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小生态有大效用——“猪-沼-菜”生态循环清洁农业模式在南太地区的应用与推广

小生态有大效用——“猪-沼-菜”生态循环清洁农业模式在南太地区的应用与推广

2024.4

4月号封面文章

在南太岛国的耕耘故事
湖南国际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农业援外实践
● 在南太岛国的耕耘故事——湖南国际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农业援外工作记  / 唐溪源
● 脚踏实地的中国援农特色——专访汤加王国官员Viliami T. Manu 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官员Semes Silbanus、Eugene Joseph  / 蔡雨恬  黄凯伦  唐溪源
● “提高了本地居民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专访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农业技术项目专家代表  / 黄凯伦  宋睿  唐溪源
● 援助与教学共进,助力南太改善民生——专访汤加王国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农户和学生代表  / 宋睿  唐溪源
● 小生态有大效用——“猪- 沼- 菜”生态循环清洁农业模式在南太地区的应用与推广  /蔡雨恬  唐溪源

文|蔡雨恬  外交学院    唐溪源  本刊研究部、外交学院        图片提供|湖南国际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导读

“猪-沼-菜”生态循环清洁农业模式由湖南国际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在南太农业援助项目中首次应用推广,用于小规模的家庭农场经济,将生猪养殖、沼气应用和作物种植整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庭院经济结构

环环相扣小生态

好心与耐心

● 亲诚惠容 因地制宜

耕耘与收获

 


⬆ 专家组为项目二级示范户新建猪舍、蔬菜大棚、沼气系统等农用设施

 

湖南国际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湖南国际工程)于2005年和2008年,先后承接了中国对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以下简称密联邦)与汤加王国的无偿农业援助项目。多年来,湖南国际工程的专家组不断攻坚克难,为当地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其推广的“猪-沼-菜”生态循环清洁农业模式广受好评,切实造福当地民众,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距离中国一万多公里的汤加,农户Filipe Filihia除了种植菠萝和椰子,还养殖了十几头猪;他每天会准备一些发酵过的椰子,内里已成固体状,水油含量丰富,如果猪自己在外面找不到吃食,就可以回家吃些椰子。由于当地没有屠宰市场,等猪长成,Filipe就将它们运到活猪交易市场售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他的生活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平静也平凡。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要出国读大学,Filipe开始犯了难。虽然他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但家里的经济状况依旧是入不敷出:除去孩子的学费,每个月生活用液化气至少一罐,就得花去130美元,基本占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还有种植用的肥料,大多是进口,价格昂贵,以至于他只舍得一磅一磅地购买。另外,和当地大多家庭一样,Filipe一家每年在疾病医疗问题上也有一笔不小的开销。因为当地饮食结构较为单一,缺乏绿叶菜,加上生猪养殖方式粗放,排泄物随处可见,当地人既没有清理收集的意识,也没有处理堆积的办法,导致很多废弃物流入水源,造成污染,居民饮用过后,往往会导致多种多样的健康问题。就这样,各种日常开支,余下的收入只够基本的吃穿用度。一旦遇到天气问题,当年的收成更是大打折扣,需得节衣缩食来度过难关。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几位中国农业专家上门的那一天。经前期走访调研,中国专家考察到Filipe家拥有优质的生猪养殖基础和劳动力水平,并对农业生产有强烈的需求,因此提出将协助他成为“猪-沼-菜”二级农业示范户。同样收到援助的还有另外几家农户,农业专家承诺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以及生产工具和种苗,帮助他们节省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收入。虽然农户们都是第一次听闻“猪-沼-菜”这种模式,也对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持怀疑态度,但思来想去,也没有坏处,于是就答应下来。他们的生活也就这样发生了巨变。在专家的帮助下,这些二级示范户开始圈养猪群,在猪舍后建起了小型的沼气池,产出的沼气逐渐取代了每月原来130美元的用能大额开销,剩余的沼渣也替换了进口的昂贵肥料,曾经沉重的生活负担一下子减轻不少,使农户们长舒一口气。同时,中国农业专家提供了不少蔬菜的种苗,如黄瓜、甜椒、西红柿、韭菜等,在大棚建设和技术指导下,二级示范户的土地里郁郁葱葱起来,他们学会炒韭菜煎蛋,香味常常引得周围的村民驻足张望。而自家吃不完的蔬菜,在专家的引导下,拿到市场上售卖,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如今,经过多年推广,中国援建的二级示范户遍布汤加的主岛和瓦瓦乌岛,一些农户提前还清了孩子出国去读书的贷款,有的还发展起了民宿产业,人们纷纷表示,中国专家带来的沼气工程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实际上,不只汤加,在情况更为复杂的密联邦,湖南国际工程的专家克服了环境限制,在密联邦有将近20户能够形成“猪-沼-菜”循环,从原来每月1/3的收入都要花在用气上,到没有燃料成本,几乎可以不买化肥,蔬菜种植效果明显变好,这些都归功于中国农业专家在当地推广的“猪-沼-菜”生态循环清洁农业模式。

