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构建东北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构建东北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封面
文章

构建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体系
● 以城市群为依托设立经济区 构建优势互补国土空间体系——专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 / 郭梦玲
● 构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覃成林
● 构建海峡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叶翀  肖金成  陈雨虹
● 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黄宝连  魏郁倩
● 构建泛渤海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李博雅  郭世凡
● 构建东北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洪晗  肖金成
● 构建中部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张晋晋
● 构建西北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李军培
● 构建西南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马燕坤

文|洪晗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         肖金成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

导读

加快东北经济区的发展,可从优化核心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着手,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还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东北亚国际合作和次区域合作 

东北经济区的范围界定

东北振兴战略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促进东北经济区发展的基本思路

促进东北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不仅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也对巩固我国周边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学者们针对实现东北振兴该发展何种产业、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如何打造营商环境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但从空间结构调整的角度谈东北振兴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而合理的空间布局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空间布局优化的角度,分析东北经济区空间结构,提出优化空间布局的建议,为东北振兴建言献策。

 

东北经济区的范围界定   

经济区是指具有地缘关系且存在一定经济联系的地区,由中心城市与周边的城市和农村所构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周边地区支撑中心城市的发展。(肖金成,2019)。东北经济区范围较广,不仅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也包括内蒙古东部地区,即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土地面积147.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35%。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常住人口11134.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89%;地区生产总值56932.79亿元,占全国比重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1133.4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1.02%。可以看出,东北经济区以15%的土地面积,承载了近8%的人口,创造了约5.6%的地区生产总值,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滞后。

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经济单元,内蒙古东部与东北三省在地缘联系、经济结构、人文历史和资源要素上都有着极强的关联性,这也是将蒙东地区划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从地理环境上看,蒙东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点,大兴安岭横贯其间,茂林广布,气候湿冷,河流纵横交错,与东北地区的水系连接在一起;而位于非季风区的蒙西地区降水较少,呈现出与东部迥异的环境特征。从文化上看,蒙东地区的饮食、民居和民俗等方面都与东北三省相近,讲的也是东北话,饮食多以高粱、玉米为主食,肉类也多以猪肉为主。而大家印象中的草原、骏马、蒙古包则是蒙古西部地区的典型特征,与蒙东地区相差甚远。从历史上看,内蒙古东部盟市(除锡林郭勒盟以外)历史上曾分别划归东北三省管辖;“七五”以前长期被原国家计委作为东北经济区的一部分来规划建设;三省一区(即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还曾在原国家计委的主持下就生产力布局、产业对接、分工协作等方面进行过多年的合作研究和一体化运作。从经济上看,呼和浩特距离蒙东地区太远,对蒙东地区难以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而蒙东地区与毗邻的东北三省自古以来山水相连,陆路相通,这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彼此的依赖性,使区域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在产业结构上,已形成以冶金、机械、化工等制造业和采矿、林业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而内蒙古东部地区也在能源、畜牧业、商品粮和林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东北三省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存储量已明显下降的情况下,蒙东地区以能源与有色金属等支援东北三省;而东北三省以资金、设备、科技、教育等,加强与蒙东地区的合作,使蒙东地区的发展一直和东北地区深度融合。因此,2007年,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将蒙东地区纳入东北振兴实施范围。

 

东北振兴战略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为了振兴东北经济发展,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措施。1995-2002年,对国有企业进行试点改革,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东北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2003-2013年,东北振兴战略全面启动,各类项目相继落地,东北发展经历“黄金十年”;2014-2019年,振兴覆盖全领域、各部门,目标在于改善东北营商环境,培育经济发展内生动力;2020年-至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东北振兴战略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更加重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高质量发展,以实现东北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东北振兴成效显著,但也存在成效不稳固、不平衡、不全面、不协调等问题。

(一)东北振兴取得的成就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东北经济运行逐步企稳,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开放合作逐步深化
目前,大连金普、长春、哈尔滨国家级新区加快建设,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先后批复设立,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三年再造”,成为新的区域增长点。辽宁自贸区123项试点任务全面实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2020年新设立企业6000余家。大连英特尔、一汽大众奥迪Q工厂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建成投产。黑河公路大桥、同江铁路大桥相继合龙,内贸外运航线开通运营,通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2.以营商环境改善为主要标志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辽宁省建立项目管家制度,为一些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配备项目管家,有效提升服务水平。吉林省企业开办时间由11天压缩至3天,全力打造“办事不求人”吉林名片。黑龙江省实施“承诺即开工”改革,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落户企业9天即可拿到施工许可。营商环境逐渐转好,为民营企业开拓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一批大型企业起死回生,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东北。与此同时,部分国企改革成效显著,一重集团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3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90亿元,经营效益实现扭亏为盈。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厂办大集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全面完成。

3.产业竞争优势逐渐恢复,创新驱动力逐步释放
截止到2021年末,东北三省共有16个高新区,其中黑龙江3个、吉林5个、辽宁8个,主要以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为主。科技创新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国产首艘航母、30万吨超大智能原油船、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通过大力推动双创、“互联网+”,涌现出了一批借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明星企业,激发了区域经济新活力。

