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技术简介】维持重症患者生命体征需呼吸、监护、吸引、输液、供氧等生命支持设备。目前临床使用的相关装备,功能单一,零散分散,集成化和一体化程度低,无法满足院前和现场重症患者急救复苏、院外—院内快速运送乃至院内转运途中连续救治等需求。而对相关设备进行简单叠加和堆积会使系统笨重,不便携带和使用。为此,本产品通过相关设备的微型化和功能一体化集成,提高院前急救、灾害医学救援、门诊医疗、重症治疗等相关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提高“黄金时间” 内对重症患者的救治时效。
突破了内嵌设备微型化集成化,生命支持系统承载框架整体成型工艺技术、急救复苏设备的电磁兼容性,集中供氧供电,以及患者信息远程传输与移动定位技术研究等关键技术和技术难点。然后再以关键技术研究为基础,根据不同场合重症患者快速救治需要,研制了本产品。
以高效快捷一体化救治和人机工效最佳为原则,针对不同患者救治需要,利用系统建模、有限元分析和CAD辅助设计方法,综合装备的技术结构特征,整合优化相关模块物理接口,攻克全塑化承载框架、各功能模块集成结构、系统参数和力学性能分析等设计难题,并以此为基础,完成系统的集成化设计,研发出集生命支持、监护、医疗功能于一体的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系统、便携式生命支持系统和担架集成式生命支持系统,以实现现场、运送途中及院内转运的“无缝隙”救治。
【技术特点】本产品主要由塑料框架、直杆担架、折叠支撑推车、急救背囊、输液架、附件箱和内嵌急救模块(多参数监护模块、自动除颤模块、气动电控呼吸模块、电动吸引模块、注射模块、供氧和供电模块)组成。可对重症伤病员实施呼吸复苏、循环复苏、心电、血压、体温、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体现生命体征信息的监护和复合伤、多处伤的紧急处置,并具备数据远程传输和GPS全球定位功能。该产品既可依靠内部的电池、气源独立工作,也可使用外界电源、气源工作,是实现现场综合急救和运送途中综合急救的新的急救平台。该产品能独立开展综合急救;能推、能抬以及加载在多种运载工具内快速投放至急救现场展开急救;能附载在多种运载工具内进行长距离运送,并维持后送急救的连续性,实现治送结合;能直接将伤员推运至病房。
本产品在性能和功能上基本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装备,而价格却远远低于国外产品。同时本成果形成研制的转运途中连续救治装备还进行了模块化设计,提高了系统的机动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技术指标】
主要功能:
自动胸外按压功能;
自动体外除颤监护功能;
心电、血压、体温、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信息监护功能;
急救呼吸、通气、供氧功能;
负压吸引功能;
输液泵自动输液、加压快速输液功能;
生命体征信息远程传输功能;
生命体征信息同步显示功能(车载);
GPS定位功能;
自供电功能。
技术参数:
急救主体外形尺寸:2100×600×220mm;
重量:≯75Kg;
内置气源:两个6.8L玻璃纤维氧气瓶,可确保系统用氧时间≮2h;
展开/撤收时间:≯2min(两人);
供电电源:交流180~264 V/50Hz或直流12~32 V,无外接电源情况下供电3.5小时;
功耗:≯150W;
环境条件:海拔高度:额定≯4500m;
温度范围:0ºC~45ºC;
相对湿度:≯80%(25 ºC)。
【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可应用领域和范围】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及应急医学救援
【专利状态】已取得专利4项
【技术状态】小批量生产阶段
【合作方式】许可使用、技术服务
【投入需求】300万元
【转化周期】半年
【预期效益】根据目前院前急救与应急医学救援的紧迫性,预计年增长率将达到20%左右,正常经营每年可实现利税约500万元。形成产业化能力以后,通过本产品的关键技术,可对该领域的技术支撑和产业链的发展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并可大大提高我国院内外急救能力和水平,社会效益将非常显著。
【联系方式】吴太虎 022-8465676/1382118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