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坦桑尼亚剑麻农机缺口大

坦桑尼亚剑麻农机缺口大


坦桑尼亚剑麻农机缺口大

文 | 汪路生 管善远  中非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坦桑尼亚公司

  导 读 

坦桑尼亚规模以上剑麻农场达30家,设备普遍老化,按每家350万美元更新农机及设备,农机市场潜力达1亿美元

● 坦桑尼亚农业及农机概况

从剑麻产业看农机应用情况

农机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与建议

坦桑尼亚农业及农机概况

在坦桑尼亚,农业经济以小农为主,农业综合调查显示,约有462万农户在经营农业,平均每个农户耕种1.78公顷土地。坦桑尼亚农业技术极为落后,在依赖天然降雨的农业系统中,约70%的土地都依靠锄头耕种,20%依靠畜力耕种,只有1
0%的依靠拖拉机耕种。机械化水平低是坦桑尼亚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简而概之,坦桑尼亚农业尚属“刀耕火种”模式。

坦桑尼亚有7个农业生态区,每个生态区都有各自的优势农作物,所有生态区都适合种植粮食作物。按照坦桑尼亚种植业分类,农作物主要分为3大类:粮食作物,传统出口作物和非传统出口作物。粮食作物包括玉米、水稻、大蕉、甘蔗、木薯、高粱、粟米。传统出口作物包括咖啡、棉花、腰果、烟草、茶叶、剑麻、除虫菊、丁香。非传统出口作物包括各类油料作物、豆类、香料、可可和装饰花卉等。

2009年6月,坦桑尼亚宣布实施“农业第一”政策,通过增加政府预算拨款,建立特别基金,鼓励各类私营部门对农业投资,为农户建立社会保险等推动农业发展。2011年1月,又推出“南方农业走廊(SAGCOT)”开发计划,这个计划又称“坦赞铁路走廊”(TAZARA

Corridor),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坦桑尼亚“农业第一”政策所规划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计划,其目标是将这一区域建成高产农业转型的典范并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2012年11月举行的“坦桑尼亚农业投资推介会”上,坦桑尼亚又进一步把水稻、甘蔗作为发展的首选(还有畜牧养殖业),还重点推出三块区域,在土地、政策、资金支持方面优先考虑。

然而,受资金、农机具配套、项目获利能力、物流等因素制约,规划实施步履维艰。

坦桑尼亚农业机械化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全部依赖进口,无农机产业。拖拉机从印度、中国、南非等地进口,圆盘耙、打草机从巴西进口,大型收割机械数量少、品牌杂,配件难以及时获得,尚未形成一个优势品牌。

二是农机拥有量少。因一般小农的购买能力弱,而国家财力有限,无法提供相应补贴,导致以拖拉机为代表的农机应用率低。坦桑尼亚农业部农业机械化司的数据显示,每年销售/进口的拖拉机数量平均仅在400台左右,少的年份甚至在50台左右。

三是政策失常。对农用工具的理解存在极大偏差,如农用拖车,坦桑关税部门认为拖车也可“商用”,无法限定其在农场,所以,必须征收关税和增值税。另外,对坦政府处事缓慢的抱怨不仅仅来自中资企业,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
首席代表也表示,坦注册公司程序官僚化严重,不利于投资者前去投资。

从剑麻产业看农机应用情况

坦桑尼亚素有“剑麻王国”之称,其气候非常适宜剑麻生长,剑麻纤维质量远高于其他地区。剑麻属热带作物,耐摩擦、耐腐蚀,主要用于绳索、麻布、地毯、抛光轮、钢丝绳芯、造纸、电容纸桨等。剑麻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育苗、取苗、定标、种植、田间管理、割叶、刮麻到晾晒、收麻、抛光、分级、打包等,无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坦桑尼亚人民相对较为勤劳、温和的性格使得这个产业在坦桑尼亚成为“领军”行业。

目前,全球对剑麻纤维的年需求量约为80万吨,而年产量仅维持在30万吨左右,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1999年,中非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非农投)开始充分利用坦桑尼亚政局稳定、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发挥中方资金、设备、管理以及市场的优势,聚焦剑麻产业。近些年累计种植剑麻3.15万亩,生产剑麻纤维2.8万多吨,盈利逾1000万元,为当地纳税逾1000万元。后来,中非农投坦桑尼亚剑麻项目还被列入农业部首批13个“农业‘走出去’探索试点”项目之一。

