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农机贸易持续增长
文 | 卢琰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导 读
2017年,中国向非洲出口农机金额上升至22.4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46%,这得益于非洲政府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强烈意愿,以及中国农业机械良好的性价比。
● 中国对非农机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影响中非农机产品贸易的因素
●中非农机产品贸易的影响
●对中非未来深化农机合作的思考
中国和非洲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开展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覆盖了农业机械援助、农业投资、农产品贸易等各方面。
非洲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发展农业和解决粮食问题仍是非洲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在农业和减贫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之相伴,中国建立起了农机工业体系,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当前,中国农业技术、农机设备等非常适合非洲国家的农业发展需要,同时,非洲国家也强烈希望加强与中国在农机方面的合作,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问题。
中国对非农机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农机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拉美和非洲地区。其中,在2017年农机产品主要出口地区中,中国向非洲出口农机金额大约占中国农机出口总额的6%。2012年,中国向非洲出口农机金额为15.3亿元人民币。2017年,中国向非洲出口农机金额上升至22.4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46%。在非洲农机产品进口来源国中,从中国进口农机额大约占10%。
中非农机产品贸易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中国出口农机以小型农业机械为主,中小型农机具适应中国农村小规模经济的需要,相比而言,大型农业机械产量较低,类型较少,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的农机质量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非洲占中国农机产品出口的比重不高。中国农机产品出口市场以东南亚为主,占中国农机出口总额70%左右。中国对非洲农机出口贸易得益于中国援助非洲国家的农业机械在非洲当地取得良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非洲当地的农业生产率和粮食加工等,促进了中非农机贸易的发展。但是由于很多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外汇紧张,对于农业机械的进口能力尚且不足。
三是中国对非洲农机出口保持快速增长。近十年来,中国农机出口一直保持20%以上的平均增速,同期农产品出口增长率为5%左右。面向非洲市场的农机产品出口也一直保持平稳增长,增长率同样大于农产品出口非洲增长率。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农业机械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在非洲国家的竞争力比较强,另一方面,近些年,非洲政府普遍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机化推进工作,希望通过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效率。
影响中非农机产品贸易的因素
第一,非洲农机市场潜力巨大。非洲减贫和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非洲60%人口依赖农业谋生,但是非洲农业发展水平普遍比较低,种植养殖加工水平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农机工业体系不健全,可耕地的开发率不足20%。农业机械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伴随着人口高速增长,粮食问题仍然是非洲减贫的瓶颈,亟需提高农业生产率,需要田间作业机械和灌溉设备等。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非洲2008-2018年主要农机产品进出口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说明非洲在主要农机产品方面进口需求远远大于出口。
第二,中国农机产品适合非洲需要。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非洲进口农机种类较为集中,以拖拉机为主,而非洲农作物种类丰富,需要的拖拉机型号种类众多。而中国出口农机产品以中小型拖拉机为主,中小马力、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价格低廉,比较适合非洲。
例如,中国的小型简易用于水稻收获的拖拉机在几内亚市场获得广泛欢迎。而且,中小型农机具出现故障易于维修。同时,中国农机企业根据当地条件建立合营公司,产品不仅可以供应当地市场需求,而且可以将双边贸易丰富为多边贸易,既满足了非洲当地对农机产品的需求,也有利于中国农机产能走出去,加强中国优势产能国际合作。
第三,政策导向为中非农机合作提供导向。近些年,非洲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机化推进工作,着手制定农业和农机化发展规划,尝试建立全国性农机体系。2018年10月,FAO与非盟共同发布了《可持续农业机械化:非洲框架》,宗旨是通过帮助非洲各国制定农业可持续机械化战略,提高农业效率,减少使用纯体力劳动。津巴布韦农业部设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几内亚农业部设立了农机服务培训中心。与之相应,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同非洲的农机产品合作,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例如农机产品出口退税或税收减免,农机企业外贸权下放,极大提高了农机企业出口积极性。农机购置补贴境外延伸政策试点的实施也间接地促进了中国农机在非洲当地的应用和推广。
中非农机产品贸易的影响
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2014年以来,中国农机工业处于中低速增长、相对稳定发展的新常态。而且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等。随着中非农机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中国出口非洲的农机产品种类日益增多,功能日益丰富,目前已经成为非洲主要的农机产品出口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机产品走出去。
在农机产品创新方面,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为满足非洲对农机机械产品的需求,扩大非洲农机市场,倒逼中国农机企业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对非洲而言,首先是帮助非洲解决粮食安全和减贫问题。非洲农业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大,但耕种效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伴随着人口高速增长,粮食问题仍然是非洲减贫的瓶颈。究其原因,非洲仍是以人工耕种为主的生产模式,没有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近些年,非盟和一些非洲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推动农业机械化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举措,为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支持,在很多非洲国家加大了机械化生产步伐,更适应非洲当地生产条件的中国农机扮演了重要角色。
另外,农机产品贸易也加快非洲农业机械化进程。目前,非洲国家农机普及率不高,农业机械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从上世纪六七十年时代开始为非洲提供农业技术援助,农机产品援助就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农机产品在非洲适应性强,极大地填补了非洲农业发展对于农机的需求空白,而如今,中非农机贸易的快速发展为非洲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了马力。
对中非未来深化农机合作的思考
深化农机合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农机补贴政策。根据国际经验,很多国家政府在多样化补贴政策支持下,农业机械化得到较快发展。在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中,中国在国内实施的农机补贴政策,吸引了全球的农机投资,加快了中国农机产业的技术和市场孕育与发展。因此,应通过研究境外农机补贴政策,进一步培育真正有能力走出去的农机企业。非洲国家在引进农业机械和农业配套设施方面可以考虑补贴、租赁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吸引外资投资。
二是探索构建农机服务体系。针对当地农机购买力不足问题,探索开展农机租赁服务。针对非洲农机技术人员缺乏问题,在当地建立培训维修服务中心,提供配套的售后服务和零配件供应渠道,增强农机产品市场的可持续性。完善的服务还包括对当地农户和技术人员的农机操作和维修培训。
三是探索农机走进非洲模式。农机合作不只是做销售卖产品,可以通过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建设,帮助非洲国家建立现代农业设施和农场,打造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在非洲当地开展农机投资合作,将贸易、研发、融资、试验示范等相互结合,建设农机展示园,为提升中非农机合作提供平台。
在南非,农民运用农业机械在草原上作业 供图 | 联合国粮农组织
文 | 卢琰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编辑 | 侯洁如
设计 | 李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