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中国实现的减贫成就,是里程碑式的”——《中国投资》举办亚非媒体合作交流会

“中国实现的减贫成就,是里程碑式的”——《中国投资》举办亚非媒体合作交流会


“中国实现的减贫成就,是里程碑式的”

——《中国投资》举办亚非媒体合作交流会

文| 本刊记者  侯洁如

  导 读 

● 来自亚非记者的心声

热烈讨论:中国的减贫与城镇化经验

外商投资法与中非贸易

解决贫困问题,最根本就是要发展经济。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工作机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战略咨询部主任李华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有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实现的减贫成就,是里程碑式的。”纳米比亚《信心报》编辑Elvis Muraranganda说。

2019年5月24日,在《中国投资》举办的第三届亚非媒体交流会上,关于中国的减贫话题有了这样共鸣的一幕。

在交流会上,来自非洲和亚洲共49个国家的媒体记者,还就中国《外商投资法》、中国城镇化、中非贸易等问题,与来自中国的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探讨。

王海洋  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非洲中心主任

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非洲中心主任王海洋在开场辞中表示,历次《中国投资》举办的亚非媒体交流活动都成果斐然,这次他仍然希望来自各国的记者们都能够把心中疑问和感想畅所欲言。

来自亚非记者的心声

法度玛·穆哈麦德·道伍德(Fatouma Mohamed Daoud

吉布提《吉布提邮报》记者

吉布提《吉布提邮报》记者法度玛·穆哈麦德·道伍德(Fatouma
Mohamed
Daoud)分享了中外文化如何学习借鉴。她表示,各国之间的文化互相吸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得到了各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她对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感触很深,尤其是“中国新年”(春节),每到那个时候,五大洲各个城市都在庆祝和体验中国文化,这成为了宣传中国的重要途径。

ElvisMuraranganda  纳米比亚《信心报》编辑

纳米比亚《信心报》编辑Elvis

Muraranganda说,“来自中国的发展援助,改变了非洲大陆的DNA”。他认为,中国与非洲建立了社会经济政治的伙伴关系,让非洲的发展越来越好。由于都有被殖民的历史,中国正在帮助非洲人民走出艰难。他也提醒,中国要管理好一些对中国投资的担忧和恐惧,否则会影响到双方的合作。他认为,其实最符合双方利益的就是:互利共赢。

  Samuel Ibrahim Koroma  塞拉利昂非洲青年之声记者

“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国家,减贫非常重要,我们去到中国的贫困地区时,看到农村有干净的自来水,还有三餐保障,在非洲就不一样了。”塞拉利昂非洲青年之声记者Samuel
Ibrahim
Koroma说,在减贫方面,中国是一个好榜样,中国的投资也在塞拉利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中塞加强各领域的合作,解决塞拉利昂就业、住房、教育等发展中面临的众多问题。基础设施是中塞合作的重要内容,塞拉利昂隆吉国际机场至首都弗里敦市区中间有大片海域,交通十分不便,中国公司投资建设的跨海大桥项目将大大改善机场的交通,塞拉利昂人民很期待看到这一成果。

  赛迪奇·胡赛尼(SeddiqHussainy  阿富汗《阿富汗时报》副主编

阿富汗《阿富汗时报》副主编赛迪奇·胡赛尼(Seddiq

Hussainy)说,很多亚非国家正在遭受贫穷的折磨,中国在过去的40年间让7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人均收入增长了20余倍,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很多亚洲国家不可或缺的榜样。城市化和工业化在中国可持续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中国能够与阿富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以减少贫困。阿富汗也可以为中国提供最便捷的中亚和欧洲市场运输路线,共同促进“一带一路”倡议。
“记者在打破边界和弥合千里之外的国家之间的差距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今天的记者不仅仅是一个媒体专业,我们也负有社会责任。我们是连接世界各国人民的桥梁。”菲律宾通讯社记者克里斯·科瑞丝曼多(Kris

Crismundo)说,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上台后,两国关系改善,双边关系加强,持续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议,并在没有争议的领域加强合作,例如媒体。她认为中国与亚太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媒体合作已使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达到了新的高度。


热烈讨论:中国的减贫与城镇化经验

肖金成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肖金成介绍了中国的城镇化经验,分享了他的三个观点:“城镇化是中国的大战略,是现代化的标志,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钥匙”。城镇化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分散居住的人们在产业的发展下聚集进入城市,从而实现城镇化,他们不是简单的居住于城市,而是要有工作、有收入。中国的第一条经验就是通过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政府投入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引入资本与产业,创造就业岗位,从而实现了城镇化。所以说中国的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而推进的。第二条经验是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现代化让农业的生产率提高,让更少的人能够生产更多的农产品。第三,仅靠农业生产难以让所有的农民富裕,通过城镇化让他们进入城市工业,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解决了贫困的问题,解决了三农的问题。

