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丝绸之路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丝绸之路是指汉唐以来以中国首都为核心,向世界呈网状分布的交通路线。通过这个网络联系的不仅仅有中国、中亚、北非和欧洲,中国东部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等东南亚国家同样也与这个网络联系在一起。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von Richthofen)首次在他的《中国》一书中使用了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这个概念,用以描述从中国到中亚两河流域(阿姆河与锡尔河)和印度之间的交通。后来,阿尔巴特.赫尔曼(A.Herrmann)在他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不仅沿用了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概念,而且把这条路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和小亚细亚。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3条路线。以中国的朝代划分,其兴衰变迁的脉络可概括为:西汉(公元前119~前2年)、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元代(公元1206~1368年)属丝绸之路的兴盛畅通时期;而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初至6世纪后期)、五代及两宋(包括辽、金、夏、公元10世纪初至13世纪后半叶)及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0年)为丝绸之路的相对荒芜沉寂时期。这些时期尽管存在着某些短期复苏,但是总体上看,丝绸之路的作用大大降低。
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丝绸、瓷器等东方物产西传与亚欧,4大发明也由此进入西方,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而西方物产也传入了中国,例如现在人们使用的带有“西”字和“胡”字的种种物产很多来自西域。再如佛教进入中国。活跃在这条道路上的,不仅有商旅、僧侣、使节,还有和亲公主以至军队,他们都承担着传载的功能。
丝绸之路的出现,起缘于不同地域之间协作的需要,而正是这种政治、商业、文化和科技上的相互需要、相互交流极大促进了交换与分工,促进了合作与融合,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2000年来,这种合作的需求并未消失,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他提出,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实现“五通”,这“五通”包括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的相通,概括了新丝绸之路丰富的内涵。
可以预见,在人类各地区文明日益联系紧密、国际环境日益错综复杂的今天,丝绸之路的宝贵经验将为世界各国实现和平、繁荣、合作、共赢贡献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