与东莞构成了都市圈的核心区域并与周边多个节点城市相互依存,共同构成联系紧密的都市圈。从现阶段来看,深圳、东莞和惠州之间已连接成网,而深圳、东莞与河源、汕尾之间则以轴向联系为主,人口密度也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分布较为不均。未来,应紧密对接“双循环”节点地位,构筑“一核一圈两廊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一核”即为核心城市深圳。深圳是深圳都市圈的核心,是引领深圳都市圈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要持续增强深圳现代化建设水平,提供充足城市发展空间,强化深圳与周边城市及香港、澳门的联系,提升深圳国际空港枢纽功能,为外循环提供高水平链接平台。

“一圈”即为以东莞、增城、博罗、惠东、惠阳组成的深莞惠核心圈。深莞惠核心圈网络化水平较高,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密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应以实现要素高速流动、人口高效通勤为目标,利用先进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串联形成网络化都市区域,重点是提升惠州的发展能力,共同强化和补充核心城市深圳的国际城市功能。

“两廊”即为由深莞惠核心圈层向外延伸的汕尾发展廊道和河源发展廊道,以廊道串联深圳都市圈的功能性节点,并积极促进廊道向两侧辐射发展,重点建设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共同构建起辐射国内及国际的物流体系和国际区域性物流枢纽,打造多个中心圈层发展外溢的主要承载地。

“多节点”即为在上述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形成多个以优势县和特色县为组成的专业性节点,如龙门、紫金、陆河、和平和龙川等,形成金字塔型城镇体系,为都市圈对接国际产业链承担补链功能,积极探索与广东交界省的跨行政区域合作,同时也要注重提升本土服务能力。


促进形成改革创新深圳都市圈的对策 

(一)统一都市圈发展规划
深圳都市圈作为一个整体,需要从规划层面予以统筹和落实。一方面,要形成长效统筹机构,建立由省级有关领导任组长的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由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都市圈专家委员会(齐爽,2022),对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行规划、管理和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要在都市圈发展战略层面达成共识,促进都市圈内部各城市自觉形成合力,淡化以GDP增长为主要目的的地区竞争目标(周轶昆,2017),更多地体现改革、创新、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竞争力。此外,也要加强对都市圈规划落实的监管,强化深圳都市圈规划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珠三角城市群规划和广东其他都市圈、城市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尤其要处理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将都市圈协调发展落实在国土空间层面。

(二)创新都市圈区域合作模式
发挥深圳都市圈改革试验田优势,在区域合作上进行全方位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要探索都市圈内部合作新机制,成立多主体共同参与、以市场为主导的都市圈产业融合和创新联合会。二是要建立多主体协调联动的都市圈建设推进机制,探索实现建设成本共担和发展利益共享,设立都市圈建设发展基金,形成由上级政府拨款与都市圈内部成员单位按比例分摊费用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机制,激发都市圈内城市合作发展动力。三是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推进与广州都市圈融合发展,探索两大都市圈融合发展支撑城市群建设的合理路径,与国内外其他都市圈开展广泛交流合作,为探索都市圈间跨区域协作新机制提供借鉴。

(三)强化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深圳都市圈的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建设都市圈一体化交通体系。一方面,拓展轨道交通辐射范围,完善城际轨道和跨市轨道建设,以“高铁+城际+市域快线”提高深圳与汕尾、河源的轴向联通速度,加强深莞惠间交界地区路网衔接,完善交界道路规划布局,将都市圈边缘纳入一体化发展轨道。另一方面,提升都市圈交通运输效率和物流配送能力,满足都市圈跨市通勤需求,提升物流园区、物流配送网络建设能级,推进智慧交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深圳为中心的一小时都市通勤圈和12小时国际交通圈,推动空港、海港和都市圈陆路交通网络联动,为打造“双循环”战略节点提供交通设施保障。

(四)培育创新型国际化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深圳都市圈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一是要积极打造跨城市企业集团,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投资融资、市场对接方面的政策支持。二是要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资源依托产业链在城市中共享,完善“创新-转化-应用”一体的城市间创新分工网络,形成圈域创新生态系统。三是要加大力度吸引创新型和国际化人才,建设国际一流水平教育,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强化人才产学研合作,开展城市间高层次科技人员的联合培养,为畅通内外循环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