李华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战略咨询部主任

“解决贫困问题,最根本就是要发展经济。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工作机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战略咨询部主任李华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有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总结下来,有五条可以借鉴的经验:一是要致富,先修路;二是挪穷窝,断穷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改变生活生产条件,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公平教育,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四是先富带后富;五是高效完善的基层治理。这五条经验,创造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创新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机制。

专家们发言结束后,记者们与在座的中国专家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尼日利亚《每日信报》外事记者LATEEF ADEDOYIN SALAU提出“中国在减贫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是如何应对的?”

肖金成坦言,问题很多,制度障碍比较严重。原来农民只能在农村,不能在城市,让农民进城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进城后的农民成为了工业化和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极大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推动了产业发展。认识障碍、制度障碍、政策障碍需要逐一突破,并在不断突破障碍中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城镇化水平。

李华表示,中国在城镇化和减贫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巨大的挑战。例如可持续的问题,即如何在脱贫后让农民致富,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政府实施了一些移民搬迁项目,要求能搬出来、还要能稳得住、能致富,扶贫的政策和成果要非常有效地转化成发展的成果。可持续发展也要求每个贫困地区有适合他们发展的产业方向,这同时也要求政府在扶贫和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政策之间做好衔接。

尼泊尔国家通讯社高级副编辑马亨德拉•苏贝迪(MahendraSubedi)问道:“中国的农民工都去城市工作,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医疗问题如何解决?”

“留守儿童是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问题的产生是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打工,由于他们的户籍没有解决,公共服务问题没有同步跟上,所以他们把孩子留在农村,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肖金成回答道,在教育方面,当地政府提供了免费的教育,现在中国政府也在从提高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务做起,满足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在保障方面,除了医疗保障之外,还有最低生活保障,可以免除后顾之忧。

“在非洲,大多农民要依靠政府补贴,中国政府为农民提供了哪些补贴?”已经发言的塞拉利昂记者 Samuel Ibrahim Koroma问出了自己的关切。

李华介绍称,农民收入比较低,中国政府有很多农业方面的补贴,比如种粮补贴,购买机械、使用化肥补贴等。补贴还只是很少的部分,政府还通过投资项目的实施,帮助改善农民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公路、水利灌溉设施、网络等。

苏丹青尼罗河电视台电视制片人ABDELRAHIM BASHIR MOHAMED BASHIR:“中国的私营企业对于减贫做出了哪些贡献?”

《中国投资》杂志采编指导许成之做了回答,“我不知道您了不了解阿里巴巴或者支付宝,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平台把零钱捐给一些减贫的活动,也可以通过行走、电子支付等获得一定的绿色能量,在荒漠地区植树等等,像阿里巴巴这些私营企业的很多项目都是非常有益的。”


外商投资法与中非贸易

李雯  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应要求,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雯对中国《外商投资法》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她认为,《外商投资法》开启了一个与各国合作的新时代。这部法律体现了3个特色:第一,可以有更加灵活的投资形式和做法。第二,促进投资的内容较多,如,吸引中国的资本去各国投资、对外商投资透明度提出更多要求、对公平保护的重视程度更高、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激励。第三,对知识产权的评估和创造方面更多的支持。如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直接注册公司。

李雯的演讲吸引了记者的关注。利比里亚国家广播公司的高级编辑弗朗西斯(FRANCIS D N PELENNAH JR)就外国人来中国投资如何实现外国人才入境提出问题。他同时还对外汇的汇出的问题进行了询问。李雯对此问题进行了解答。

智宇琛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所南非研究中心秘书长

对于当前的中非贸易摩擦,记者们也很关心。“毋庸置疑,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中国原来出口美国市场的很多生产性资源需要重新进行规划和配置,而中非经贸合作已形成的良好基础,将吸引这些被释放出来的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所南非研究中心秘书长智宇琛说,这些资源可能会加强四个领域的发展:一是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生存问题;二是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三是加强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提供未来合作必要的金融环境和支持。

俞雷  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亚太中心主任

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亚太中心主任俞雷在总结中表示,《中国投资》杂志社组织的这次活动就亚非记者抵达中国3个月以来最关心的问题,邀请专家进行了解读,给了大家很好的启发。希望亚非49个国家的50名记者在10个月的时间里全面、深入、客观地观察、了解中国,客观反映给各记者所在国的民众。



| 本刊记者  侯洁如

编辑 | 杨海霞

设计 | 李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