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敏 图片提供|赵敏
导读
●入学遇到“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 课程选择、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
● “校服是学校的象征,要体现学校的精神”
● 乐趣无穷的服装周
● “你不需要做什么,这是我们老师该做的事情。”
● 难以忘怀的科学日
● 校园趣事
肯尼亚的国际学校与临近的几个国家相比为数不算少,大致分为英制学校和美制学校。英制学校有Braeburn、Hillcrest、Peponi、Roslyn、Cambridge等,在英制学校中,Year1~6是小学,Year7~11属于中学阶段。Year 11时学生需要通过IGCSE考试,这是英国的高中统一考试,全称是: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全球英制学校都参加这一考试。Year 12~13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要参加A Level考试,并用A Level的成绩申请大学。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Kenya(ISK)、Brookhouse International School、Roslyn Academy是美制学校,其中Roslyn Academy是一家私立基督教学校,提供美制课程,在东非还有International School of Uganda(ISU)乌干达国际学校,International School of Tanzania(IST)坦桑尼亚国际学校,我还知道津巴布韦的哈拉雷国际学校Harare International School和葡语国家安哥拉的罗安达国际学校Luanda International School,也是美制学校,用英语教学。
美制学校使用grade而不使用year作为年级的划分。Pre-Kindergarten到Grade 5是小学,Grade5和英制的Year6是同一个年级。Grade 6-8是初中,Grade 9-12是高中,其中Grade 11和12需要学习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课程。欧洲、北美、大洋洲包括亚洲的新加坡等国家都认可A Level和IB成绩,当然申请美国大学还需要SAT或ACT成绩,这和俗称的美高,即美国高中的要求一样。
Braeburn的校园
Braeburn学校中学部
ISK高中部的综合楼,一层有图书馆,二层有餐厅咖啡厅和一个大露台
ISK的化学教室
入学遇到“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2012年8月我再次踏入非洲,这次落脚在东部非洲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跟南部非洲的博茨瓦纳相比,这里气候宜人,植被丰富,可选择的学校也多了不少。此时的小C在国内上完了初二,出国前,已经提交了申请文件,在内罗毕的几所学校里排了队,此时一所英制学校恰好有座位,小C便成了Year10的学生。
开学的前一天,我们如约来到校长办公室,老师们提前一个星期上班,校长室所在的行政区忙碌而有序。校长是一位英国女士,年龄大约五十岁上下,消瘦干练,谈话过程中,她大多和小C直接对话,完全把她当成了平等的成年人对待,并且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你想过以后要干什么吗?”小C犹豫不决,对于在国内刚上完初二的孩子,这个问题太大了,从来不曾考虑过。校长彼时提出来这个问题,正是在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我很欣赏校长之后的话:“我不需要你现在回答我,但是你需要从现在起思考这个问题,这关系到你的选课、大学时的专业和以后的工作。”
这个思考一直延续到小C转学到美制学校ISK。在ISK小C几个同学令我印象深刻,一个女生走哪都背着自己的吉他,说那是她的命,她要学音乐;一个男生言必谈恐龙,等校车的时候还在本子上画恐龙,他要一辈子研究恐龙;一个女生爱唱歌,正在筹备自己的专辑,她说要当一名歌手;另一个女生立志要当法医,撺掇着小C去学犯罪心理学,“这样咱俩可以成为搭档。”他们都是在玩中学中确知了自己的方向,小C很羡慕他们,而她自己还在黑暗中摸索。
