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海外投资 > 苏丹:动荡中的经济发展与中苏经济合作

苏丹:动荡中的经济发展与中苏经济合作

2024年7月

文|黄超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

导读

“未来中苏经贸合作应着眼于农牧能矿等特色资源产业、临红海临尼罗河区域经济以及机场、港口、卫星导航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大领域,积极推动中国、苏丹、南苏丹三方石油合作,努力促进援苏屠宰厂、中国机车设备、矿业勘探开发等项目。”

深受殖民与内战侵扰的非洲大国

● 从中国助力下的石油产业繁荣到南北苏丹“石油争夺战”后的萧条

● 中苏经贸合作的新局面

 

   

苏丹在2011年分裂前曾是非洲国土面积第一大国,现在的苏丹共和国实际是苏丹北部。苏丹具有丰富的油气矿产资源,农业相对发达。自1995年起中石化就进入苏丹,并帮助苏丹勘探石油,并建立起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使之成苏丹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南北苏丹分裂后,由于油气产地和加工精炼设备分别位于南、北苏丹境内,双边矛盾导致产业链受阻,削弱了石油产业在双边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双边经济发展缓慢。

 

深受殖民与内战侵扰的非洲大国

苏丹共和国是位于非洲的阿拉伯国家,国土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在2011年南北苏丹分裂前,曾是非洲第一大国。据2022年数据统计,国家人口总数为4668人,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2019年起阿卜杜勒法塔赫·布尔汉·阿卜杜勒拉赫曼任过渡期最高权力机构主权委员会主席,2021年委员会改组后,他再次任主席。

苏丹是拥有金字塔数量最多的国家。在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240公里的沙漠中有超过200多个“小金字塔”。这是苏丹历史上麦罗埃王朝的陵墓群,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苏丹的金字塔与古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的金字塔不同,都相对矮小,没有那么宏伟壮观,但数量众多。

苏丹人的祖先是努比亚人,在4000多年前出现在苏丹的土地上并构建了自己的部落。公元前750年努比亚人建立了库施王国。公元13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划入阿拔斯王朝的疆域,成为非洲的阿拉伯国家,与此同时伊斯兰教也在国内迅速传播。16世纪时苏丹被并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近代时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解体后,苏丹于19世纪70年代起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虽然在1885年和1953年先后建立了马赫迪王国、自治政府,但始终无法摆脱英国的控制,直到1956年1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

建国后苏丹国内局势仍暗流涌动,先后于1969年、1986年、1989年发生了3次军事政变,国家元首之位几次易手。目前的国号“苏丹共和国”是1985年达哈卜领导的过度军事委员会决定的。1993年起巴希尔任苏丹总统,直到2019年在军事政变中被逮捕。2019年起阿卜杜勒·法塔赫·阿卜杜勒·拉赫曼·布尔汉人任任过渡期最高权力机构主权委员会主席,是苏丹事实上的领导人。
2011年南北苏丹分裂,当年1月苏丹南方举行独立公投,98.83%的选民支持独立,7月苏丹南部独立建国。究其原因,主要是南北部的民族宗教矛盾和政治经济地位矛盾。从宗教和人口角度看,苏丹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其中包含400多个种族群体、多种语言,阿拉伯人占比不到50%,1/3的苏丹人信奉伊斯兰教以外的宗教。北方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巨多,北方精英希望将苏丹阿拉伯-伊斯兰化,而南方精英则主张去阿拉伯-伊斯兰化,突出国家的多民族、多宗教属性。

国家分裂后,北苏丹保留了原有的国号,而南苏丹则成为新的国家,它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不是阿拉伯国家。因此,现在的苏丹共和国实际是原来的苏丹北部地区。由于苏丹境内75%的探明石油储量都在南部,分裂使苏丹失去了2/3的石油租金,国家经济停滞不前。从政治地位看,南北苏丹存在政治地位不均衡的问题,苏丹北部是权力的中心,而南部很少享有自主权。在国家人员任命上,省长、副省长的职位全部是北方人,南方人所在的行政岗位低于副区级。从经济地位来看,苏丹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西部、东部、偏北地区和整个南苏丹地区比苏丹中部落后。诸多矛盾无法得到解决,南部诉求一直被忽略,最终导致国家分裂。

农业是苏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粮食作物主要有高粱、谷子、玉米和小麦。主要对外出口棉花、花生、芝麻和阿拉伯胶。其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之首,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占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阿拉伯胶年均产量约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0%。但苏丹基础薄弱,主要工业有纺织、制糖、制革、食品加工、制麻、烟草和水泥等。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原苏丹75%石油储量被划归南方,苏石油产量大幅减少。
苏丹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铁、银、铬、铜、锰、金、铝、铅、铀、锌、钨、石棉、石膏、云母、滑石、钻石、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

 

