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海外投资 > 一带一路搭建中欧深化合作桥梁——专访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刘海星

一带一路搭建中欧深化合作桥梁——专访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刘海星

文/ 张梅 董光耀

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发展,中国和欧洲均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未来必然会在多个领域激发出双方合作的巨大潜力

628日至7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布鲁塞尔出席第十七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顺访比利时,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并访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部。在访问期间,李克强阐述了中国对欧政策,并提出进一步发展中欧关系的看法。同时,中欧双方决定,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欧洲投资计划,同意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建立中欧互联互通平台;尽早达成一个全面的中欧投资协定;以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契机,深化气候变化领域务实合作;着手制定能源领域合作路线图;深化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对话与合作。

在李克强总理此次出访欧洲之后,《中国投资》杂志第一时间采访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刘海星,权威解读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取得的成果对未来中欧关系发展的实际意义。

 

互利共赢

《中国投资》:请您简单谈一下李克强总理这次出访,中欧在经贸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海星: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在布鲁塞尔出席了第十七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对法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其间,李总理还应邀同比利时首相举行了会晤,并到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部。这是李总理首次赴欧盟总部同新一届欧盟机构领导人举行会晤,首次访问法国,首次同比利时新政府接触,也是我国家领导人首次访问经合组织。访问可谓是“强行军”,李总理5天辗转两国四地,共开展了38场活动,发表多场重要演讲、致辞,与欧洲各界人士充分互动交流,并见证签署70余项、总额高达66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及合同。

在欧盟,双方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欧洲投资计划方面有高度共识,为此提出要设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双方决定建立中欧互联互通合作平台,加强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推动运输便利化;双方也一致认为在数字经济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将致力于深化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双方还决心加紧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以尽快达成一个高水平的、全面的协定。在法国,双方签署了《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和《深化民用核能合作联合声明》,这分别是我国同西方大国签署的首个第三方合作文件以及首次同外国达成的核能全面合作框架。中法还在航空、能源、卫生、农业、便利人员往来等领域签署了近50项协议和合同,总金额约480亿美元。在比利时,两国签署核能、金融、电信、科技、教育等领域12项合作协议,总金额近180亿美元。这些成果如同合奏曲中的分乐章,共同演绎了中欧发展战略对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主旋律,发出了中欧深化互利合作、促进世界发展的最强音。

 

《中国投资》:中国和欧盟历经40载发展,战略性和互利性日益突出。中方也一直致力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背后的内涵是什么?

刘海星:随着国际格局的调整演变和中欧各自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中欧关系的战略内涵也不断扩展深化,本质是合作共赢。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欧关系连续经历了“建设性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三连跳。去年3月,习近平主席历史性访问欧盟总部,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双方就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进一步丰富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为新形势下深化中欧关系指明了方向。

中欧打造和平伙伴关系,就是双方要一道致力于推动多极世界的发展,要坚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弘扬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努力创造和平稳定、平等有序的国际环境。

中欧打造增长伙伴关系,就是要将全球主要的两大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构建中欧利益共同体,拉紧双方在全球战略、区域和双边层面的利益纽带,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利共赢合作,共同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中欧打造改革伙伴关系,就是要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与欧盟自我变革和调整之路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尊重彼此的改革道路,借鉴彼此的改革经验,通过中欧双方自己的改革进程为带动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积极努力和贡献。

中欧打造文明伙伴关系,就是要积极树立不同文明和而不同、多元一体、互学互鉴的典范,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中国投资》:李克强总理多次出访欧洲,为什么中国高层如此重视与欧洲的关系?

刘海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双方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中欧都主张多边主义,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中国13亿人口和欧洲5亿人口形成了世界上两大市场,双方的经济总量加起来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1/3,彼此之间经济互补性强,合作交融深厚。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中国主张“和而不同”,与欧洲尊重“多元一体”的理念相融相通。中欧合作契合点多,基础也好。

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40周年。40年来,中欧关系的政治、经贸、人文“3大支柱”不断发展壮大,发展势头令人鼓舞。双方建立了约70个对话合作机制;欧盟已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去年双方贸易额突破了6000亿美元大关;中欧之间一年的人员往来总数也已接近600万,每天计有1.7万人才,乘坐70余个航班往来于中欧之间。双方共同致力于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和平解决,为推动伊朗核问题谈判达成全面协议作出了积极努力,在亚丁湾反海盗护航方面开展了有益合作。双方也在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欧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稳定和最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之一。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如此之深,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无力单打独斗,只有责任共担,同舟共济,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面挑战。中欧双方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走在一起,而且能够越走越近,是顺应国际形势发展和时代潮流的,也是符合中欧各自发展需要的。我们期待同欧方共同努力,在现有合作成就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断开辟中欧关系的新天地。

 

优势互补

《中国投资》:中国和欧洲各国之间,在经贸合作上有很强的互补性,请您具体谈一下,在哪些领域中欧双方有极强的互补性?在未来将如何加强合作?

