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入埃及记:一场自我与他者的对话

入埃及记:一场自我与他者的对话

2024年5月

5月号封面故事

非洲缘起
——10个仍在书写的故事
● 非洲,此心安处是吾乡 / 曹民
● 我的非洲情缘 /洪永红
● 在肯尼亚的三个片段  / 刘伟才
● 生活在此处:从艺术与日常进入非洲 / 张丽方
● 何以非洲?对非洲的认识与反思 / 冯理达
● 入埃及记:一场自我与他者的对话 / 贾悦琪
● 十年筑梦 我的中非合作故事 / 梁珍
● 中非合作之文化基础 / 李合
● 学非所用Africa Lounge:播客非洲 / 邓哲远  袁明清

文|贾悦琪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硕士研究生        图片提供|贾悦琪

导读

“在他们眼中,中国这个‘他者’有着广袤的国土、丰富的商贸资源、多元的美食和融合共存的文化,是一个充满机会与希望的国度。“

初见埃及:古老与现代交织中的烟火气

民心相通:打破文化壁垒与刻板印象

展望未来:续写中埃合作新篇章

 


 

⬆ 作者(右四)与埃及中国大学的学生在中国文化节上合影

 

2018年,本科大二年级的我以外语志愿者的身份前往摩洛哥参加寒假义工项目,这是我第一次与非洲大陆结缘,由于项目时间短暂、语言功底不成熟,并未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每每想起深感遗憾。2022年,我获得了国家留基委的资助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往位于北非的埃及开罗大学公派留学,第二次踏上了非洲大陆……

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中东政治强国、非洲经济大国,具有较强的区域代表性。北非国家之间拥有相似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观察埃及对于研究北非国家的经济发展、了解当地人文风俗具有参考意义。在埃及留学期间,我结合“自我视角”与当地人的“他者叙事”,抹去了此前的刻板印象,重新勾勒出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埃及。对于当地人而言,我们的出现也让他们拥有了观察“他者”的机会,让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更加丰富饱满,激发出“向东看”的热情。

 

⬆ 开罗市中心街景

⬆ 参观埃及国家博物馆

 

初见埃及:古老与现代交织中的烟火气

启程前,我在网络上做了不少关于埃及的功课,加上此前在北非国家的经历,总觉得到了埃及会面临各种不便,担心自己难以适应方言、目光所及尽是黄土漫天、汽车在没有红绿灯的街头横冲直撞、随时面临被乱收小费的风险。于是,把心理预期放到最低,把戒备值拉满,我踏上了前往非洲大陆的旅程。

从机场到学校的车程,是从新开罗城区前往老吉萨城区,我的心情也从最开始的惊喜到忐忑再到失落。挤着嘈杂的人群、穿梭在飞速的车流中,穿过一片脏乱的小巷,住进临时落脚的公寓,说实话对开罗的初印象一般,好在预期值不高,也不算太失望。第二天清晨,在楼下等车时,同行人的手机险些被一伙飞车党抢走,中介大叔责问我们为何将临时落脚公寓选在这,我们才知道这片社区是开罗治安最差的三不管地带,而这趟非洲的探险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在中介大叔的陪伴下看了十几套房子,看房过程中,我逐渐感知到了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每幢公寓楼下的门房大叔都会热情接待,看似灰土的墙皮里也藏着精致的装潢,中介大叔说埃及人民注重家庭氛围又热情好客,所以大部分房型会有一个大的会客厅,还放着好几套沙发餐桌。搬进新家的那天,我们前往新行政区的购物中心添置物件,这次的车程是从老城区前往新城区,于是心情便是从平静到惊喜再到激动。新开罗是近年来开发的卫星城市,也代表了埃及对未来发展愿景的美好蓝图,一路上现代化的楼房与街道中和了我对这座城市的戒备,看到新开罗大型购物中心后,我和朋友不禁感叹:接下来几个月的生活比想象中好过。

没来过埃及的人说埃及是黄色的,来过埃及的人才知道埃及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你不仅能看到沙砾中的古埃及文明,也能欣赏地中海、红海最美的景色。这个见证了诸多王朝兴衰更替的国度,包容着一切古老与现代的元素,从开罗市中心驱车半个小时就能到达金字塔群脚下,坐落在繁华解放广场一侧的国家博物馆中存放着图坦卡蒙法老的黄金面具,广场的另一面则是见证了阿拉伯国家现代进程的阿盟总部,历史的车轮仿佛在这座城市反复碾过,保留着一代代的痕迹。

开罗是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城市,一位去过北京的埃及记者朋友总喜欢开车带我们夜游开罗,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埃及,“开罗没有北京那么发达现代,这里的街道也没有北京干净整洁,但这里的每个人都在享受生活,少了些城市中的奔波忙碌,这里的人热爱自由。开罗是包容的,你能尝到各个国家的美食,游客们总是来去匆匆,没有时间好好体会这里的魅力,所以他们的评价太片面。”他领着我们品尝了本地小巷子里人气很高的叙利亚烤肉卷(阿拉伯语发音酷似“想我了吗”),逛了新卫星城区连排的大型购物中心,在新开通的十月六日大桥体验他新车的自动驾驶功能,在尼罗河畔为邮轮上的婚礼送上祝福。他说“这就是埃及,这就是生活”。