 

⬆ 专家组向当地农户赠送中方示范区培育的菜苗

 

环环相扣小生态

“猪-沼-菜”生态循环清洁农业模式由湖南国际工程在南太首次应用推广,适用于小规模的家庭农场经济,是将生猪养殖、沼气应用和作物种植整合在一起,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庭院经济结构。整个生产过程对农业废弃物资源进行再利用,实现零排放,大幅降低农药、化肥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并紧紧围绕这一可持续发展模式延伸各专业工作。

该模式选定之初,湖南国际工程的农业专家事先从自然因素与社会需求方面,对汤加和密联邦进行了大量细致深入的调研。专家们考虑到两国都是热带气候,多沙性土壤,有明确的发酵物来源,同时考察了老百姓需求、当地的常用能源价格、农业生产技术状况以及当地政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等诸多因素,最终选定在汤加和密联邦推广“猪-沼-菜”生态循环清洁农业模式。

科学圈养
近年来,汤加与密联邦的生猪养殖业发展势头迅猛,与之成正比的是,由此产生的废弃物也骤然增多;如果不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处理,容易污染当地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湖南国际工程的专家改变了传统的散养方式,引入中国成熟的小规模、家庭式的生猪圈养模式,带着示范户搭建猪舍,系统规划内外布局:舍内进行喂饲饮水,并用隔墙分开,舍外留有猪的活动场地和粪便通道,也为后续收集生猪排泄物入沼气池提供便利,减少了对生活环境的污染。

在没有引进人工授精技术之前,汤加和密联邦家家户户都需要养殖公种猪用以与母猪配种,除此之外,公种猪并不产生更多效益,只会增加饲养成本。项目组专家通过与受援方农业局合作,建立了生猪人工授精站,结合科学管理与精饲料喂养,最大限度地优化本地种猪品质,实现一个村1至2头公猪即可满足繁育需求的目标,减少或放弃养殖公种猪,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湖南国际工程的专家采用公司取得的人工授精专利技术培训当地畜牧技术员,该技术现已在汤加和密联邦落地生根,实现了人工授精站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全部本土化。

同时积极开展生猪疫病防治,针对生猪各生长阶段的精细管理,对农户进行培训,包括加强消毒措施,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等,使猪场饲养技术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沼气工程
作为“猪-沼-菜”的重要纽带,沼气池建设为该模式的一大亮点,既能承接废弃物排放问题,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其经微生物发酵产出的沼气与沼渣又能分别造福当地居民。

沼气本身是一种低成本且环保的再生清洁能源,可以部分甚至全部代替石化能源,有利于缓解汤加和密联邦天然气供应短缺和价格昂贵问题。此外,通过发酵畜禽粪便和农业有机废料,还能沤制出优质的有机肥料,可全部用于农业生产,节省了种植用肥料成本。