刘海星:我个人认为,中欧经贸合作的互补性着重体现在“一个链条、多个领域”上。“一个链条”是指全球产业链。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端,欧洲发达国家处于工业化的高端甚至是后工业化阶段,中欧双方可以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互补共进,实现一举多得,多方共赢。

当前中国和欧洲都处在各自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欧洲也在推进结构性改革。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暨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发展规划与欧盟的欧洲投资计划、单一数字市场、能源联盟和核心交通网络建设有效对接起来,必然会在“多个领域”激发出中欧合作的巨大潜力。例如在投资方面,中国长期以来可以说是“吸金大户”,今后中国还会继续扩大开放,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欧洲先进的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在中国会受到欢迎。同时,近年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去,我们对欧投资增长就十分迅猛,2014年对欧投资额接近10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约172%,今年前5个月的投资额同比更是大幅上涨了368%。当然,中国对欧投资总量仍然偏小,与双边贸易规模还很不相称,而这正意味着中欧拓展双向投资合作还有很大空间。

又如城镇化领域,中国正在推进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欧洲在城镇化方面经验丰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结对子城市已有12对,合作项目超过130个,在城市地下设施、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建设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再如数字化领域,中欧双方在电子商务、5G网络、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合作的意愿十分强烈。这些都只是中欧互补、互利合作的一部分。我对中欧合作的前景是看好的。

 

《中国投资》: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是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欧的一大关键词,外界也有很多解读。中国和欧洲各国之间、中国和欧盟之间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这将给中国投资者带来哪些机遇?

刘海星: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国际产能合作是各国合力应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推动复苏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中欧加强产能合作恰逢其时。发达的西欧国家要“再工业化”,要将自身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中东欧等欠发达国家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也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装备制造集成能力强,性价比高,可以同西欧、中东欧等不同欧洲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同时中欧还可以共同拓展第三方国际产能合作,因为欧洲国家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价格比较昂贵,而中国的装备性价比具有优势,同时能够引进吸收欧洲国家的先进技术,将中国的装备和欧洲的技术结合起来,对发展中国家的低端市场更加适销对路。

此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布鲁塞尔出席了第十届中欧工商峰会并发表重要演讲。他提出,中欧深化务实合作,特别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可以从4个领域取得突破:一是围绕欧洲投资计划等进行对接,在基础设施共建上突破;二是以装备制造为重点,在第三方合作上突破;三是面向产业投资需求,在金融合作上突破;四是在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上突破。这就为中欧国际产能合作明确了方向。这次会晤达成的有关设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建立中欧互联互通合作平台等共识,也是为了能够推动中欧国际产能合作落地。我希望广大投资者能够敏锐捕捉中欧产能合作的新机遇,把握大政方针,用好有关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家进取精神,顺势而动,积极有为,加大与欧洲企业的对接,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为中欧关系贡献力量。

 

未来走向

《中国投资》:中国和欧盟之间还将做出哪些努力,以保证双方经贸合作往来健康持续发展?

刘海星:1975年中欧关系从经贸合作起步,经过40年长足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如何保证经贸合作健康持续发展方面也积累了经验。

我认为,首先是双方要把握好合作的战略大方向,坚持从长远和全局看问题,紧紧抓住互利共赢这条主线,不断做大做强合作的蛋糕,扩大利益契合点。其次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应对和化解矛盾摩擦。中欧之间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沟通平台和渠道,有利于双方共同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这两年,中欧之间就通过对话磋商较好地解决了光伏产品、无线通信设备等贸易摩擦。最后还要更多地增进相互了解。这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另一个主要成果是双方决定建立法律事务对话。欧盟的法律法规十分繁杂,不少中国企业对欧洲市场环境存在“找不着路”“进不去门”的情况,我们希望这个对话能够为促进中方对欧盟市场环境的了解、促进中欧经贸合作发挥积极作用。中欧也正加紧推进投资协定谈判,这有利于为促进中欧投资合作提供法律保障,从机制上保护双方投资者的正当权益。中方也主张中欧应该从长远着眼,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这有利于为双方经贸合作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中国投资》: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和欧洲未来的走向是什么?

刘海星:当今的亚欧大陆是全球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活动集中的区域,位于一端的欧洲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一个终点,一带一路的西端进入欧洲经济圈,那里集中了多数发达国家,市场体系成熟开放,具备参与一带一路的“硬件”优势,欧方对此也有浓厚兴趣和积极性。欧洲在古丝路中的历史作用,将有条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中方而言,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我们认为,中欧完全可以以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4大伙伴关系为引领,将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的发展战略相对接,促进中欧之间的政策通、道路通、贸易通、货币通、人心通,在深化中欧关系的同时,也为促进亚欧大陆的共同繁荣与稳定作出贡献。

我还想说的是,中欧是全面战略伙伴,这一定位也决定了中欧关系的未来走向。一是全面发展。2013年双方出台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其中已经覆盖100多个合作领域。这次的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又进一步为中欧合作开辟了新天地。相信中欧各领域互利合作将不断取得新成绩。二是具有战略意义。进入不惑之年的中欧关系正更加成熟,更具定力,中欧关系的发展不仅事关中欧各自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做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伙伴。中国一贯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欧盟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强调尊重中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双方都重视不断深化友好合作。当然,伙伴并不意味着在所有问题上看法都完全一致,但重要的是,双方都认同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我相信合作共赢作为中欧关系的主流这一点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