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区域城镇 > 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哈尔滨都市圈

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哈尔滨都市圈

文|董红燕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

导读

哈尔滨都市圈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振兴的增长极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枢纽

   哈尔滨都市圈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哈尔滨都市圈的地位

哈尔滨都市圈的发展重点

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哈尔滨都市圈的对策

 


哈尔滨都市圈地处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中南部,是中国沿边开放的重要门户,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典型的“大工业+大农业”特征。根据黄艳和安树伟(2021)的测算,哈尔滨都市圈属于萌芽期都市圈,其空间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和绥化市部分,共3市8县9区。2022年,哈尔滨都市圈土地面积59907.4km2、常住人口1102.8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00.7亿元,以黑龙江12.67%的土地、承载了35.6%的人口、创造了36.5%的GDP,是东北三省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也是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重要的增长极。

 


⬆ 
哈尔滨天际线


哈尔滨都市圈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哈尔滨都市圈在综合实力、产业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也存在城乡差距较大、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外围城镇发展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之间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哈尔滨都市圈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2022年,哈尔滨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由2823.9亿元、23794.24元增长至5800.7亿元、52598.8元,以201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18%和6.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由238.10亿元、297.88亿元、1770.20亿元增长至262.20亿元、387.00亿元、2195.90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1%、2.21%和1.81%;城镇化率由50.18%上升至56.26%(表1),表明哈尔滨都市圈发展态势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截屏2024-02-05 下午3.25.06

哈尔滨都市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明显。这种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城市与农村在收入、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不平等,进而扩大城乡发展差距。2022年,哈尔滨市辖区[1]的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4948.18元、42587.31元,均远高于周边市(县),人均GDP是周边市(县)的2倍以上。哈尔滨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经济活动相对集中(图1),人口聚集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周围的尚志、五常、肇东、兰西等(市、县)则人口密度小,人口流失严重。

截屏2024-02-05 下午3.25.13

(二)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2000~2022年,哈尔滨都市圈产业结构由16.7∶32.7∶50.6演变为12.2∶23.4∶64.4(图2),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4.5个、9.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3.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一直保持“三二一”的结构。随着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哈尔滨都市圈聚焦食品、医药、汽车、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数字化手段为传统产业赋能,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食品产业持续向中高端和绿色化转型,化工产业加快向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转型,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渐趋向高级化和合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截屏2024-02-05 下午3.25.23

哈尔滨都市圈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5%,但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主要以土地资源的粗放经营为主,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化含量不高。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的户营经济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2022年,全市耕地面积为246万ha,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为0.47ha、户均耕地面积为1.88ha,全市土地流转面积为 28.5万ha,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1.6%。这种以户营经济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严重束缚了以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

(三)都市圈空间格局初步形成,但外围城镇发展不足
哈尔滨都市圈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五常市、尚志市、肇东市为节点的都市圈空间结构(图3)。结合2022年的夜间灯光数据可以看出,哈尔滨都市圈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外围城镇发展不足。从经济规模和人口方面来看,2022年五常市、尚志市、肇东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04.7亿元、193.6亿元、229.2亿元,占哈尔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不足6.0%。总人口分别为87.6万人、46万人、83.45万人,占哈尔滨都市圈总人口的比重均不足10.0%。五常市、尚志市、肇东市等综合实力较弱,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由此可见,哈尔滨都市圈是“特大城市-小城市”组合的空间结构,城市体系存在断层,缺少有较大影响力的次级中心城市,不利于都市圈整体优势的发挥和完整产业链的形成。

截屏2024-02-05 下午3.25.31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之间联系不紧密
哈尔滨都市圈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尤其是周边市(县)的交通、供水供电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和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都市圈内交通网络主要以放射状路网为主,缺少环状路,使城镇空间分布呈放射状东西向分布,缺乏南北向城镇发展轴线,使各级城镇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韩立红,2012)。2022年,尚志市、五常市和肇东市的建成区道路面积率[2]分别为9.65%、6.86%、6.87%,均低于15.41%的全国平均水平。供水管道密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肇东市,供水管道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各城镇公路整体水平较低,城市出口路况较差,难以与国道、省道相衔接,且都市圈内危桥险涵较多,影响了公路的通行能力。各城镇之间道路等级不匹配,道路狭窄、路况较差,尚存在“断头路”和“瓶颈路”,客运及货运站场设施落后,影响车辆的通行速度,增加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

