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智慧助力乡村振兴——专访贵州省从江县副县长苏建国
文 | 本刊记者 侯洁如
图片提供|从江县农业局
编辑 | 杨海霞
设计 | 姜灵枝 李玉丹
制作 | 黄硕存
⬆贵州省从江县副县长苏建国
从江稻鱼鸭共生农业生产模式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中国西南山区的川蜀一带。千百年后,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依然保持着这样的耕作方式,尤其在黔东南侗族社区,家家户户、世代耕作,经久不衰。
稻鱼鸭复合系统为何能够传承至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将如何传承发展、造福人民,助推乡村振兴?《中国投资》记者采访了从江县副县长苏建国。
⬆ 加榜梯田标识石碑
⬆ 占里侗寨
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晶
《中国投资》: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您认为这个系统为什么能够传承至今?系统本身蕴含着怎样的生态智慧?
苏建国: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晶。稻鱼鸭复合系统之所以延绵至今、历久不衰,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优势品种得以保护。经过成百上千年动植物品种与自然的协调进化,从江田鱼较其它鲤鱼品种更适宜在稻田浅水环境中生存,从江香禾糯在阴、冷、锈的稻田中产量较其它品种高,从江香鸭在雨雾多的环境中病害少。这些优势的品种满足了一代代的从江人的需求,群众择优而传承、保护和发展,让这些优势品种得以延续,使稻鱼鸭复合系统能够生生不息的传承下来。
二是集约的空间利用方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江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自然条件的局限让农民在长期适应自然的情况下形成稻鱼鸭共生和农林复合的空间结构特征。这种方式可有效节省土地,实现天然的立体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人地矛盾。这种源自传统经验的农业耕作使农民获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存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人和谐共处。
三是人文的经久不息。撒谷种、四月八、赶鸭节、吃新节、冻鱼节等等这些从江传统节庆民俗中的食品大都来自稻-鱼-鸭共作的稻田生产,稻、鱼、鸭物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侗族大歌里面人们积年累月中总结的生产技能和农业知识的传唱,实现了农业生产经验的轻松传承;在侗家鼓楼、风雨桥、花桥等传统建筑中,稻、鱼、鸭也是从江人民象征着勤劳富强的精神图腾。
四是基层自治组织的约束和教诲。“款”是侗族一种村寨与村寨之间的联盟组织,也是一种侗族民间自治和自卫的地缘性组织。“款约”是款组织内部的规章约法,约束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社会治安、民事刑事诉讼等社会各层面。在农业生产方面,乡规民约规定了生产月令,即除了一至三月必要的林间管理外,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都用于农田生产。这样的月令安排,既确保了林区的安全,又有利于劳动密集型的水稻农业生产。侗族还有“三月约青”“九月约黄”之说,由寨老把大家集中起来,反复宣讲村寨款规,这种侗乡习惯世代传承,使寨中每一个人都能熟稔必要的农业知识和规章制度。此外,为了保证农具和农产品的安全,乡规民约严格抵制偷盗和破坏农具、农作物和畜禽行为,如有发现必予重罚。为了维持农业生产秩序的稳定,侗乡人规定村寨和农田的大树、古树、水边植被都不得砍伐,否则以“三个一百二”(120斤酒、120斤米、120斤肉)重罚。
在小小的一块腰带田中,水稻为人们提供了主粮,鱼、鸭为人们提供了优质蛋白,从而满足了人们营养需求。稻鱼鸭复合系统这种稻、鱼、鸭三者互惠互利的关系,无疑是苗侗先民生态智慧的最好体现。稻鱼鸭复合系统中所蕴含的“物质循环”“生态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理念是从江苗侗先民的生态智慧。而系统中水稻品种和其他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持续利用和保护模式、有效的水土资源管理模式、人工生态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的生物学方法、区域性的生态循环经济系统的而构建、传统的农作方式与民间习俗的融合、农作模式对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积极影响等等也都表现出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
⬆从江香鸭
⬆稻鱼鸭美食
⬆验收现场
⬆加榜梯田示范基地
《中国投资》:稻鱼鸭复合系统目前在传承发展中遇到了哪些挑战?这些将如何解决?
