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勇明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 曹旭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导读
●当前形势下,激发民间投资动力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 激发民间投资动力活力的对策建议
近年民间投资总体增长持续低迷,拖累总投资增速
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投资增长的“稳定器”,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稳增长、稳就业、稳税收、打造人才链和创新链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近年来,受到体制性、周期性、政策边际效益减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民间投资增速呈现持续下行之势,在大部分年份均低于全社会投资增速,成为拖累整体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5年的58.5%下降至2022年的54.2%。从2022年开始,房地产下行已经成为拉低民间投资增速的主要因素。2023年,在去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民间投资仍能维持9.2%以上的高增长,但民间投资总增量却仅为-0.4%。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近些年民间投资增速的下滑,民间投资在大部分行业的占比都出现了下降势头,仅在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有所上升。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与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三大行业民间投资占比下降幅度最大,分别在2015-2022年期间下降了13.4%、12.7%与12.6%。
从近期情况看,今年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了3.4%,但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了0.2%。近年来,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不断下滑的趋势尚未被逆转。近期民间投资动力不足、预期减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房地产投资回落是民间投资下滑的直接原因,而市场需求减弱是影响民间投资预期和投资动力的主要原因。伴随房地产下行,地方政府财力和投融资能力减弱,居民部门也受到财富效应缩水的影响。随着居民部门收入预期和消费需求不振,加剧了不少行业领域的企业内卷现象,导致行业利润率下降,民间投资主体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经营难、利润薄的困难。2024年8月份,制造业PMI为49.1%,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低于PMI枯荣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部门的预期趋弱。此外,应收账款的较快增长也使民营企业承压,影响其投资意愿和能力。截至今年5月,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8%,较上月提升0.4个百分点。以上这些因素叠加,影响了民间投资的内生增长动力。
当前形势下,激发民间投资动力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各主要国家长期的增长经验看,民营部门投资增速总体要高于公共部门投资。伴随我国经济进入城镇化中后期、深度工业化发展阶段,投资增长动能将更多从“政府投资拉动型”转向“市场主导内生型”。更好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提振民间投资积极性、保持民间投资合理比例,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投资实现平稳增长、提高投资宏观效益、实现投资高质量增长的关键。
如何激发民间投资动力活力,需要全面、精准地识别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民间投资所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确定近期的改革与政策目标,采取系统性“政策+改革”的举措,全面持续改善民间投资的发展环境,包括:市场环境、要素环境、融资环境和制度环境等。考虑到传统领域投资拉动边际效益递减,近期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政策发力可更多聚焦需求端与创新端:可更多从就业、收入、消费端,来运用积极财政工具,通过提振消费,形成消费与投资的良性互动。同时,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多新的价值洼地和投资需求,助力民间投资主体向更广泛的创新领域转型发展。在政策与改革策略上,应兼顾短期政策利好释放,及中长期深层次改革释放的新一轮改革红利: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政府市场关系、国企民企关系等,提振民企信心和投融资能力。提升政府治理法治化程度,建立政府与市场的互信,让各类市场主体,敢于跨期投资,助力产业结构升级,投资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激发民间投资动力活力的对策建议
把握民间投资发展特征和趋势,明确改革目标、提升政策精准度。由于近年民间投资下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策也要是系统性的。既要有立足短期、精准施策的政策举措和政策力度,也要有立足中长期的改革。明确目标导向,优化顶层设计,增强各部门政策的协调性,中央与地方形成政策与改革的合力。一是优化调整宏观政策,结合供给侧改革,提振市场需求。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增加民间投资的要素公平可得性。三是打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堵点,鼓励技术创新,形成市场主导、需求导向、创新驱动的投资增长新格局。
(一)鼓励民间投资创新发展,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投资增长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投资是当前及未来高质量投资的主要增长点。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投资=投资+技术创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这需要投资方式本身的革新与转变,需要增强投资的创新性、融合性和内生性,由此驱动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塑造人才链,实现创新要素资源协同配置,拓展投资外延,提升投资内涵,推动形成“量稳质优”的高质量投资增长。为此,应建立健全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投融资体系,积极培育“鼓励创新+创新友好”的市场发展环境,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加大技术创新型投资、产业融合类投资、数字经济投资、绿色发展投资、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以及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投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建设,支持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引导民间资本增加研发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
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包括促进民间投资主体的横向转型发展与纵向创新升级。首先,坚持全面开放原则,进一步落实对内开放,拓展民间投资的行业领域。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非禁即入”,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切实消除制约民间投资面临的各类隐形壁垒。其次,健全“市场主导”的创新发展环境,推动民间投资主体转型升级,发挥民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为民营中小企业、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平台支持和要素支持等。
(三)健全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全面改善民间投资的发展环境
健全投资内生增长机制,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要素配置动态优化,促进投资高质量发展。为此,应进一步完善法治化制度环境,健全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改善企业投资预期。强化民间投资项目支持政策,优化民间投资项目前期工作流程。支持民间投资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在招投标中对民间投资一视同仁。积极打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降低企业要素成本与投资风险,形成更大范围的市场内生动力。
(四)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优化民间投资的融资环境
目前的融资市场结构更适应于工业化、城镇化初期与中期的投资增长模式,适应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投融资体系亟待建立完善。为此,应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发展广义股权融资市场,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创新型投资的金融体系。对接各类企业和项目的特点与需求,发展多样化的融资工具。积极地稳妥发展新型融资方式,为各类创新型投资提供金融赋能。鼓励并规范“数字金融”的发展,有效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降低创新型、轻资产民营中小企业投资的融资难度。
(五)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营造民间投资要素获得的公平环境
投资活动本质上是投资主体基于市场需求进行要素整合的活动。要素获得的公平性、要素流动的自由度,直接影响市场投资主体的投资能力意愿,以及投资增长的整体效益。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土地、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得资源要素,有效降低其要素成本。一是健全要素市场建设及要素交易机制。进一步清除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二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积极推进资本、技术、信息、人力资源和土地要素市场化建设,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条件。三是推动资源垄断行业的价格市场化改革,确保民营企业水、电、油、气等要素资源成本保持在合理水平。四是在强化人才保障上,畅通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渠道,支持民营企业培育创新型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强化民营企业引才服务支撑。
(六)提升政府法治化治理水平,健全民间投资发展的制度环境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一是保持政策的平稳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进一步提高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增加企业家群体的政策参与度,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完善政策发布等信息公开机制,加大政府信息数据开放力度。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强化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解决政府应收账款拖欠等问题。三是着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共识,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