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5G的刚需在哪里? ——专访华为中国区5G 2B工作组组长王法

5G的刚需在哪里? ——专访华为中国区5G 2B工作组组长王法

 导 读 

5G的发展周期,随着3GPP协议中R16和R17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会持续到2030年。5-10年后我们再看5G 2B,一定会远远超出我们目前的想象和认知,5G给整个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带来的变化,一定是颠覆性的

5G的刚需在哪里?

5G为企业解决了什么问题

客观看待5G的作用与进程

⬆5G+AR跨国远程协作装配

目前,我国5G商用刚刚起步,相关应用正在逐步推进。对于许多传统制造企业而言,如何找到5G与自身业务结合的场景,最终推动商用落地,是个挑战,也是机遇。

在中国,有超过19个行业、4000多个组织在进行5G的跨行业创新,正在引领全球行业数字化。华为中国区5G 2B工作组组长王法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华为与运营商一路,在港口、矿山、钢铁、汽车制造等工业领域,开展了5G创新应用实践——这是目前应用最迫切也是进展最快的几个行业。

目前,三大运营商携手华为,与几个标杆港口、矿山、钢铁、汽车、3C制造企业进行了行业创新和商业落地,形成了5G 2B示范(5G行业应用)案例。以智慧港口为例,通过5G网络全面覆盖港区生产点位,实现了对港机远程操控、5G AGV无人驾驶、智能OCR识别理货等全业务场景的支持,推动了港口自动化、智能化的升级。在5G智慧煤矿项目中,利用5G网络大带宽、低时延的特性,对矿井下以巷道和综采面为代表的业务场景进行实时多路高清视频实时回传,远控掘进面和回采面的挖煤设备,帮助煤矿实现了矿井无人化、自动化、可视化运行。



⬆深圳华为基地研发中心


5G的刚需在哪里?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是广泛采集人员、机器、物料、工艺、环境的全维度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速度、加速度、压力、位置、能耗、震动、光线、气体等各种各样的数据,实现万物感知。将这些数据有机融合起来就可以建立一个设备、一件产品、一条产线和一座工厂的数字映像,采集的数据越多,数字映像越逼近真实物理对象。

万物感知催生了数据流量的急剧增长、海量的设备连接、更低时延和更高可靠性的要求。5G以全新的网络架构,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速率、1毫秒的空口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开启万物互联、人机深度交互的新时代,满足从高清视频采集、AR远程维护到设备远程控制的各种场景化应用需求。

在万物感知和万物互联的基础上,可以将采集的海量数据存储在云端,并利用云端的超强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打造云端的工业大脑。工业大脑掌握整个企业的历史运行状况、实时生产状态、设备健康状况、原材料状况、产品状况和人员状况,据此进行生产排程、工艺优化、预测性设备维护和智能决策等,使得各种各样的设备和产品变得更加智能,一个个的智能设备基于5G网络进行高效协作就形成了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

“我们在内部分析的时候,发现工业领域对5G的要求是最高的,也是受5G技术影响最大的行业。”王法表示。

过去,工厂里主要通过有线网络、WiFi等几种技术实现联网。从性能上看,目前在工厂场景下,尤其是厂房全钢架结构下,WiFi存在性能不稳定(断网)、移动性能较差、用户数较多时性能下降、重要业务无法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很多钢厂花了几百万、几千万去购置WiFi的设施,但是很难满足需求。而5G网络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并通过复用运营商大网设备和运维团队,弥补之前WiFi和其他无线连接能力不足的短板。

有线网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有一定瓶颈。在工厂等复杂环境下铺设有线网络部署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尤其是汽车、3C等离散制造业,隔一两年就需要更新产线,就需要重新走线,成本高昂,有时候一层楼一年的布线成本高达几百万。同时,在出现网络故障的时候,有线的定障定位也非常复杂。用5G来替代有线在很多场合就成为了刚需,尤其是很多新工厂,用5G一张ALL in ONE网络来替代传统有线+WiFi的组合,在CAPEX+OPEX的综合成本上,性价比的优势就尤为凸显。当然,在很多场合,有线连接更为稳定,性价比也更高。所以,长期来看,有线网络和5G网络是长期共存的关系,在不同的场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5G为企业解决了什么问题

