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产业企业 > 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建议

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年9月 文/ 李虹林 付华
文|李虹林  中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付华  河北大学

导读

产业一体化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和难点所在

产业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产业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分析

推进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2023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产业一体化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和难点所在。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产业一体化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新形势、新要求下,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产业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经济活力明显增强,新质生产力加快释放。经济总量方面,三省一市GDP总量从2018年的21.1万亿增长到2023年的30.51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4%,持续领先其他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引擎。产业结构方面,五年来,长三角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增速明显高于一般工业和服务业增长,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对外贸易持续处于全国较高水平。集群影响力方面,长三角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已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产业优势集群。集成电路的总营收占到全国六成以上,生物技术、制药相关企业占全国近一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三分之一。协同创新方面,通过实施“科创+产业”的路径,稳步推进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堵点卡点逐步破除,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当前产业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与其他日本、英国等沿海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相对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尚未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重要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卡脖子”难题。区域内部各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上海与安徽差距明显。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升,上海作为“龙头”的扩散效应有待提升,产业转移升级面临诸多难题。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布局高度依赖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科教资源丰富、科研能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的长三角核心区和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发展存在更大困难。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流动还不够顺畅,行政边界效应依然存在,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等深层次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距离新形势新要求下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产业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分析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总体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创新最活跃、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全国3.7%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和工业增加值,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为新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推进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切实加大产业协同创新力度
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探索跨省域创新机制,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和创新战略协同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及二者深度融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促进新质生产力释放。针对关键“卡脖子”技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项目,发挥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科创资源、人才优势强化基础研究,借助其他区域产业化承载空间足、要素成本低的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建立起跨行政边界的产学研一体化科创体系,促进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创新的梯度衔接,实现各区域间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能级安全和国际竞争力。

(二)推进产业转移升级取得实质进展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双向多维度促进产业链在长三角的空间分工,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遵循各地的比较优势,在不同空间实现有效布局。政府要积极引导,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沪苏浙发达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不发达城市,积极探索省域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展优势互补协作新路径。组织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产业承接转移聚集区、示范区等,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形成带动效应,促进市场要素合理流动。此外,还要加强区域间产业交流,通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更大效益。

(三)深化制度改革和要素保障
探索在三省一市建立决策权和影响力较强的产业一体化常设机构,专门组织协调跨区域的重大战略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加强规划、土地、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改革政府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将合作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纳入公务人员绩效考核,建立三省一市互相监督机制。建立高效务实的区域协调分工机制,并完善地区产业发展的共建和补偿机制,明确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实施方案,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保障数据、土地、资金、物流等地区、产业间要素资源自由高效流动。探索成立跨区域产业引导基金,引导上海金融资源要素向周边合理流动,加快产业集聚。

(四)聚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协调其他三省建立园区合作开发模式,推动开发区管委会向开发区开发运营集团公司转变,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积极推进长三角相关园区联合开发运营,促进各项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优化产业互动合作生态环境,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