(二)存在的问题
从近代到改革开放中后期,东北经济区的经济总量一直领先全国。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都充当着为全国“输血”的重要角色,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设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改革开放中期以后,由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加上结构性、体制性改革的滞后,东北经济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落后了。2014年起,东北经济区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GDP增长率位列全国倒数,2020年人口流出518.98万人。

1.人口集聚能力不强
人口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分配、市场的规模及经济发展活力。人口的空间分布指人口分布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散程度。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东北经济区城镇常住人口为7351.27万人,城镇化率达66.71% ,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城镇化进程最快、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然而,人口与经济活动集聚对经济产出的规模效应并不明显。近年来,东北区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第一,人口流失现象严重。2020年,东北经济区总人口11019.1万人,比六普的12218.41万人减少了1199.31万人。2020年,常住人口11134.15万人,户籍人口11653.13万人,共流出518.98万人。第二,人口分布相对分散,人口密度普遍不高。东北经济区地广人稀,除沈阳市人口密度超过500人/平方公里,其他市的人口密度都不足200人/平方公里。说明人口分布较为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2.未充分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
东南沿海地区港口众多,交通便利,具有天然地理位置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往日渐密切,优势更加凸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门户与重要交通枢纽,同时,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和经济重心呈现出不断南移的态势。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正在逐渐远离国内经济中心,在国内统一大市场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同时,在生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市场份额最低且呈持续下降态势,说明没有充分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与外部经济联系不紧密,地区分割程度较高,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相比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与此同时,作为地处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心地带、连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枢纽,从近几年对外贸易数据来看,东北与韩日俄等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比重均有所下降,表明其并没有充分利用好地理优势,同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仍需要进一步深化。

3.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以城区人口规模作为衡量标准,2018年,中国约有65个收缩型城市,多集中在东北三省:辽宁省12个、吉林省12个、黑龙江15个。这些城市或是过去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这些城市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不得不面临产业衰退和人口流出的危机,或是因为资源枯竭导致,例如阜新、白山、辽源、淮北、七台河等,过去依靠煤炭、石油、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采而获得发展,随着资源逐渐枯竭,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城市开始收缩。此外,都市圈核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一是城市规模偏小;二是很多城市产业优势不够明显,特别是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没有抓住方向,体制机制僵化、思想观念守旧,思维方式固化、营商环境差,难以为引入新企业提供良好服务。

 

促进东北经济区发展的基本思路  

加快东北经济区的发展,实现东北振兴,应当发挥城市群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支撑作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从优化空间布局上着手。

(一)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城市群是一个具有合理结构的有机体,具有单个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优势,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理所当然的“核心区”,因而在经济区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经济区中,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四个都市的人口都超过三百万,形成了四个都市圈,每个都市的辐射半径100公里以上,都市圈之间耦合在一起,形成了两大城市群:辽中南和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包括沈阳、抚顺、本溪、辽阳、鞍山、营口、盘锦、铁岭、大连、丹东10个规模较大的城市;哈长城市群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9个规模较大的城市。要促进东北经济区的发展,必须依托哈长、辽中南城市群构筑经济一体化的新平台。要把城市群的发展与东北经济区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促进这一区域经济实力的提高,并通过城市群的结构优化,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东北经济区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城市群的空间聚合、核心城市的引领、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合作与对外的辐射带动。

(二)构建沿边经济带
东北经济区沿边境从南到北依次有丹东市、通化市、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牡丹江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佳木斯市、鹤岗市、伊春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共11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1个地区、1个盟。2020年,土地面积67.89万平方公里,占东北经济区土地面积的46.08%;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2058.32万人,占东北经济区常住人口的18.49%;区域生产总值8368.97亿元,占东北经济区生产总值的14.7%。应以地级行政区政府所在地城市为节点构建东北沿边经济带,不仅可以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兴边富民、保障边疆稳定,同时对于加强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参与,编制东北沿边经济带发展规划,报国务院审批后实施。

