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亚欧大陆桥上的新枢纽
文 | 杨海霞
导 读
从重庆开出的中欧班列(渝新欧),不仅通往欧洲各个城市,也在向东南亚延伸,助推重庆成为联系欧洲和东南亚市场的国际物流新枢纽。
● 政府与市场的协作
●渝新欧的经验
●重庆:新枢纽
过去,从欧洲进口的机械设备和工业原材料,需要通过海运运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耗时几十天。今年以来,这些货物已经可以借助中欧班列(渝新欧),通过欧亚大陆桥进行陆地运输,时间得以大大缩短。
这条从重庆出发,辐射到欧洲多个地区的铁路运输线路,又在向东南亚延伸,让重庆这座内陆城市,成为联系欧洲和东南亚市场的国际物流的新枢纽。
政府与市场的协作
重庆地处内陆腹地,不沿边、不靠海,距离出海口2000多公里。过去重庆产品出口,除空运外,主要是依托长江。
2008年以后,随着重庆开放型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惠普、广达等一大批IT企业巨头纷至沓来,重庆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年产各类智能终端产品上亿台,其中九成远销海外。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弥补物流短板、发挥产业优势,找到一条畅通省时且成本低廉的物流通道,成为重庆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关键一环。
此前南线亚欧大陆桥早已修通,也曾有企业或地区试图通过这条大陆桥将货物运输到欧洲去,并实现常态化运营,但几乎没有成功者。
“主要原因是途经数个国家,每个国家语言文字不同、托运方法和程序不同、收费标准不同、海关检查要求也不同,这些给跨境运输带来了诸多障碍。而且,一路上温差极端时可达70℃,铁路轨距也不一,需要进行两次吊装换轨。”
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在找准了问题之后,重庆市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11年开通了首班中欧班列(渝新欧)。这条班列从重庆出发,经新疆(或内蒙古)出境,进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到达德国杜伊斯堡的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约11000公里,途经6个国家,全程运行约13天。
⬆渝新欧
“中欧班列实现今天的规模,既有政府在引导、协调、培育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改善运营组织和服务模式来更好满足特定物流需求的一种反映。”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副主任王杨堃接受本刊采访时说。渝新欧能成为开行数量最多、运输货值最大、辐射范围最广、带动产业最强的中欧班列,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中欧班列的运作机制,主要是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机制。”渝新欧相关负责人说。
政府层面,由重庆市政府物流协调办公室负责物流通道组织建设,协调国家相关部委及铁路、海关等事务;企业层面,由中铁、俄铁、哈铁、德铁以及重庆交运集团合资的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负责渝新欧货物组织及运营。
班列开通之后,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之下,逐渐克服了跨境运输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渝新欧的经验
“渝新欧大通道是为解决笔电产品出口问题而应运而生,虽然最开始提出也是面临重重困难,但出发点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正是有实际需求作为导向,让渝新欧班列有了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最早开行、最持续、最稳定的中欧班列。”渝新欧相关负责人说。“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们一路创新走过来。无论从体制机制建设、运营操作模式、海关通关模式、关键技术突破等各方面,渝新欧大通道的发展核心在于创新。”
他表示,中欧班列所途径之地大多有寒冷冬季,温差极大,对于一些需要特定温度范围的产品运输不利,因而在一些季节运输就会中断。过去集装箱大多使用柴油动力保温,但要耗费能源,增进成本。现在,渝新欧独立自主研发了电子锁和温控集装箱,采用了新的保温技术,降低运输成本以及冬季运输的保障,确保班列全程安全监控和冬季常态运行,可以365天不间断开行。
再如,渝新欧班列通过多国海关,这是影响其开行速度的重要因素,为此如何便捷通关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在海关总署的支持下,渝新欧开发了一个多国海关“一卡通”的技术,即实现沿线国家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程放行的绿色通关机制,可以大大节省了通关的时间。
为了增加货源,渝新欧还尝试了当前火热的跨境电商业务。过去这些国际邮包都是通过空运实现运输,时间短但成本高,现在,一些时效性不太强的国际邮包已经开始通过中欧班列运输,其优势是运量大、成本低。例如奶粉,其货运成本接近总费用的一半还多,如走铁路运输,货运成本只有空运的1/5。目前国际邮包去程运输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和规模化,重庆由此成为全国唯一铁路国际邮包的集散分拨中心。
“渝新欧还率先建立了量价挂钩的联动机制。”渝新欧相关负责人说。开行前期,各国运费价格不一,高低相差1倍左右。在中铁总的支持下,重庆协调各方降低物流费用,形成了价格量大从优的机制,目前渝新欧全程运输成本下降了约50%。
⬆渝新欧首趟进口汽车班列
2018年,渝新欧在德国开设了分公司,并收购位于杜伊斯堡港铁路站场附近的仓库,正在打造渝新欧班列境外集采平台,还与新加坡公司环通物流公司合资成立了渝新欧拼箱业务公司。
重庆:新枢纽
从2011年到现在,在中欧班列的带动下,重庆的产业集聚得以迅速发展。以电子产品为例,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最初只是代工生产,随着惠普、富士康等企业的落户,带动了众多的配套企业在重庆落户,
笔记本电脑的零部件基本实现本地配套,仅惠普一家就有800多个配套企业落户,带来了税收和就业。
数据显示,2017年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达到6095万台,位居全球首位;液晶面板产量已达到9128万片,同比增长131.2%;集成电路、印制电路板产量也均同比增长30%以上。
除此之外,中欧班列的开行还带动了更广大的生产和贸易企业的发展,范围从汽车整车及零配件、机械产品、咖啡豆、工艺工业用品到日用品,包括从惠普、宏碁、华硕到长安福特、华为、中兴、力帆、后谷等几十家品牌企业以及全球物流、丹马士等二十多家国际物流企业在重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渝新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重庆先后争取获批了国家铁路一类口岸、进口整车口岸等,助推其由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向内陆国际物流枢纽的转变,形成航空、铁路、内河港3个交通枢纽、3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3个保税监管区“三个三合一”的开放平台。
未来重庆还将进一步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建设发展,重庆市经信委相关人士表示,“包括积极打通和完善渝新欧乌兹别克斯坦中亚支线、伊朗西亚支线、巴基斯坦和印度南亚支线以及土耳其支线等。”
“借助中欧班列(渝新欧),重庆正在打造一个国际化的生产贸易中心,这将是打造西部地区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动力。”王杨堃表示。
⬆重庆铁路口岸中铁联集重庆中心站,一趟中欧班列正在驶出(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编辑 | 杨海霞
设计 | 姜灵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