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稻鱼鸭共生的高效农业系统

稻鱼鸭共生的高效农业系统

稻鱼鸭共生的高效农业系统

文  | 本刊记者    侯洁如

编辑 | 杨海霞        

设计 | 姜灵枝   李玉丹

制作 | 黄硕存 

⬆ 贵州从江加榜梯田示范基地


贵州黔东南州大山深处的从江县以山区地形为主,历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自然条件的局限,让农民在长期适应自然的情况下形成的特有生产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稻鱼鸭共生和农林复合的生态系统。

据史料记载,从江侗族的稻鱼鸭共作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明代,但从当地《古歌》、传说等口述史资料推断,则有近千年的历史。

在这个系统中,农田周围适度地构筑了浅草带,沿山坡而上的大面积坡面稳定地保持着茂密的森林,森林上方的山脊地段,有着宽窄不等的疏树草坡,对于保持水土、涵养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浅草地带,多种草地类型生物并行生长,成为牛、马、羊的放牧场所。在大小不等的田块里,农户都要放养一定数量的鲤鱼或草鱼和鸭子。

⬆从江田鱼


在稻田中,有机体之间确定了多种共生关系。水稻为鱼和鸭提供觅食、生存场所,鱼、鸭捕食昆虫减少水稻病虫害,鱼、鸭触碰水稻根系促进水稻分蘖,同时,鱼粪鸭粪肥田促进水稻生长,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网络结构,能量、水、肥的利用效率较高,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及对抗外界冲击的能力。

⬆ 秋收珍稀从江香禾糯稻


在这个系统中,水(利)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是关键。当地民众用毛石堆砌田埂,建构深水稻田,增加蓄水量,提高稻田载鱼量。同时,通过修建引水渠道与天然河流联通保证稻田养鱼用水充足;经过地下水和直接排放的方式将稻田的水流引向江河,构建稻田的引排水体系,其中稻田的水位由人工开设的池塘和改道后的河流控制,整个社区的水域互通连成一体。

⬆ 鸭子在稻田中觅食


稻鱼鸭本来是具有相克禀赋的物种,为何会出现在一个系统?原来,在当地人们智慧地按照成长时间的不同,将他们编织进了这个系统。备耕前,鸭仔从正月孵出3天之后,就可以放到田里了,一直到农历三月初为止;农历三月初,水稻播种,在下谷种后的半个月左右,放鱼花(刚刚孵化的鱼苗);四月中旬水稻开始插秧,由于鱼此时个体很小,不会扰动水稻的定根,因此可以与水稻共生,而鸭则不同,即使是稚鸭也会扰动稻秧的定根;稻秧插秧返青后,田中放养的鱼花体长超过5cm,稚鸭无法再吃它们时,开始放养稚鸭;当水稻郁闭之后,鱼体长超过8cm时,成鸭也可以开始放养了;之后的112-137天内,稻鱼鸭就和谐的共生在一起;直至水稻收割前期,稻田再次禁鸭,当水稻收割、田鱼收获完毕,稻田才再次向鸭开放。

这种稻鱼鸭共生的系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稻-鱼-鸭模式的一田多用,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既生产了植物蛋白,又生产了动物蛋白,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来源。糯稻吃肥少,易保存,极少沾染化肥、农药的污染,确保了食物安全和人身健康。这对于当地相对贫困的居民来讲,意义尤为重要。

侗族村寨都位于贴近河谷盆地底部的山麓,面向宽阔的河谷底部,并在河谷底部配置了稻田、鱼塘、河网和各种饮水保水设施。稻田-森林-河流景观为居民营造了优美的居住环境。而稻草也成为人们日常燃料来源。

为人们带去多重效益的稻鱼鸭在人们生活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当地许多传统民俗活动离不开稻、鱼、鸭。例如祭祀活动。每逢收获季节人们必须用新米、田鱼和鸭肉来祭祀祖先;侗族习惯用糯米饭、田鱼、鸭肉待客,以显示客人身份的尊贵;吃相思等传统节日必须有糯稻、鱼、鸭为主要食用原料。

因为稻鱼鸭复合系统蕴含着许多科学的传统农业管理知识,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典型代表,对全球同类地区的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1年6月,“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