从中国助力下的石油产业繁荣到南北苏丹“石油争夺战”后的萧条

苏丹石油资源丰富,是非洲第五大石油储备国,在2011年国家分裂前,石油收入在GDP占比约20%,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50%左右,对外贸出口总额的贡献率超过90%。石油产业是苏丹经济的支柱产业。苏丹石油产业的建设离不开中国的合作,苏丹前总统巴希尔总统曾多次表示,没有中国就没有苏丹今天的石油工业。20世纪60年代西方石油公司纷纷进入苏丹,先后勘探出苏阿金天然气田和苏丹南部油田。但随后由于内战,雪弗龙等西方石油公司相继撤出苏丹,导致其无力开采石油,进而从石油出口国变成进口国。

1995年巴希尔访华,邀请中国赴苏丹勘探开发石油,帮助苏丹建立自己的石油工业体系。中石油帮助苏丹建成了苏丹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和喀土穆炼厂作为中石化在当地的子机构运营。此外,大庆油田分公司、长城钻探、东方物探、工程建设公司、技术开发公司、管道局等9家企业在当地开展石油相关业务。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为苏丹建立起石油勘探开发、输油管线、炼油、石化上下游一体的新兴的石油工业体系。帮助苏丹建立自己的石化厂,为苏丹培养大批石油技术、管理人才,使苏丹的民族石油工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中国已控股苏丹三大石油公司:苏丹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Greater Nile Petroleum Operating Company)、石油能源有限公司(PETRO-ENERGY E&P CO., LTD.)、达尔石油有限公司(Dar Petroleum Operating Company Ltd),分别拥有65%、95%、46%的股权。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和苏丹在石油领域的利益关系紧密,一方面中国在苏丹石油领域的投资促进了该领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另一方,苏丹的石油产业也助力了中国的能源安全。

但2011年苏丹分裂后,南北苏丹的石油经济都受到冲击。主要原因是,分裂后完整的产业体系被拆分。苏丹的油田大部分位于南方,而输油管道、炼油厂和海运码头等基础设施几乎全部位于北方。南苏丹虽然拥有国家3/4的石油资源,但它没有炼油厂,产自南苏丹的原油必须通过输油管道输送至北苏丹的喀土穆炼厂进行炼制,再通过位于北苏丹的30万吨级油码头苏丹港出口。为解决该问题,双边于2012年达成协议,南苏丹根据过渡性金融安排(TFA)向苏丹一次性支付30.28亿美元的石油基础设施费,或以每桶石油15美元的价格抵扣。此外,对于在1/2/4区开采的石油,南苏丹须向苏丹政府缴纳11美元/桶的费用,其中包含1.6美元加工费、8.4美元运输费、1美元过境费。南北苏丹的“石油争夺战”造成了“多输”的局面。一方面,南北苏丹在石油争夺战中互相掣肘,双方经济增速都放缓;另一方面,南北的冲突导致工程项目安全风险增加,政府财政吃紧导致工程款严重拖欠,中方企业在苏丹的项目运营成本、风险更高,回报率降低。因此中国在石油领域对苏投资逐年减少。

 

中苏经贸合作的新局面

中苏经贸合作具有制度基础。1962年签定政府间贸易协定,1964年换文增加自动延长条款。1966-1992年双方每年签定贸易议定书,规定各自向对方出口的总金额并附参考性出口商品货单。1986年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成立中苏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的协定。1993年,双方签定新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1997年中苏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税漏税协定》。2014年起中国给予原产苏丹97%税目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2019年,中苏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和苏丹共和国农林业部关于苏丹脱壳花生输华植物卫生要求议定书》,截至2021年初,已有210家企业获得了对华出口苏丹脱壳花生的资质。

目前,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苏丹第一大贸易伙伴,苏丹也已成为中国在非洲重要的贸易伙伴。据2023年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与苏丹双边贸易额29.1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20.3亿美元,进口8.8亿美元。2023年1—6月,双边贸易额15亿美元,中方出口8.4亿美元,进口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5%。截至2022年底,中国企业对苏丹直接投资存量8.9亿美元。

自2011年南北苏丹分裂对油气行业的冲击很大,中国和苏丹的经贸合作转向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矿业领域。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承包了苏丹吉利电站项目,其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3;苏丹麦罗维大坝项目,其有利缓解苏丹北部干旱地区的用电问题。此外还有苏丹港-喀土穆总长800多公里的铁路项目、麦罗维中苏友谊大桥项目、罗赛雷斯大坝加高工程等其他公路、港口、桥梁领域项目。在农业领域,山东新纪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园投资棉花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并以此为基础向芝麻、花生、蓖麻等其他农作物扩展。在矿业领域,山东地矿六院在苏建立“矿产品分析实验室”,极大提高了苏矿产品化验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未来中苏经贸合作应着眼于农牧能矿等特色资源产业、临红海临尼罗河区域经济以及机场、港口、卫星导航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大领域,积极推动中国、苏丹、南苏丹三方石油合作,努力促进援苏屠宰厂、中国机车设备、矿业勘探开发等项目。

虽然苏丹具有自然资源禀赋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投资辐射较强等投资有利条件,但南北苏丹的冲突是中资企业在苏投资的最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