苏建国:有来自自然的威胁也有来自社会的挑战。自然的威胁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水库进行调节,暴雨多发季节则洪涝较多,大旱季节稻田则会缺水,甚至干枯。近10年来,降水量持续减少;另外,用材林营造过多,阔叶林面积减少,水土涵养不足,也成为农田灌溉水源短缺的原因之一。
社会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种质资源保护基地。目前,从江香禾糯、从江田鱼及从江香鸭都未建立种植资源保护基地。随着外来杂交品种的不断引入,古老物种的保护及保种面临到挑战。二是耕种过程劳动强度大,管理复杂,掌握传统选种、育种和耕作知识,熟知传统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礼仪的老人相继离世,受现代观念影响的年轻一代逐渐放弃传统文化外出打工,不利于稻鱼鸭复合系统的保护与传承。三是国家建设侵占部分农田,不利于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稻鱼鸭复合系统,我们准备从以下方面重点发力:加强政策扶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稻鱼鸭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以从江香禾糯传统种植区、从江田鱼传统繁育区及从江香鸭传统养殖区为基础,加强项目申报,建立稻鱼鸭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保护地方品种;注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尽量减少农田占用。
金字招牌下的农民增收新渠道
《中国投资》:在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从江怎样利用这块招牌将稻鱼鸭产业逐步做大?
苏建国:2011年,在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从江高度重视这块金字招牌,成立了“从江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保护与发展工作委员会”,并在县农业局设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办公室”,安排专门人员开展工作。
同时,从江县制定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保护管理办法》,开展保护与发展管理工作,编制出台了《从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同时,也在全县19个乡镇都列入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划定6个乡镇15个行政村为核心保护区域,把各个区域的功能、保护目标纳入定期评估和监测,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性。从江县每年财政预算还专门安排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经费300万元,专项用于稻鱼鸭种养殖产业的保护与发展。
2011年以来,从江县多个乡镇村创办“从江稻·鱼·鸭系统保护与发展技术”示范点和“侗乡稻·鱼·鸭系统侗乡稻·鱼·鸭系统”休闲农业试点,年创办面积2000多亩,示范点幅射带动发展10万亩。
此外,从江县在黔东南州稻鱼鸭复合系统产业联盟大会上,还组织全州具有共同的人文、农业生态、生物资源条件的天柱、锦屏、黎平、榕江等侗族聚居县发展稻鱼鸭产业联盟,打造区域性稻鱼鸭复合系统品牌,提升价值,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各行业的全面发展。
《中国投资》:从江是如何将稻鱼鸭产业和旅游结合起来推动农民致富的?又将如何避免旅游大开发给当地造成的损害,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苏建国:随着厦-蓉高速、贵-广高铁大交通相继建成通车,从江由贵州的“省尾”变成了贵州面向珠三角的“南大门、桥头堡”和沿海入黔“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区”,生态旅游业进入了井喷式发展的快车道。
为了运用金字招牌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从江县融合农耕文化与旅游业协同发展,闻名国内外的加榜梯田既是旅游区,也是农耕文化保护区,我们通过烧田鱼、摘禾及建立示范牌等方式,弘扬了农耕文化,发展了旅游业。同时,积极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稻鱼鸭+鳅”“稻鱼鸭+蛙”等新路径。此外,我们在旅游业中强化“农耕文化元素”,在加榜梯田景区修建了原汁原味的禾晾架、青石板路,在占里景区制作了“鼓楼吹芦笙”稻田艺术。
稻鱼鸭复合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从江县发展宾馆、酒店业280多家,占总酒店数90.6%。全县农村妇女年从事旅游产品制作、旅游表演、酒店及餐饮等服务人员达到1.26万人,约占全县农村妇女劳力的7.5%,旅游业累计接待游客6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4.6亿元。2017年,实现乡村旅游人数200万人次,增幅40%,综合性总收入14.8亿元,增幅45%。
为了避免旅游的大开发造成损害,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将更加注重规划,确保旅游的发展按照保护原生态的基本原则,避免乱建、侵占农田现象发生。同时,倡导发展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游,鼓励举办民族传统节日,在提高旅客体验满意度的同时,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及弘扬。此外,我们也在与专家合作进一步完善《从江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管控,保护生态,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共同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