湖南国际工程农业专家组为当地农户免费提供建造材料、技术指导以及检修服务。援助项目以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在汤加和密联邦面向社会不同阶层,尤其对当地的维修服务技术人员和示范户开办了关于沼气的科普培训班,提高用户安全使用意识,使当地的维修人员具备独立处理故障问题的能力,确保该工程能在受援国持续长久地发挥作用。

目前,密联邦已有60多户建成沼气池并实现良好运营,在汤加瓦瓦乌岛有设施的有12户,主岛有25户,基本实现村村覆盖。

有机蔬菜
蔬菜瓜果种植离不开肥料,选用经沼气池转化产出的生物有机肥,在降低购买进口肥料成本的同时,其营养含量高,可以大力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生物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透气性和固持水分,通过控制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来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对于汤加和密联邦多沙质土壤不易保水的问题,起到极大的改善作用。此外,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提

高作物根系活力,促进土壤中的养分吸收与转化,提高土壤肥力,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运用湖南国际工程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今天汤加和密联邦的果蔬种植水平已达相当高度,农作物持续增产;尤其在汤加,相较于中汤建交初期,现在当地的蔬菜市场与国内已别无二致,想吃的绿叶菜和水果基本都可以买到,而且价格非常亲民。

 

⬆ 学生基地甘蓝采收

农户展示利用沼液沼渣产出的白菜

瓦瓦乌农业分局采收示范区产出的火龙果

 

好心与耐心   

援外项目除了技术层面的难点,往往还面临因传统观念、风俗习惯、教育水平差异所带来的阻碍。同样,“猪-沼-菜”模式在汤加和密联邦落地过程中,身处一线的专家们也遇到了诸多现实挑战。

变废为宝
当地传统的生猪养殖方式为散养,一方面与其传统文化的自由天性有关,另一方面,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也是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缺乏的体现。因此在引导当地人搭建猪舍,实行圈养模式的时候,也面临着观念和物质两个层面的考验。

圈养猪群需要精细化管理,工作量较放养时大大增加,如何让民众接受养殖方式的转变,是推广工作的第一道坎。项目专家组通过上门走访和定期开展培训,将专业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用“大白话”讲“真道理”,帮助农户们认识到粪便随意排放会促生微生物病原体的传播,引起腹泻、寄生虫疾病以及肝炎等健康问题,引导民众联系自身生活与养殖方式,让村民自发改变原有育猪形式。

针对猪圈施工和后续培育管理所需的物质资料,湖南国际工程的专家们联合当地农业局的工作人员,为农户提供基本的建筑材料以及技术指导,也提供皇竹草、树菠菜、玉米等饲料种苗,协助饲料营养结构优化。对于特别勤快的农户,还会提供玉米脱粒机、粉碎机等,用于加工饲料,加快生猪养殖生产水平的提高。

项目推广初期,中国专家还发现当地民众有一大心理难关,即百姓难以接受用生猪排泄物的产出作为日常烹饪的燃料以及种菜的肥料。缺乏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作支撑,许多汤加和密联邦的农户,对于废弃物的转化过程仍停留在直接具象化的层面,认为沼气沼渣依旧肮脏无法使用。对此,农业专家们结合“猪-沼-菜”模式在中国推广初期的经验,制作了沼气应用技术手册、循环模式各环节工作演示图等浅显易懂的印刷品和宣传资料,张贴在每个示范户沼气的使用位置。同时,逐户走访,以生动简洁的形式,为村民讲解废弃物转化的科学过程,强调经高温发酵后的产物与发酵源的本质区别与使用价值;中国专家还用产出的沼气为农户炸甜甜圈,依旧酥香可口,帮助民众从科学和实践角度化解心理障碍。

创新专利“清”痛点
汤加和密联邦为小规模家庭农场,中国在当地援建的是小型沼气池,施工难度尚可,但清理问题一直是一个烫手山芋。在国内,清池一般一年半到两年要进行一次,无论怎样保养,总会残留沉积物,压缩发酵空间,降低产气效率。通常使用的清理方式是打开沼气池,抽出液体部分,敞开三天以上,再由专家穿着防护服进去,将淤泥挖出。传统方式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第一,需要足够的劳动力;第二,如残留沼气浓度过高,清理人员有中毒窒息死亡的危险。对外援助专家的数量以及安全保障,与国内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但如果不清理,沼气池一两年就会废弃,造成极大的成本浪费,也不利于援外项目的可持续性推广。另外,当地人随意性较大,会随手将椰子壳扔进沼气池,即使接受培训仍会产生此种情况。