从那以后,我开始放下戒备,用心体会这座城市里沉淀的历史与迸发的生命力。每天进出公寓时门房大叔都会从屋子里走出来问候,花店的老板总会在结账时多送一支花,路口推车卖红薯的大叔总在卖力地吆喝,尼罗河畔的邮轮上总会有婚礼派对。人们经常光顾路边的咖啡摊,点一杯咖啡坐一整天是常事,路上剐蹭时双方司机下车握个手就讲和。夜色下静谧的金字塔群、热闹非凡的解放广场、充满异域风情的哈利里市场、恢弘壮观的大埃及博物馆,都是这座城市的标签。

 

⬆ 街头“想我了吗”肉卷

⬆ 新开罗大型购物中心

⬆ 在新开罗幼儿园做志愿服务

 


民心相通:打破文化壁垒与刻板印象

虽然我们在努力改变对埃及的初印象,然而文化壁垒的影响是双向的,埃及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逐渐显现,从有关政治、民族、宗教的宏观问题,到针对中国的教育体制、脱贫致富路径、制造业发展、智能化生活的细致发问,埃及人民对中国的发展充满好奇和向往,但提问中却充满了误解与质疑。一次前往本地朋友家做客时,我才得知大部分埃及人的刻板印象归因于一部名为《伟大的中国蚕豆》的埃及喜剧,在电影里,中国人爱吃蝎子之类的奇怪食物,中国人表达不满时会讲“不要不要”、中国人大部分都会武术功夫、中医会使用电锯锤子等危险工具进行治疗,而这部电影却是大部分埃及人了解这个神秘东方国度的唯一渠道。

这一刻我意识到,跨文化传播不仅要依靠个人“面对面交流”的努力,更要依靠国家层面优秀文化内容的输出,跨文化产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准、有效,“民心相通”才是一切形态交流合作的社会根基。于是在此后的日常交流中,我一面打破自己对埃及的刻板印象,一面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巧妙地纠正着埃及人眼中的中国。渐渐地,我发现埃及人对中国刻板印象的底层逻辑是一种出于保护机制、源自于对其向往的质疑心态,他们既担心被动的文化输入,又抑制不住“向东看”的热情。而当他们了解到中阿文明交融互鉴的历史,中阿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时,便能放下戒备,毫无保留地展现对中国发展的向往。

在埃及期间,我们参加了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系列讲座,题为“埃及人眼中的中国”,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埃及青年一代中文学习者的口中多了些时代特色。提到中国,他们不仅知道“故宫、长城、中国功夫”,更知道“5G、人工智能、移动支付”,这一代人对中埃合作成果有着最真切最直观的感受,兴奋地描绘着新行政首都的高楼大厦、孔子学院的“汉语桥”比赛、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憧憬并向往着从课本和社交媒体上了解到的中国,也迫切地希望了解中埃合作究竟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机会。

埃及的开罗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等重点高校都设立了孔子学院,更多大学也在陆续开设汉语教学。寒假期间,我参与了多所高校举办的全球文化节活动,在那里我见识了中国文化在阿拉伯世界的魅力。中国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许多中文学习者兴奋地用汉语和我打招呼聊天,大家排着队体验着中国美食、少数民族服饰、书法和茶道,对中华元素的喜爱溢于言表。结交了几名学习中文的大学生,我们都尝试用对方的语言交流,还算高效,不过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回答者,因为他们一提到中国,就有无数的问题想要了解,从城市、高校、教育聊到美食、风景、传统民俗,有的想去广州学习粤语,有的向我分享有关中国方言的短视频段子,还有的想和北京人学学儿化音。在他们眼中,中国这个“他者”有着广袤的国土、丰富的商贸资源、多元的美食和融合共存的文化,是一个充满机会与希望的国度。

在埃及可以使用“滴滴”打车,出行时经常会碰到喜欢中国的司机,上车一句“是的,我来自中国”就打开了司机的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印象中的中国、家里的中国产品、在中国常住或经商的亲人,有的甚至会与朋友、家人通话,炫耀着自己车上会讲阿拉伯语的中国游客。每当遇到这些热爱中国的埃及人,我都在想: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名中国人就像是前来串门的老友,他们“不亦乐乎”,我们在“他乡遇故知”。他们对中国的爱丰满又纯粹,是自古以来对这个遥远国度的向往,是对这个飞速发展国家的钦佩,是对两国合作互助的感谢,曾有司机问道“中国的基础设施和科技真的像社交媒体上那样先进吗”,在听到肯定的回答后连声感叹,不知道那一刻他心中是否也有对自己祖国未来蓝图的描绘和畅想。跨文化交流中,由文化差异性衍生出最初的戒备与质疑,到深入了解后主动打破壁垒,这也许就是中阿文明交流的内生动力。