 

哈尔滨都市圈的地位  

哈尔滨都市圈是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振兴的增长极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枢纽,在东北乃至全国对外开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
黑龙江地处东北亚中心区域,是中国沿边开放的大省,拥有27个国家一类口岸,与俄罗斯有 2981km的边境线。哈尔滨是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依托的核心和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邻近俄罗斯远东地区,辐射黑龙江边境17个开放口岸,服务对俄合作企业。2015年底设立的哈尔滨新区是中国唯一的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在对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2022年,哈尔滨都市圈实现进出口总值387.0亿元,其中对俄贸易66.2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17.11%。哈(尔滨)俄(罗斯)国际货运班列自2016年开通至2022年2月,已突破1000列,发运货物7.8万TEU(狄婕,2022)。因此,哈尔滨都市圈作为中国重要的对俄通道,在对俄经贸合作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是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

(二)东北振兴的增长极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东北地区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任务。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的省会城市,可通过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推动东北地区实现转型发展。从综合实力来看,2022年,哈尔滨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5800.7亿元,人均GDP 52598.8元,与2010年相比较(以201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18%、6.83%,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1/3,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城市带动作用逐渐增强。从产业结构来看,2022年,哈尔滨都市圈三次产业结构为12.2∶23.4∶64.4,第三产业占比接近65.0%,表现出哈尔滨都市圈在服务业领域的强大优势。同时,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0%,高于全国2.54%的平均水平,已成为拉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因此,哈尔滨都市圈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产业结构调整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创新驱动成效显著。未来,哈尔滨都市圈可成为引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有利于促进东北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再创老工业基地的辉煌。

(三)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枢纽
哈尔滨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产业基础雄厚,为区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009年以来,哈尔滨市已成功举办了十届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参与,为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政府也高度重视哈尔滨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未来,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发展将进一步巩固哈尔滨的枢纽地位和作用,提升哈尔滨都市圈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哈尔滨都市圈发展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枢纽。哈尔滨都市圈将继续深化与俄罗斯、日韩等国家的跨境合作项目,共同推动东北亚经济繁荣发展。

 

哈尔滨都市圈的发展重点 

新时期,哈尔滨都市圈应在构建“一核多点”的都市圈空间格局、提升核心城市能级、加强城乡产业分工与协作、建设一体化交通网络、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

(一)构建“一核多点”的都市圈空间结构
哈尔滨都市圈具有“特大城市-小城市”相结合的规模特征,城镇体系存在断层,缺少有较大影响力的次级中心城市。2022年,哈尔滨市建成区人口为498.76万人,肇东市为21.22万人,尚志市和五常市均不足20万人,城镇规模差距悬殊,促使人口更多地向大城市集聚,而周边中小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不足,阻碍了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因此,未来哈尔滨都市圈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网络,增强核心城市能级,扩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强化次级中心功能,提升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水平,形成以哈尔滨市辖区为核心的“一核多点”的都市圈空间格局。“一核”是指哈尔滨市辖区,“多点”是指距离哈尔滨较近的尚志、五常、肇东等县级市。增强核心城市能级,提升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尚志、五常、肇东等周边县级市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对核心区的支撑作用。依托哈(尔滨)肇(源)公路、哈(尔滨)大(庆)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网络,形成产业配套、功能完善、交通便利的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空间格局。

