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展望2022:中非合作的韧性

展望2022:中非合作的韧性

2021.1封面

1月封面
文章

2022展望
秉持中非友好合作精神 铸就中非美好未来  / 刘豫锡  中国驻非洲联盟使团团长兼驻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代表、特命全权大使

● 南中关系:成果丰硕 前景广阔   / 谢胜文(Siyabonga Cwele) 南非驻华大使
● 在后疫情时代实现卢旺达-中国合作共赢  / 詹姆斯·基莫尼奥(James Kimonyo) 卢旺达共和国驻华大使
● 展望印尼-中国的经济合作:信心与路径  / 周浩黎(Djauhari Oratmangun)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驻华兼蒙古国特命全权大使
● 越南为推动东盟-中国经济合作努力发挥桥梁作用  / 范星梅(Pham Sao Mai)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驻华特命全权大使
● 打造中国-东盟超大双循环  / 许庆琦  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
●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经济维度  / 阿乔姆·鲁金(Artyom Lukin) 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
● 展望2022:中非合作的韧性  / 唐晓阳
欧洲能否抓住短暂的机会窗口  / 宋鲁郑
● 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 梁鹤年
● 加快中国和世界实现碳中和的步伐——《2021年世界能源展望》洞见  / Tim Gould  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
● 后疫情时代如何对农村人口和农村地区进行投资  / 多拉尔·布朗(Donal Brown)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助理副总裁

文|唐晓阳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任、长聘教授

导读

2022年全球将仍然处于百年大变局的激荡裂变中,各种意外可能层出不穷,但中非合作具备很强的韧性,中非合作的抗风险能力也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增强

过去几年,中非合作在考验中保持较高水平与强劲增长

中非合作韧性的根源

未雨绸缪,提高中非合作的抗风险能力

 

 

过去几年,中非合作在考验中保持较高水平与强劲增长

过去数年间,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历经了多重考验。首先是一些非洲国家如安哥拉、赞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在前期快速增长后由于国内外市场因素经济放缓下滑,而造成了财政紧张,债务偿还困难,也引来了西方媒体和政客夸大歪曲的舆论炒作。而此后的新冠疫情更是对非洲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冲击。雪上加霜,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等国家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政变甚至内战,为非洲的安全形势蒙上一层阴影。然而,尽管风云变幻,世事兴衰,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却逆水行舟,依然保持了很高的水平和强劲的趋势。2021年1-7月中国对非洲全行业直接投资20.7亿美元,已超过疫情前2019年水平,1-10月中国与非洲贸易总值比前一年增长27.4%。而11月底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的成功召开更显示了双边在政治领域的互信和经济领域的互利根基并没有受上述因素的干扰改变,依旧坚实。正是在此牢固的基础上,展望2022年的中非关系,我们完全有信心有理由认为双方的合作会延续新世纪以来的良好趋势,通过务实工作克服各种意外影响,促进更紧密的联系纽带。

新年伊始的展望固然可以对具体事件如经济增速、疫情结束等做些预测,但其意义不过限于猜想意见,无论猜中与否,只是引来一番嬉笑。可展望未来不单纯是预测未发生的事件,更重要的是思考与过往和当下的连接转承。鉴于2022年全球仍然处于百年大变局的激荡裂变中,黑天鹅、灰犀牛等意外可能层出不穷,笔者希望能对中非合作多年来曾经风雨而历久弥坚的韧性进行深入剖析以把握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并有助于相关各方以不变应万变,做好基础性准备来迎接多事之秋。

 

中非合作韧性的根源

中非合作韧性的一个来源是双方的经济结构。由于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相近,适宜形成发展的联动机制。不仅是现阶段中国的工业生产需要非洲的自然资源,非洲的消费和基建市场则需要中国的制造业与建筑业企业,而且在非洲工业化推进后,可以预见其整个发展过程与中国自身的产业升级将密不可分,无论是在产业链上下游的相互供求配合,或是经营投资模式的借鉴交流,同处工业化和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的中非双方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可供共享。与此相较,尽管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强调要增加与非洲的联系,并推出重建美好世界(B3W), 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等政府倡议,然而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远远高于非洲,其产品质量虽高但价格昂贵,企业管理机制虽严密但难以适用于非洲复杂的社会现状,加之对经营风险顾忌较多,而非洲市场较小的体量不足以覆盖相应代价,因此发达国家企业对非洲市场始终敬而远之,无法深入。

