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利农集团的案例展示了企业怎样采用新科技来提高效率,打开市场,但与我们通常看到的科技企业相比,这个案例有鲜明的“接地气”特色。具体而言,利农的“地气”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农业本身与土地直接打交道,是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传统行业。在许多人心目中,农业依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样,与新兴科技没有太多交集。怎样在最古老最基础的产业中引入先进技术,改造其形态,对我们理解科技的广阔应用和传统产业升级路径有重要启示作用。
第二层意义指的是利农“重细节、低成本”的科技创新方式,这即使在农业企业中也有特别之处。大众媒体上展示的农业科技往往是一尘不染、复杂精细的生物实验室或配有昂贵先进器械的暖房温室,可利农的创新并不是依靠巨额的研发投入或尖端技术,也不照搬欧美和日本的全套设备,而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细节积累,掌握了扎实详尽的生产与市场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网络等新科技,针对福建广东地区的气候、种植流程和劳动力特征,设计并反复调整优化设施组合,以不断提升效率和效益。其中一些如“丢窟窿”、“停水给氧”等措施,看似简单平常,也不用增加成本,但却凝结了数十年的心血,无数次的试验与计算。虽然这些日积月累的辛勤和智慧难以在流行媒体上吸引眼球,但它们实实在在体现了企业的成熟和产业的进步。
第三,“地气”也指科技创新并没有催生高价产品,而是为千家万户的菜篮子带来了实惠。利农集团产业化的运作与数字科技的引入不仅保证了优质安全的蔬菜,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价格亲民,让广大百姓能在冬季吃上菜,放心吃,还吃得足,让科技为民生项目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这三种意义上的“地气”也使利农集团的发展模式显得特别有“底气”。所谓“底气”指的就是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有不少行业风口和赛道上的所谓高科技企业,主要业务靠讲故事,做ppt,打造概念型产品来吸引巨额投资,意图通过烧钱和圈钱的金融模式来盈利。此类企业普遍给人虚浮的印象,因为他们的技术与产品可能看上去酷炫,但实用性、持久性都经不起检验,高昂的价位更是仅针对小部分“精英”客户。这样的模式或许能在短期内赚取经济上的利益,可在技术领域基本都是靠进口或购买现有技术,而对研发的机理与过程没能深入掌握,所以容易被外方“卡脖子”或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
与此相对,利农集团的技术创新则真正融入了企业的血脉之中,新技术不是来自外部的组装件,而是从公司内部多年运营中成长起来。无论是种植、收割,还是加工、市场,新的生产经营技巧都来自于对企业已有的生产和销售框架不断思考、挖掘潜力、精益求精。这一方法同样能找到新颖的商业模式和实现突破性的技术飞跃,而且这样的科技进步成本低、风险小、与现有业务整合度高、自主性强,因此也能实现长期持续的提升。尽管这一创新路径经济实用,也完全可以在几乎所有的企业中开展,可在现实中能坚持这条道路,并真正取得丰硕成果的例子却并不多。从利农的实践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才能做好“接地气、有底气”的创新。
一是专心。现代的市场经济和产业体系强调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每家企业每个员工都要专注擅长的领域工作,成为精通高效的行家,在市场体系中才能担任不可替代的领跑者角色。而随波逐流,跟着风口频繁转换业务重点的企业则会难以深入了解任何领域,失去自身特色,沦为一无所长的平庸者。利农集团近二十年来聚焦反季节蔬菜的培育生产,甚至根据不同种类蔬菜的生长特性做出进一步区分,只集中精力做好绿叶类蔬菜,不兼顾瓜果类,从而将主业的信息管理与成本控制做到极致,对叶类蔬菜价值链上的几乎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准的计算改进,形成了有扎实数据与经验支撑的自有知识产权。
二是细心。利农的实践生动地展现了“工匠精神”如何能在农业中也大有作为。在标准化程度极高的工业制造过程中,对于任何一个小环节的技术改善都可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而对细节的疏忽也会造成产品质量的严重下降。农业的生产模式原本比较分散,种植过程也较粗放,俗称“靠天吃饭”。利农集团旨在改变这一农业传统,努力通过标准化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而这需要严谨细致的分析能力,将蔬菜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相关的处理和工具设备都要分门别类、统一规整、归入标准化模块,然后再对模块进行优化配置。标准化转型对农业产业升级意义重大,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利农几十年来的积累和在诸多细节,如打孔、称重等方面的精确计量与打磨雕琢体现了农业企业中不多见的“工匠精神”,值得在产业升级大潮中的其他农业企业借鉴参考。
三是耐心。利农集团创立近二十年,创始人马承榕在行业内的工作时间更久,其中也经历过资本市场和行业本身的风风雨雨、跌宕起伏。在一个传统行业的专门领域依靠日常点滴积累来取得进步不但需要承受寂寞,也要能抵御“快钱”“热钱”的诱惑。企业既要了解市场大环境,即时应变,跟上经济和技术的最新潮流,又要有定力,不盲目跟从短期的流行趋势,不因周围的投机风气而迷失自我,改变长期坚持的技术路径。中国飞速的发展和变革在过去数十年中给企业与个人带来了无数的机会,可五彩纷呈的表象下也有太多的浮躁与杂乱,在潮水退去后留下满地狼藉和过眼云烟。利农能持之以恒坚守最接地气的农业,用最有地气的方式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耐心地等待枝繁叶茂、瓜熟蒂落的时机到来,这种精神看似简单无为,却映射出企业不一般的自信、底气和追求。
科技创新的种类方式有许多,对已有经营模式加以精细化数字化提升的技术路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并不意味着比其它的技术路径更优越,每家企业每个行业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设计合适的研发方式。不过,“接地气”的技术改造有其特别之处,由于需要专注、务实和长期的积累,这一路径不引人注目,甚至常被忽视怀疑,也使得不少企业失去了坚持到底的决心。正因如此,利农集团的案例特别有示范意义。即使企业的规模和影响依然不算很大,主要局限在南方两省农业的一个细分领域,但利农的团队能在传统的农业中做有心人,从细节中挖掘出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在标准化方面的努力和经验可以为整个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启发。中国农村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如何能行稳致远,避免市场的大起大落,远离食品风险,将技术用到实处,给社会、市场、消费者、员工等都带来长期持续的收益,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有底气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不仅需要智慧,也要有信心和耐心。希望这一鲜活的例子能有助相关的企业与从业人员打开思路,从自己的身边和日常的点滴中寻找技术创新的灵感,始于跬步,终于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