面对上述问题,湖南国际工程先是在沼气池入口处设置了简易的过滤筛,并定期上门检查清理。后来项目专家独出心裁,开发了省时、省力、省心的清池技术,获得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证书。湖南国际工程的专家用可以搅动的切割泵,把淤泥抽到岸上,通过固液分离机,让液体回流,形成漩涡,以搅动剩余的淤泥,循环2至3小时,就可以抽出80%的淤泥,恢复沼气池的正常使用。通过这项技术,人无需下池,将切割泵伸下去,启动机器运作即可,大大规避了安全风险,节省劳动力成本。

另外,运用该专利无需抽池,既解决了传统液体排放的空间难题,又提高了沼气池的产气效率。原先抽空液体后要重新续粪,至少一周才能恢复产气,现在,清池后第二天就能产气,抽出来的淤泥,还可以作为蔬果种植的底肥。目前该专利技术已经使用2年多,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

蔬菜推广
密联邦前总统在参观湖南国际工程的蔬菜示范大棚后表示,仿佛进入了梦中的世界,很多品种从未见过。由于缺乏蔬菜,当地饮食结构以淀粉和糖为主,导致多数居民处于亚健康状况,非传染性疾病严重。总统帕努埃洛希望这些蔬菜能够在当地普及,引导民众改善饮食结构,从根源上解决非传染性疾病。

除了本土农作物匮乏,蔬菜推广还遇到了民众喜好问题。一些本土和大棚蔬菜,例如秋葵、红薯叶等,当地民众不懂烹饪办法,认为其味道、口感不好,不愿继续种植。另外,尤其在密联邦,由于没有完善的蔬果交易市场机制,吃剩的蔬菜就只能放任腐烂,成为废弃物,无法带来收入。

湖南国际工程的专家在日常考察中发现了这些问题,在推广大棚设施农业和种苗培育技术的同时,与中国驻当地使馆合作,举办农产品成果交流和烹饪展示的开放日活动,教当地人如何食用绿叶菜,如当地原有的红薯叶,既可以炒菜,也可以用作饲料。在中国专家的不懈努力下,汤加和密联邦的民众爱上了绿叶菜,走在乡野小径,还会传来阵阵中国菜香。湖南国际工程的技术专家不仅传播了农耕文化,也带去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发展了农贸市场,也优化了当地的饮食结构。田埂间绿油油的蔬菜,为当地心血管、痛风等疾病的减少带来了好帮手。

 

亲诚惠容 因地制宜   

湖南国际工程自承接援外项目以来,始终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做好援外工作,服务外交事业,获得了国合署、商务部和受援国的一致好评:陈波组长被汤加国王授予了王室勋章,唐汇勇组长成为唯一一个在汤加农业部系统的年终评选中获奖的中国人。汤加政府为湖南国际工程颁发了十一项技术专利证书,密联邦政府为湖南国际工程颁发了三项技术成果证书,认为填补了当地农业史上的技术空白,对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农业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沼气工程的建设指标,甚至已成为密政要竞选时吸引选民的优势。由此可见,湖南国际工程的农业援助给当地带去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经济上协助脱贫。汤加和密联邦传统农业形式粗放,大多数农户的种植与养殖仅满足家庭需要,售卖收入少。受热带飓风等自然威胁影响大,在汤加,平均每4年有一次强热带飓风,农业生产在6个月左右才能恢复到风灾前的水平;而干旱对当地的影响将持续1年以上。据此,湖南国际工程的专家推广了“猪-沼-菜”模式以及大棚蔬菜技术,从生产种苗到农贸市场,以问题导向搭建系统工程,覆盖产销全链条,改善当地的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Nandahku村的农民伦斯珀·约翰尼成为示范户已有3年,在年人均收入5000美元的密联邦,他每年销售富余的黄瓜、西瓜,收入就可达7000美元;汤加的农户Filipe通过售卖利用生猪人工授精技术产出的猪崽,2年获利超2万美元。经多年推广,目前汤加主岛的农户种植水平非常高,能够自产自销,基本完成农业援外目标。