韧性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中国与非洲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政治取向。虽然非洲与中国相隔万里,文化差异巨大,甚至五十多个非洲国家之间的历史传统也千差万别,可大家几乎都经受过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之苦,从而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强调民族独立、反对强权胁迫。即使社会、文化、政治形态显著不同,但自主自强的理念不受特定传统与结构的束缚,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共识。在此共识引领下,中国始终坚持各国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既不拉帮结派也不要求其他国家站队表态,更没有谋求扩张所谓的势力范围或扶植代理人,而是在互惠平等的前提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促进开放交流。非洲国家对西方强权拉拢打压之类的手段同样十分反感,即使出于战略平衡考虑需要维持与西方的良好关系,但被统治被压迫的惨痛历史教训深深刻在非洲大陆的集体记忆中,提醒他们时刻警醒外界势力的干涉。纵有个别政客出于私利寻找西方作为靠山,也必须顾及汹汹民意和国家根本利益。这样的政治认知对于中非进一步开展经贸合作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意味着非洲国家不太可能由于其国内或国际政治变动而显著改变对华政策,而愿意长期维持独立平等的关系。蓬佩奥任美国国务卿时期曾意图逼迫非洲国家在中美之间明确选边站队,但被非洲政府普遍拒绝。而近年来非洲国家内部的政府更迭也很少改变他们与中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韧性的第三个原因是中非合作方式开放多元。不依赖特定的模式与途径,所以在错综变化的时局中能东方不亮西方亮,依靠灵活转换地区、行业、投融资方式来适应新情况。例如当非洲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过多,需要暂缓之时,中国企业能通过对当地制造业的投资或者促进贸易来寻找新的增长点。当非洲社会日益重视环境保护时,中国则能提供风能、太阳能、绿色产业链、生态工业园等多种方案配合。这一方面固然倚仗中国全面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市场,但更关键的是中非交往长期以伙伴相待,遇见问题总是共同探讨,互相理解,各取所需,既不强人所难,也不一意孤行。本着这一开放性态度,即使在合作中有短暂挫折或误会,双方通常都能迅速沟通并试验新的解决途径,从而在长期整体的过程中可以维持常新活力。韧性本身便意味着宽容与调整。国际合作需要背景想法相距甚远的双方劲往一处使,单凭刚性的规定标准难以实现,而只有通过磨合试验逐渐达成共识默契。中非双方近二十年来在实践中尝试了多种方式,从资源换基建、三网一化到经济特区与产能合作,从农业、采掘业到工业和信息产业,一路走来,艰难险阻从来不少。可正因为秉持灵活变通、平等互利的伙伴精神,所以风风雨雨反而锤炼了双方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即使在具体项目上遇到暂时困难,但共同探索奋斗的经历和友谊是更宝贵的战略收获,对中非双边关系的长期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雨绸缪,提高中非合作的抗风险能力

新的一年中,充满韧性的合作机制决定了中非关系的主旋律依然是共同发展,不过,随着全球范围政治经济挑战的严峻和复杂程度在近年来与日俱增,双方也需要未雨绸缪,进一步增强韧性,提高抗风险能力。首先,中非目前的合作仍主要以项目为单位,在五十几个非洲国家中散布着的数千个项目星星点点,在基建、农业、工业、商业等各领域都有涉足,但对每个项目而言又往往限于单打独斗的方式,与其他中国在非洲的项目缺乏配合呼应,因此单个项目的失败比率还是偏高。改进的方法是要加强在非中资项目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建设线上平台,将分散的项目联成产业网络,以便能实时共享经验与动向,有助于众多的经营者与投资者把握政治经济发展的潮流大势,并形成合力,大大提高每个项目在陌生异国环境中的成功机会。中国在非洲的数个经贸合作区已有十几年的历史,比如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尼日利亚的莱基自贸区和赞比亚的有色园区,它们验证了企业“抱团”聚集的优势。而随着电信网路和大数据技术的演进,通过打造数字化平台来促进更多企业加入“信息群”将助力中非合作项目更有序协调、有组织地开展。

其次,中国与非洲双方在合作项目中可以找寻更多的共同利益和目标,加深融合程度。宏观层面经济的互补性与政治的认同感只是为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框架,但在具体实践中要让参与各方尽可能地分享到合作的利益,而不是只让合作来满足小部分人的目标。否则,失望的参与者将会质疑合作的意义与公平性,也不再愿意继续合作。因此,在互利共赢的大前提下怎样让更广泛的伙伴们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收益是深化双边纽带的战略课题。不仅要让政府和企业满意,也要充分考虑工人、上下游产业、消费者、周边社区等关联方的需求,虽不必有求必应,刻意迎合,但为了长期全局的稳定发展,牺牲部分短期利益来调动更多参与方的积极性是可行并且必要的。只有大多数合作相关者的兴趣与目标能实在持续地融合在一起,合作才会更牢固,也能有效抵御政权更迭之类突发变故带来的冲击。

最后,要增强双边合作的活力和潜力不能单纯依赖中方的发展与推进,而要变“单核驱动”为“双核驱动”。迄今为止,中方明显是合作增长动力的主要引擎,从资源采掘、市场开拓到技术和资金投入都是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需求,由中国企业推动。这一不平衡现象不仅容易引发“中国威胁论”,而且也限制了合作的远期前景。未雨绸缪,在中国增长依然强劲之时,正当布局将来,思考如何激发非洲自身的发展动力。非洲不应只被简单作为一个矿产来源地和产品销售地看待,而应发现非洲社会中也涌动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潮流,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变革红利。如能在合作过程中重视发展经验与知识的传授,留意培养当地人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促成其社会加速转型腾飞,则这片年轻而又辽阔的大陆不仅将在几十年后为中国经济继续增长提供广阔空间,也将成为中国政治上强有力的盟友。

 

 

 编辑 | 伊  

校对 | 闫建军

设计 | 大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