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报当地 融合发展
文|管善远 胡京 邱斌 中非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坦桑尼亚公司 图片提供|中非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坦桑尼亚公司
导 读
公司每年为坦桑尼亚政府上交所得税、土地税、电力税、燃油税、教育基金、社区发展基金等各种税费数亿坦桑先令。项目累计雇佣当地员工约10000人次,使周边60000人直接和间接受益
●20年根植非洲,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惠及当地民众
●着力提升中非农业合作水平
20年根植非洲,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2020年,中非合作论坛创建二十周年之际,恰逢中非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坦桑尼亚公司植根坦桑尼亚剑麻产业20年。
20年的艰苦创业、不断探索、真抓实干和努力拼搏,公司累计投资人民币1亿元,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累计利润2000多万元。
项目社会效益显著:一是项目累计雇佣当地员工约10000人次,每个雇员养活一家4-6口人,大大促进了周边经贸活动,使周边60000人直接和间接受益;二是累计向国内提供优质剑麻纤维24000吨,相当于为我国节约南方三熟地区72万亩种植面积;三是与中国农业大学一起承担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坦村级减贫学习中心”项目,该项目在非洲减贫领域的有益探索受到各方关注;四是守法依规经营,累计为坦政府上交税费约1800万元,并按坦法律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五是自费开办医院,累计提供约10万人次的医疗救助与服务;六是为中坦学者研究非洲“三农”问题和中坦农业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接地气的平台。
惠及当地民众
坦桑尼亚曾以“剑麻王国”著称于世,剑麻纤维年产量一度高达26万吨,约占世界剑麻纤维产量的7成。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因种种原因其剑麻纤维产量急剧下降至年产量3万吨左右。为了帮助坦桑尼亚振兴剑麻产业,同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于1999年底在坦桑尼亚投资了剑麻项目。
发展壮大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公司聚焦剑麻主业,逐步发展成当地支柱产业。公司把中国的机械装备性价比高、国内市场需求强劲的优势与当地土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结合起来,一心一意发展剑麻产业,从细节抓起,不断提升种植水平、纤维单产和产品质量,逐渐在这些方面成为坦桑尼亚剑麻行业的标杆。近几年,由于全球气候的不确定性变化,坦桑尼亚的降雨量和降雨规律也有较大变化,涝灾也常有发生,公司为此采取针对性的技术革新,改剑麻平植为垄作,提高了剑麻移栽的成活率。公司重视技术革新和科技投入,不断引进新设备,使公司的剑麻纤维品质位居前列。
公司可持续的经营,每年为坦桑尼亚政府上交所得税、土地税、电力税、燃油税、教育基金、社区发展基金等各种税费数亿坦桑先令。
公司遵循本土化用人原则,目前,在公司工作的中方员工仅数人,但雇佣了当地员工约800人,大大地缓解了当地政府的就业压力。为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公司按照坦桑尼亚法律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公司出口剑麻纤维创汇在200万美元左右,为坦桑尼亚出口创汇做出了贡献。
创建医疗平台,服务周边村民。公司兴办了职工医院,高薪聘请5名医生和11名护士,每月花费近400万坦桑先令购买各种药物和医疗器械用品,为公司员工及家属、附近居民近万人提供了医疗救助与服务。对少数重症患者,及时诊断并推荐到专科医院进行医治,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公司所在地是坦桑尼亚发生霍乱的老疫区和高发区。2010年新年前后,公司所在地爆发霍乱,数十人死亡。公司立即启动紧急预案,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公司在抗击霍乱的工作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赞誉。公司职工医院还发挥其平台优势,为中国援坦医疗队义诊提供协助。
搭建研究平台,促进科技交流。公司利用现有条件,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搭建“中坦三农问题研究平台”。目前,公司已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
自2009年以来,公司先后接待了百余位专家学者和农业官员,为中坦学者研究坦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中坦农业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立足本土经营,带动区域发展。公司践行本土化经营原则,注重培养当地人才,先后选送12名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到中国或坦桑尼亚相关机构培训。在公司的主动沟通下,坦桑尼亚剑麻行业主管部门——剑麻协会先后有2名高管到中国接受研究生学历教育,4名高管接受短期培训。
自2014年7月起,公司与当地中小剑麻企业、及剑麻种植农户联系,收购他们的纤维,或代理加工其剑麻叶片,帮助其提高剑麻纤维质量,拓展市场。公司先后与11家当地小农场对接开展多方位合作,中坦剑麻企业形成了一个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服务当地社区,实现深度融合。公司以有限的资金、深度的沟通、从“瓶颈”环节着手,通过打井、换水泵、埋水管等方式解决了当地工人和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问题。