 

⬆ 尼罗河畔的新娘

⬆ 埃及新行政首都CBD

斋月期间到埃及朋友家做客

与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学生探索埃及美食

 


展望未来:续写中埃合作新篇章  

埃及是中东人口第一大国,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让我感知到解决人口问题是埃及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人口问题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亟待解决,于是将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定为埃及人口治理。从人口规模管控、人口素质优化、大城市病治理等多角度入手,埃及有限的自然与社会资源无法满足人口增长需求,国民失业率较高,尤其是青年膨胀现象严重,人才供给不符合国家现代化发展需求,开罗的大城市病积重难返,城市规划拥挤无序等。基于以上对埃及人口问题的反思,中国在卫星城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职业教育、旅游业等多方面与埃及 具有较大的投资合作空间。

以基建合作为根本。离开埃及前的最后一周,使馆组织留学生代表前往埃及的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参观,我也终于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个经常出现在“一带一路”共建话语体系中的合作典范。当高耸入云的中心标志塔映入眼帘,我不禁感叹,中国工程师们运用“中国智慧”攻克基建难题,仅耗时五年就在沙漠中打造了一座现代化新城,极大解决了开罗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化问题,再一次证明了“中国速度”与“中国质量”。主体建筑里既有埃及国花“睡莲”元素,又有中国建筑传统中轴线的特点,中埃文化相互融合的设计智慧也将见证着两国友谊行稳致远。从新行政首都CBD、斋月十日城轻轨,到阿拉曼新城、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埃及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里少不了中国的身影,中国工程师向埃及的技术工人们传授先进技术与经验,践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发现,埃及民众们除了感叹“中国建筑”的高质量高效率外,更多的是对中国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赞赏,一位埃及朋友的母亲激动地向我分享“我的儿子进入了中国企业上班,女儿在学习中文,亲人朋友们都十分羡慕我”,可见埃及人对中国发展前景的认可。

以教育合作为引领。随着中国文化、中资企业在埃及的影响力逐渐加深,许多青年人将学习中文纳入自己的未来规划,一位开罗大学孔院的朋友骄傲地对我说“学习汉语是我做过最正确的选择,我的家里人都期待能和我去中国生活”,我深切感受到埃及已经成为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国际中文教育基地,目前埃及共有23个大学开设中文系,设立了3所孔子学院、4个孔子课堂,学习汉语人数高达5万人,尤其是在2020年中埃签署《关于将汉语纳入埃及中小学作为选修第二外语的谅解备忘录》后,埃及的“汉语热”持续升温,中文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走广走实。回国后,在一次接待埃及高教部代表团来访时,我再次见到了在埃及期间负责对接留学生的开罗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哈布教授,她说这次中国行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中埃职业教育合作。座谈中,我了解到中国在埃及开设的“鲁班工坊”是推动两国职业教育合作的重要实践,也是中国成熟的职业教育系统对外输出的范式,既实现了埃及中高职贯通的职教体系,又拓宽了埃及青年的就业渠道。随着埃及青年人口膨胀现象严重、高等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因此推动青年向职业教育分流,打造“中文+职业”的教育模式,符合国家人才发展计划,埃方高教部代表团团长表示:“中国职业教育从师资、教学资源、职业规划都有完备的体系,期待中国为埃及提供更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

以人文合作为纽带。2022年12月我前往埃及开启了留学生活,几周后国家宣布优化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埃及各大社交媒体纷纷报道了文旅部在机场迎接第一批抵达埃及的中国游客,身穿民族服饰的埃及人为中国游客送上特色美食与纪念品,充分展现了埃方对中国游客的重视与欢迎。和朋友在埃及旅游期间也经常遇到周围人亲切地问好、礼貌地请求合影,一位做旅行公司的埃及朋友激动地说“终于又可以和中国人打交道了,这次我一定要抓紧学习汉语,早日去中国看一看”,我们都相信充满韧性和潜力的中国旅游业会为埃及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使馆新春招待会上,我们欣赏了埃及“汉语桥”比赛获奖选手的精彩歌曲,我也和留学生代表们献上了一首埃及经典歌曲《我的家乡真美丽》,从歌曲选题、情感写意,中埃青年充分展现了文明的尊重包容、交流互鉴。不久后中国-埃及民族音乐会在开罗吉萨金字塔古迹区举办,当狮身人面像映衬着中国红,当中国琵琶与阿拉伯乌德琴交相呼应,心中的震撼久久无法平静,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展现得淋漓尽致。

埃及留学经历是以“自我”视角近距离观察“他者”社会的生动实践,结合当地人的“他者叙事”,我可以直观的感知到埃及青年对中国的好奇与向往,观察到埃及社会发展的瓶颈与挑战,而如何突破瓶颈则给予了中埃两国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在埃及2030愿景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的背景下,在第九届中非合作论坛召开之际,中埃合作交流将为地区发展提供典范,为中国“走出去”与埃及“向东看”提供广阔的契机。我坚信民心相通始终是一切务实合作的基础,中埃人文交流会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传承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