课程选择、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
开学前需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选课,我们从学校拿回来一张表格,密密麻麻写满了课程,主要分为几个大项:英语类,分为英语和英语文学;数学类,分成初级和高级数学两种;科学类,有化学、物理、生物等;社会科学类,有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艺术和体育类,包括绘画、音乐、戏剧和体育。英语就相当于我们的语文,英语和数学是必修课,其它的课程需要在各个大类里选,原则是每一类里都必须至少选一门课。熟悉这种选课的人都知道,艺术和体育类压力最大,因为它们占用的时间最长。绘画课需要出作品集,音乐课需要掌握一种乐器,体育课需要学习体育理论,还要专攻一项体育运动,并且需要在校外参加比赛。
从中学开始,选课就开始照顾学生的个人兴趣,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做准备。这也是校长跟我们谈话的目的。
国际学校对社团活动非常看重,每次开学,小C就会拿回来各种传单,那都是各个社团的介绍和招募团员的广告。每当此时,小C会左右为难,感兴趣的实在太多,时间却是有限的,必须有取舍。开学的第一周,往往是在午饭之后的闲暇时间,各个社团开始在校园里摆摊儿招募团员,像集市一样热闹。负责招募的是老团员,也是社团的中坚分子,每年都有团员离开去新的社团,也总有人坚守。每个社团都有人数限制,先到先得,有人第一时间奔向自己喜欢的社团,也有人跟社团招募人员了解情况,表达意愿。
在Braeburn时小C尚小,参加的大多是文娱学习类的社团,比如西班牙语社团、羽毛球社团和游泳队。到了ISK后活动变得丰富了,她先后参加过HeArts,邀请当地学校的小学生到ISK和社团学生一起画画、做手工;Interact,去陪伴艾滋病儿童,他们有些已经是孤儿了;建筑社团,去当地的小学校,从无到有建一个鸡舍。这些社团每周活动一次,小C积极参加,回来后她跟我说:“找到组织的感觉真好。”
在英制学校IGCSE考试之后,同学们自发地在教室里庆祝
社团招募中
帮助Wengige Primary School,是Interact社团的一个活动,每个月会有两次借着周三放学的机会去
社团活动:到距离学校4公里远的小学,给他们装点教室
“校服是学校的象征,要体现学校的精神”
英制和美制学校在文化上有一些不同。英制学校沿袭一贯的传统,要求穿统一的校服,除了夏季冬季校服的区别,还有课堂上课服装和体育课服装之分。在Braeburn课堂校服要求蓝色衬衫、黑色西服、黑色系带皮鞋配白袜子,雨季天冷时,可以增加黑色套头毛衣。体育服装要求浅色翻领Polo衫、白短裤、运动鞋。每到有体育课的日子,小C还要额外准备一个体育包,带着体育校服和运动鞋去学校,上完体育课还要换回课堂服装。
最近发现《撒哈拉指南:女记者的非洲视野》里也提到了英制学校的校服,作为津巴布韦的驻站记者,她女儿在津巴布韦上学,曾有校长跟她说:“设计校服时首先要考虑校服的美观性和唯一性,校服是学校的象征,要体现学校的精神……校服设计要美观大方,但又不能赶时髦,因为一套校服设计出来至少要穿100年,而时尚是不停地循环的,今天时尚的校服可能明天就过时了,所以要按照经典款式来设计。”
校服需要到指定的校服商店购买,开学前我们跑了两家校服商店才购齐。校服商店里还沿用老式的柜台,把店员和顾客隔开,柜台后面是一排排的架子,看上去更像是个图书馆,存着的却是各个学校的校服。顾客只需要告诉店员孩子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就够了,他们知道各个学校的要求。
相比之下美制学校简单许多,没有校服的要求,学生们穿着平时的衣服去上学,更突显出孩子们的个性。
乐趣无穷的服装周
ISK有一个传统,一周的特殊着装,我习惯叫它服装周。服装周前学校提前发家长信,为一周五天的着装提出了要求。
周一Crazy hair,疯狂的头发,学生顶着夸张的头发造型去学校,可以看到有人把铅笔成排地捆扎在头发上,有人戴着高帽似的卷发造型,有人把自己的头发扎出各种怪异的小辫。
周二Mismatch,可以理解为变装或者反串角色,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性别互换。一个穿吊带裙的“女生”一进教室就兴冲冲地说:“因为吊带太低,被Mr Kin(德育老师)警告了,在警告之前他还冲我抛了一个媚眼!”