在工作中,中非农投使用的农机具种类较多,主要是以下三类:一是田间种植与管理农机具,主要有推土机、挖掘机、平地机、履带拖拉机、轮式拖拉机、拖车、铧犁、圆盘犁、圆盘耙、起垅机、喷灌设施、喷药设备。二是纤维加工设备,主要包括叶片、干湿纤维运输机具,刮麻机、麻渣废液处理排放系统、抛光机、称重计量器具、打包机、叉车。三是辅助设备,主要包括发电机组、加油机、维修机床(刨、铣、钻、车床)、等离子切割机、电(气)焊机、木工机具、深水泵、消防水车、医疗器具。农场使用的上述农机具及设备大部分都是从国内采购。

中非农投坦桑尼亚剑麻项目19年的经营实践印证了农机具在规模性农业生产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开荒是剑麻项目发展的第一道关口,人工清林速度极低,效果差,机械清林速度快、效果好。

坦桑尼亚规模化的农场数量不多,导致农机具市场供销低迷,农机具来源、品牌混杂无序。具体到剑麻产业,大多数剑麻农场使用的刮麻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的德国设备,修修补补勉强维持运转。近几年少数剑麻农场开始从中国采购刮麻机,但设备的适应性、稳定性、可靠性和维修的方便性等等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公司曾购置使用过国内剑麻农场普遍使用的手拉式小型刮麻机,但由于手拉式刮麻机的加工剑麻纤维的质量差、使用人工多、设备故障频发、维修难度较大,仅使用了一年即停止。同样,国产东方红拖拉机与世界知名品牌如约翰迪尔、纽荷兰性能也有较大差异。但国产农机具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如相同功率的山推牌推土机价格是卡特皮勒的1/3左右。

质量和品牌是一方面,有时因市场等问题也会买不到合适的农机,这就需要企业自主创新。剑麻平地种植生长会受到抑制,特别易感染斑马纹等病害,2014年中非农投因此损失250万元人民币。为解决问题,中非农投于2014年采购了1台起垅机,意在起垅后种植剑麻,经使用效果不佳。坦桑尼亚其它剑麻农场未曾使用过类似设备,市场上也未发现类似设备出售。面对难题,坦桑公司组织专班自主研发。经反复调试达到预期设计目标,起垅效果好,垅高平均28cm;效率高,单台每天可起垅5公顷,起垅成本约300元人民币/公顷,比人工减少了4倍。后来公司还改造固定式剑麻刮麻机传动系统,达到了减耗材、省时省电的效果。

中非农投自创建至今,累计从国内采购农机及设备210台套,价值约650万美元,并通过公司示范带动其他剑麻农场从中国采购刮麻机、打包机、拖拉机等约360万美元。

目前,坦桑尼亚规模以上(年产剑麻纤维潜能800吨)剑麻农场达30家,设备普遍老化,按每家350万美元更新农机及设备,则农机市场潜力达1亿美元。

坦桑尼亚剑麻协会还制定了《2011-2020十年剑麻发展规划》,计划从单产0.8吨/公顷提升到1.8吨/公顷,面积从52,000公顷发展到146,000公顷,年产纤维超过10万吨,是目前年产剑麻纤维的3倍,由此而来农机市场潜力更加巨大。

农机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与建议

配件难获取是国产农机及设备难以在非洲立足和普及的最主要原因,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曾与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坦桑尼亚销售“东方红”牌拖拉机,最终不欢而散。其它小厂更无实力。少数民营企业受实力和经营思路的影响,也难有较大作为。目前,在坦桑尼亚销售整机与配件的仅坦桑尼亚AVIC
SHANTUI
LTD占有一席之地,但受体制机制所限,能否长远走下去还待观察。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可以探索好的合作模式,“抱团出海”,建立售后服务基地。

国内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较小。农场使用的农机具包括推土机、挖掘机、平地机、刮麻机、纤维打包机、剑麻叶片拖车、纤维成品包铲车等都从中国国内引进,生产厂家和产品均不在《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中央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一览表》范围内。例如,公司2016年采购的剑麻叶片拖车20辆计220万元、刮麻机1台计210万元、平地机1台计85万元,按照现行政策无法获得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若剑麻行业也能享受农机补贴政策,既可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还能极大推动企业引进更多农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企业规模,也可助力中国装备走向非洲。

⬆工人们正在使用刮麻机加工剑麻纤维


文  | 汪路生 管善远  中非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坦桑尼亚公司

编辑  | 侯洁如

设计  | 李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