(二)提升核心城市能级
哈尔滨都市圈属于萌芽期都市圈,作为核心城市的哈尔滨与长春、沈阳相比较,其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还较弱,需要进一步提升。2022年,哈尔滨市辖区GDP为4137.00亿元,人均GDP为59436.00元,与长春和沈阳市辖区相比较,GDP分别低1761.00亿元、2499.00亿元,人均GDP分别低26530.00元、24370.00元,说明哈尔滨的经济规模与综合实力与长春、沈阳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要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在全省的经济地位。同时,哈尔滨作为中心城市,要为周边城镇提供高层次的金融、贸易、科教、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担负着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因此,未来哈尔滨都市圈,一是要加强核心城市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更大程度地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二是强化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注重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缩小周边地区与核心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供给差距,优化营商环境,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进哈(尔滨)大(庆)绥(化)一体化发展,形成高效联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三)加强城乡产业分工与协作
哈尔滨都市圈的产业结构具有“大工业+大农业”特征,哈尔滨中心城区的工业化水平较低,周边市(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较低,导致哈尔滨都市圈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都市圈。因此,要提升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重点是推动制度改革,打破限制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加强城乡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结合哈尔滨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将其分为核心圈和辐射圈。核心圈是指哈尔滨中心城区,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重点发展金融、商务、信息技术、科技研发、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圈是指尚志市、五常市、肇东市、兰西县、宾县等,重点承接核心圈外流出来的产业,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智慧化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建设一体化交通网络
哈尔滨都市圈内各城镇之间的道路等级较低,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集聚,其交通设施已不能支撑城市的日常运行。因此,要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多式联运的一体化交通枢纽,畅通要素流通渠道,加强城镇之间的联系。一是开通哈尔滨中心城区至五常、尚志、肇东等周边市(县)的铁路,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市(县)之间的联系,缩短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二是加强五常、尚志、肇东等周边市(县)之间的公路及高速铁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促进周边城镇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互联互通。三是提升干线交通网络运行效率。改善城市之间的交通路况,优化连接城市路网的快速路出口,疏通城市间交通堵点,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

(五)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目前,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和三甲医院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因此,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重点是加强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一是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力度,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应通过财政支持和教师津贴补助等手段促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增加对乡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二是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增进人民福祉。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改造和扩建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医疗设备的质量和数量,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使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三是以消灭“零就业家庭”为目标,加大对农村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和技能培训,以深化改革激活创业活力,创新拓展就业渠道,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钱挺,来佳飞,张旭,2023)。

 


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哈尔滨都市圈的对策 

(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要将农村和城市放在平等的地位,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除旧的农村支援城市的城乡关系,形成平等、融合、功能互补的新型城乡关系。其重在城乡制度的统一,使农民在财政、户籍、金融、土地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是一个从制度非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刘卫红,2015)。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制度改革可以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社会福利,促进人口自由双向流动。同时,人口流动也可以促进技术、资金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二是促进财税体制改革,积极调整财政支农结构,明确财政支农重点,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三是创新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土地产权和土地流转条件,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二)加快建设城乡统一要素市场
要素自由双向流动是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目前,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仍存在障碍,主要包括“人、地、钱”。因此,要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消除要素流动壁垒,畅通要素流通渠道,促进生产要素跨界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推动城乡之间形成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韩笑,赵金元,2022)。一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政策,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及时调整城镇教育、就业创新、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布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按常住人口数量配置,为农村居民流入城市提供根本保障。同时,逐步消除城镇人口向农村流动的各种限制,鼓励有意向到农村发展的城镇人口向农村流动,真正实现城乡人口的双向自由流动(张克俊,唐新,2019)。二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积极推动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入市,探索农村宅基地市场化制度,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机制。三是构建城乡统一的资本要素市场。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有利条件,积极探索农村与城市共享的金融服务体系,破除农村和城市间的市场壁垒,促进资本要素向农村流动。

(三)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哈尔滨都市圈在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要提升中国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功能,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哈尔滨打造成为“向北开放之都”,实现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一是将哈尔滨打造成为东北亚重要的物流中心。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成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运输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境内外商品、市场和资源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口岸群体优势和国际经贸大通道优势,构筑以哈尔滨为中心、边境口岸为节点的扇型物流系统,将哈尔滨都市圈建成全国最重要的东北亚物流大通道。二是积极谋划推动对俄产业技术合作。在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俄罗斯实施远东新一轮大开发的新形势下,积极谋划和推动对俄产业技术合作,努力将哈尔滨都市圈打造成为中俄新一轮产业技术合作的示范基地,在构建中俄石化产业合作基地和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基地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充分发挥哈尔滨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继续坚持多维度对外交往,发挥资源优势,强化以对俄交往为重点,辐射东北亚、面向欧美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国际友好空间,抓好重大涉外项目,推动对外交流升级,实现高质量对外开放,助力构筑向北开放的新高地。

注:
[1] 包括松北区、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香坊区、平房区、呼兰区、阿城区和双城区。
[2] 建成区道路面积率=建成区道路用地总面积÷建成区用地总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