公司为当地农业技术职业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和机会,为周边社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如捐赠水泥修厕所、派打草机为学校足球场除草等。
公司投资性的稳定持续经营活动带动了公司所在地的商贸活动,从而推动了公司所在地整体经济的发展,公司所在地的农村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好于周边地区。
2010年1月3日,在获悉基洛萨地区遭受特大水灾后,公司在第一时间迅速启动捐赠工作,紧急向基洛萨地区灾民捐赠2吨玉米面,折合价值120万坦先令。当地救灾官员和受灾民众对公司这一义举给予了高度称赞,赞誉为“雪中送炭”。
坦桑尼亚是个教派冲突极少但宗教活动丰富的国度,而中方管理团队以及从国内到访的来宾大多属“无神论”者。因此,中方人员尊重当地民众信仰,与当地员工或代表聚餐时禁用当地民众禁忌的猪肉、酒类等,从细节上体现中方管理团队对当地宗教的尊重,受到当地民众的赞许。力所能及提供便利,满足当地民众对宗教场所和活动的要求。如修复公司的清真寺,大型礼拜时提供供电设施等。
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服务国家政治外交,让坦籍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公司自筹资金100万元美元新建60套坦籍员工职工住宅,这是坦桑尼亚自其独立以来、在剑麻行业的第一个新建职工住宅项目。
秉持尊重理念,互惠互利共赢。在尊重坦桑尼亚法律、法规、制度方面,一是要求中方管理团队树立法制观念,依法经营。受其宗主国的传统影响,坦桑尼亚政府、组织、人民对法律的遵从相对较为重视,农场经营者必须考虑这点。公司按时、照章、足额纳税。每月的生产与销售记录也是按坦桑尼亚统计法的要求及时、完整地上报主管行业协会。二是聘请律师,从专业的角度给公司提出各自建议,依法处理各种纠纷。三是及时了解坦桑尼亚政策、法律变化。四是与当地政府及社区良好互动。
⬆左上图:剑麻晾晒场,左下图:职工新村,右上图:中国援坦医疗队到农场义诊,右下图:附近村民示范户到中国援坦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接受田间技术观摩培训
着力提升中非农业合作水平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携手打造幸福共享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中非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非合作要给中非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长期以来,中非一直互帮互助、同舟共济,中国将为非洲减贫发展、就业创收、安居乐业作出新的更大的努力。
总结过往的实践经验,中非农业合作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整合对非合作资源,聚焦优势农业项目。针对同一非洲国家,现有的农业援助、合作、投资项目多而碎、小且散,无法形成合力,形成优势品牌,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有的项目还难以为继。如国家派出的高级农业专家组、援助的示范中心、国有和民营投资的农业项目无连接机制,各自盲动。
尊重基层真实民意,力戒违背客观实际。投资非洲农业要充分考虑国情差异。“中国农业发展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强有力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规划、组织与推动”恰恰是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的“软肋”,若把国内的运作方式“搞定政府就搞定一切”带到非洲,肯定会遇到“水土不服”这个问题。
投资非洲农业要充分考虑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公司战略风险、所在国政策风险、税务风险、劳资矛盾风险、人力资源保障风险、健康与安全风险、气候变化风险、设备风险,等等,此外,还存在市场竞争风险、关联交易风险,甚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其他中资企业或华人的不规范经营行为被所在国执法部门查处会殃及到项目。如果对这些风险掩耳盗铃、视而不见,仅凭热情或冲动而满怀欣喜投资,折戟沉沙就在意料之中了。
着眼长远,步步为营巩固深化。投资非洲农业要着眼长远与整体。非洲农业基础落后,产业链缺环,而农业又是一个低效低回报的弱质产业,需要久久为功,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突出人力资源建设,秉持合规经营理念。投资非洲农业要正视人才短缺这一问题。非洲农业项目的管理涉及投资方向、生产经营、技术路径等诸多多方面,需要懂业务、懂外语、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愿意去非洲农业项目工作的人才越来越少,加之非洲农业企业普遍薪酬待遇较低,导致项目团队建设问题日益突出,人才的合理本土化布局更显紧迫。
同时,加强文化政治互融互通,不断增强派出人员的国际化视野,帮助他们了解非洲的政治环境和法律法规,促进文化交流,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链接:2010年6月,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非发展基金共同出资成立了中非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整合中国农发集团非洲农业资源,中非农投成立后即收购了原属中国农垦集团的坦桑尼亚剑麻农场。自2016年10月份起,公司管理构建又重新纳入中国农垦框架之内。2020年3月5日,中国农垦集团迎来成立40周年纪念日。
编辑 | 张 梅
设计 | 高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