生态上守而后立。中国专家在援外工作中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如生猪养殖项目首先考虑选育当地优质种猪,轻易引入外来优秀品种,可能会带去传染疾病,破坏当地脆弱的自然环境,出于对当地的负责的态度,技术专家另辟蹊径,改变饲养方式实现优化。同时,通过推广“猪-沼-菜”模式,将生猪排泄物集中处理,变废为宝,减少了废弃物在生活区的堆积,也改善了交通情况;既减少了微生物病原体的传播,环境的改良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发展上实现可持续。湖南国际工程在农业援助过程中始终强调本土化,坚持“授人以渔”,以优化本地品种为首选,以培养本地技术人员为优先。向岛内农户供应优质种苗,使部分品种的作物种子实现本地化生产;培训当地沼气维修人员和农户,协助建立本土沼气巡查队伍等。中国并不是唯一对汤加和密联邦进行农业援助的国家,但收效最佳,原因在于中国援外专家始终考虑项目的当地适应性,稳抓落实,不做表面功夫。以色列曾两次试图在密联邦推广沼气工程,第一次没有充分考察当地配套设施,高端设备运过来无法安装。第二次给密联邦政府捐助了几套PE材料的软体设备,无需施工,放在平地跟罐子一般;虽然可以产生沼气,但需要人工入粪和掏粪,所以当地人用了一次之后就闲置一旁了。又如美国的专家,在参观中国援助的示范户后,决定采用所谓“更先进”的技术,即将多个油桶焊接成一条隧道,发酵物从一端进另一端出,从而产生沼气。但同样发现与当地现有条件不匹配,多次尝试无果,既不能产气,排泄物也因衔接不当弄得到处都是,最终只能不了了之,无法进行推广,更无法造福当地居民。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国援助的切实性,不仅体现在落实阶段的因地制宜,从选派阶段就讲求“对症下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密联邦的农业生产始终有很多技术问题难以解决,结合大使馆的建议,商务部决定派遣农业强省的企业进行对口援助。湖南国际工程地处农业大省,又在援外项目有着丰富经验,从解决人工授粉问题到成功推广“猪-沼-菜”模式,专业团队果然不负众望。

不论是系统选派、全面调研、深厉浅愒还是技术创新,援外的各个环节,背后都体现着中国人的辛勤与经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坚信“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行为倡导和传统美德。而几千年的乡土生活,为中国积累了深厚的农耕经验,孕育了悠久的农耕文明;中国也秉持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态度,为有需要的国家分享经验、提供援助,同当地人民在实现各自美好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耕耘与收获

援外项目从来不是一个蜻蜓点水、闭门造车的工程,如何了解受援国真正的需求?如何从根源上解决困境?如何兼顾引进与保护?如何利民而不劳民等等问题,需要援外企业和援外专家们量体裁衣,不断探索可持续、有针对性和社会实效性的援助结构与方式。

作为中国农业援外项目的缩影,湖南国际工程做到了用心、用情、用力。用心谋事,深入当地,关注本土农业的“病根”,抓住广大农户的“心病”,精益求精实现精准帮扶,不做“门外汉”“旁观者”“局外人”。用情干事,深入群众,坚持定期走访与上门服务,分门别类记录农户需求。用力成事,深入田野,从解决船只蔬菜补给问题,到“猪-沼-菜”生态循环模式推广,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为南太平洋拼出了一幅绿叶地图。

一批批援外专家飘洋过海,变的是面庞,是日新月异的远方,不变的是守望相助,是专家们沾满泥土的双手,还有当地民众绽开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