(三)推动城市群之外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壮大
东北经济区面积大,人口多,约有70%的土地位于城市群之外。仅靠少数城市难以带动东北经济区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群之外的地级市的中心城区、自治州和盟政府所在地都有条件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除两大城市群内19个市外,东北经济区还有21个地级行政区,包含16个市、3个盟、1个自治州、1个地区。一般来说,这些城市都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和产业的中心,经济综合实力较强,人口规模较大,其中锦州、赤峰、延吉、鸡西、鹤岗、佳木斯、牡丹江、阜新、朝阳、葫芦岛、通辽等都是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万的中等城市。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使小城市发展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发展为大城市,成为城市群之外辐射带动东北经济区发展的动力源。
经济要素聚集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城市的综合性经济功能,当其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时,城乡分工就不断深化,就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从而达到反哺的效果。要增强中心城市对经济要素的吸引力,首先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提升服务功能,涵盖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商贸、居住等多项人文、生活需求方面,为居民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最后是要完善生产性服务功能,改善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产业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培育经济增长极是指通过特殊政策和资金支持根本改善某一个面积较小地区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要素向这个地区快速集聚,经济快速增长,很快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领头羊”。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培育经济增长极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如深圳、浦东等特区、新区等,多数都比较成功。东北经济区范围大,不可能把每个地区都发展起来,也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开发。东北经济区目前已有三个国家级新区:金普新区、长春新区、哈尔滨新区。建设新区,是要打造所在省市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新体制、新政策、新模式,使其迅速发展起来,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同时,大都市人口、交通等压力较大,“大城市病”较为严重,通过新区的建设能够疏解都市的压力,引导产业转移。通过国家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提供的特殊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和集中投入,推动这些新的经济增长极快速崛起,迅速发展壮大。

除了举全省之力集中发展国家级新区之外,各市州盟应把地级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各县旗应把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增长极来培育,面积不一定很大,关键是加大投入,创新体制、改善服务,吸引产业,增加就业,支撑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发展。

 

促进东北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东北经济区的发展,可从优化核心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着手,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还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东北亚国际合作和次区域合作。

(一)促进核心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
沈阳、大连是辽中南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城市规模比较大,其中:沈阳市城市常住人口超过700万,大连市城市常住人口超过500万,鞍山的城市常住人口仅145万,抚顺常住人口120多万,哈尔滨、吉林是哈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中,哈尔滨的城市常住人口500多万,长春的城市常住人口300多万,吉林城市常住人口仅130万,大庆城市常住人口128万,齐齐哈尔城市常住人口121万。其他城市的常住人口均不到100万,首位度比较高。因此,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不一定再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应致力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即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具有技术含量高的竞争力强的产业。而把一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周边城市。

(二)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个城市应与周边地区合作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也就是要发挥都市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应加强都市圈内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突破交通方面的限制,以“同城化”为目标,提高城市之间交通的联动性、交通运输的效率以及舒适度,打通“断头路”、“瓶颈路”等,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促进核心城市产业链条向周边城市和城镇延申,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都市圈,促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建立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管道与纽带。建立多层次协商机制,确保各行政主体之间能够相互配合;落实责任主体,建立都市圈规划与建设的协调机制,推进都市圈深度合作。

(三)在沿边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应在沿边地区规划建设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如辽宁丹东的东港、吉林延边自治州的珲春和黑龙江佳木斯市黑瞎子岛周边,国家和省鼎力支持,使这些城市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促进东北沿边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保障国土安全和边疆稳定的战略性支点。东港市是辽宁省的县级市,位于鸭绿江入海口,既属于沿边地区,也属于沿海地区,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大高速贯穿全境,有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天然不冻良港——丹东港。珲春市是吉林省的县级市,位于图们江下游,有珲乌高速,吉林至珲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设有珲春站,建有延边大学珲春校区,距图们江入海口仅15公里,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与俄罗斯、朝鲜山水相连,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既是中国直接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国从水路到韩国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以及北美、北欧的最近点。珲春与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港口城市、滨海边疆区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隔海相望。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约60.5万人。黑瞎子岛隶属于黑龙江省抚远市,通有建黑高速,西距抚远东极机场20公里,位于我国最东端,是中国疆域经度的东极,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首府哈巴罗夫斯克(伯力)隔江相望。哈巴罗夫斯克是俄罗斯第四大城市、俄罗斯远东地区第一大城市,人口规模约60多万。应依托黑瞎子岛西侧的乌苏镇规划建设一座新的城市,名称可谓之“乌苏里市”或“乌苏里江市”,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发展产业,聚集人口,将来有希望发展为人口不少于百万人的城市,超过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内蒙古满洲里市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地处亚欧第一大陆桥的交通要冲,是中国环渤海港口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最便捷、最经济、最重要的陆海联运大通道,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上述四个城市和城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关键是国家和省市要重视,把其做为兴边富边固边的战略举措,作为东北振兴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作为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的先行区来建设,规划要先行,体制要创新,建设要加快。

(四)加强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和国际次区域合作
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包括六个国家: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和外蒙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东北经济区要加强同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国家之间的合作推进起来难度较大,可以从推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着手,即一个国家的地区和相邻国家的相邻地区进行合作,例如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展开合作,和朝鲜靠近东北的地区展开合作,当然也可以和日韩进行合作。黑龙江、吉林沿边地区可以和俄罗斯展开合作,吉林、辽宁和朝鲜展开合作,范围可大可小,层次可高可低。次区域合作是相对于国际区域合作而言的,东北亚国际次区域合作是相对于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而言的,大范围合作比较困难,小范围合作就比较容易。

推动东北亚国际次区域合作,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与其他相邻国家建立合作机制或者合作架构,达成合作协议。其次推进边疆地区与相邻国家的相邻地区展开合作,从经贸合作入手,推进现有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升级,创造条件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