从目前的应用来看,5G为企业解决了什么问题?王法认为,行业千变万化,场景万变不离其宗,5G的核心作用就是提升效率、提升品质、创造新价值、使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工业领域,5G的应用场景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解决问题:

首先,机器视觉。在工业品的检测中,非常微小的瑕疵人眼无法识别,需要工业相机拍摄回传到云端进行AI分析,在大带宽的传输过程,就需要5G来解决。以海尔中德冰箱工厂车间为例,通过5G将工业相机拍摄的高清图像回传,利用云+AI进行识别,检测效率提升50%以上,缺陷检出率高达90%,产品质量和检测效率大幅提升。

第二,大型数据加载。以汽车和手机等终端软件加载为例,传统做法是工人单个对设备或终端进行软件加载,速率慢,效率低。采用5G之后,就可以在产线上并行给设备加载软件,单终端500M-1G的网络加载效率,大大节省了软件加载的时间。再如,工业场景中有大量传感器数据回传、保存的需求,数据量极大,通过1:N的收敛,可以将工厂中海量的传感器数据回传,大幅节省布线成本。

第三,通过5G实现远控,包括远程控制、远程诊断等。远程控制是通过5G将高清视频进行回传并将远程操作指令瞬时下达给PLC,实现工业设备的远程操控,降低现场作业风险,改善工作环境,提升作业效率。例如在港口、矿山以及特别危险的场景用远程控制替代现场操控,极大的降低了工作的危险等级,提升了工人的劳动舒适度和劳动尊严。远程诊断是通过5G高清视频回传使得专家在远程与现场工程师协同工作,高效快速进行故障判断,解决高端专家紧缺的问题。

以华菱湘钢为例,近日由于疫情影响,该公司引入的德国生产线设备的安装调试中出现难题,德国和奥地利技术人员无法赶赴湘潭现场配合设备安装,在尝试了电话、微信视频等诸多方式仍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华菱湘钢利用5G+AR的远程协作装配解决方案,位于湘潭的工程师将现场环境视频和第一视角画面通过5G网络实时推送给位于德国和奥地利的工程师,国外工程师远程协助现场工程师实现了产线装配。

“运营商与华为携手,正在深入各个行业,让5G与行业信息化技术和能力加速融合,形成真正满足行业需求的5G+行业解决。”王法说。



⬆5G赋能工业制造

客观看待5G的作用与进程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5G实现工业领域的弯道超车?

“要利用5G技术更好地帮助工业企业建立起内网,推进生产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推动5G应用从物流、监控等生产外围环节向仿真、控制等内部环节延伸。”这是1月20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出的观点。

王法指出,“5G对工业互联网的影响一定是非常巨大的,但这个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5G的前提是行业数字化,5G+云+AI,会让行业数字化升级为智能化。云、AI、5G是智能世界的三把钥匙,5G的本质是信息高速公路,打通了任督二脉,让信息流流动的更快,但能不能更好的决策还是需要云和AI的能力进行联合配合。”王法说。

目前,工业及制造业领域都对5G充满了期待,但是,垂直行业门槛高,需求碎片化。运营商和华为对行业理解不深,行业用户对5G的理解也有待提高。对此,王法表示,应客观看待5G的产业周期,OT和ICT行业互相学习,持续融合。

在他看来,5G 2B是个“慢牛”,也是个“金牛”。中国的2C用户增长较快,2B进程则要复杂一些,需要产业各方协同深入企业生产流程,构建真正满足生产场景的5G 2B网络。

“云在中国落地用了10年。10年前很多人谈云,还是飘在空中,无法落地。但经过产业链中各公司在实践中不断认知,云才发展到了今天的规模。5G同样如此。所以我们认为5G的发展周期,随着3GPP协议中R16和R17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会持续到2030年。5-10年后我们再看5G 2B,一定会远远超出我们目前的想象和认知,5G给整个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带来的变化,一定是颠覆性的”。王法说。

编辑 | 张梅

 图片提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计 | 孙子悦

本文将发表于《中国投资》8月号封面文章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