周三Kenya pride,要求着装上有肯尼亚元素。很多同学戴着肯尼亚国旗的围巾,或披着马赛毯,那是肯尼亚马赛人特有的装束,也有人在肯尼亚国旗色,红、绿、黑三色上做文章,或穿着三色短裤,或脸上抹着三色的油彩。
周四Pajamas day,睡衣日反倒没有特别之处,无非是模仿睡衣派对,穿着睡衣去上学。
周五Blue and Gold,因为ISK的徽章是蓝色和金色构成的,所以这一天的穿着是为了向学校致敬。
一周的着装既开了脑洞,又有意义,乐趣无穷。
周五blue and gold着装
周二mis match,互换性别的“男生”“女生”合影,穿吊带裙的“女生”被德育老师警告,肩带太低了
“你不需要做什么,这是我们老师该做的事情。”
Braeburn和ISK的家长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家长带着孩子逐一跟任课老师交流。老师们坐在一个个单独的小桌前,桌上放着名牌,标明了所教课程,一旁的休息区提供茶点饮料。不同处在于Braeburn没有提前排定面谈时间,所以大家就在老师的桌前排起了大长队。
ISK在家长会之前,会给家长安排会面的时间表,就如同课程表一样,注明各科老师的名字和会谈的先后顺序和会谈时长。我们按照通知准时来到家长会的地点:篮球馆。每个老师都有一张桌子,桌前摆着三张椅子,那是给家长和孩子准备的,孩子被允许参加家长会。老师和家长的会谈时间只有十分钟,十分钟一到,篮球馆里就响起下课铃声,家长们就起身去寻找时间表上的下一位老师,同时另一对家长也按图索骥找了过来。当然也有轮空的时候,这就成了茶歇时间,孩子们互相寻了去说话,家长们则在球馆边喝起了茶和咖啡。
老师们着实辛苦,一个一个地和家长会谈,上一个学生一走,马上拿出下一个学生的作业和试卷。老师谈话大多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从幼儿园家长会开始就是这种风格。到了中学,老师说话更有针对性,除了表扬和鼓励,也会指出孩子学习上的短板,并给出建议。
我清楚地记得,在Braeburn的家长会上,我问西班牙语老师,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快速提高西班牙语。因为孩子才插班到西班牙语课上,跟不上进度,作为海淀家长问出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西班牙语老师却很吃惊地看着我:“你不需要做什么,这是我们老师该做的事情。”
难以忘怀的科学日
在ISK高中阶段,有一个Group 4 Program,俗称科学日,这是所有选修科学学科的学生都参加的项目,让我记忆深刻,恐怕也是学生们难以忘怀的。
学生们打乱分科,四人一组,用一天的时间选题、研究、出报告、答辩。化学、物理、生物各实验室都做好准备,随时迎接学生来做实验,学生们的选题五花八门:3D打印人体肾脏;在人体内植入某物质,当人的情绪激动处于犯罪临界点时使人死亡(面临伦理质疑);把多余的碳排放压缩进岩石中,数百年后再从岩石中提取出来,那时碳排放已经变成了煤;人类移民火星的可行性。虽然孩子们的想法有些幼稚,有的甚至于面临道德伦理的质疑,但这一天他们思考了很多问题,也许未来某一项发明就是在这天萌芽的。
校园趣事
孩子在非洲上学是快乐的,就说几件校园趣事吧。
有同学跑来问小C,你为什么说英音而不说Chinglish?说Chinglish是你的权利呀!小C缓了半天没找到槽点。
学戏剧的同学在学校演出话剧Dracular,小C的社团去做演出前后的服务。马上开场了,要做入场提示,一孩子用美音在休息厅喊了一遍没人搭理,于是小C用英音字正腔圆的又提示一遍,大家马上排队入场。一旁卖票的老师嘟囔了一句:这口音能成事!
数学课上韩国同学Jin看着黑板喃喃道:南呆抠来(据说是日文,这是什么)。旁边的日本同学Kenzo说:阿尼哈萨哟(韩语)。其他同学(没一个中国人)一起叹道:哎呀!小C在旁默默扶额……
地理老师脱下他在韩国买的衣服,问大家是哪儿产的。一韩国同学看了衣襟上的标签,说只有洗涤说明,下面的应该是法语,一个会法语的同学鉴定说不是法语,也许是西班牙语,有人举手说能翻西班牙语,一日本混血说能帮忙鉴定日语,小C举手说中文她包了。最后在衣领处找到了英文:Made in China。
韩国孩子Jin对右边的东北人Chen说了一句话:#*%^~#*。Chen回他一句,Wrong language!他又扭头对左边的日本混血Kenzo重复了一遍,Kenzo面无反应。他低头自言自语:看来这句话不是中文也不是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