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翀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肖金成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
陈雨虹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导读
●海峡经济区范围界定及依据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的合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促进海峡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促进海峡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要应通尽通,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台湾海峡为纽带,与台湾省共同组成海峡经济区,对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海峡经济区建设,促进海峡两岸互惠互利、经济融合发展,有利于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构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合作平台。本文从经贸合作、产业融合、科技创新等视角探讨海峡经济区建设路径,提出优化海峡经济区融合发展的建议。
海峡经济区范围界定及依据
(一)地理空间的连续性
海峡经济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福建和台湾两省为主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地理位置优越。台湾海峡最窄处仅130公里左右,在航运上,是我国沟通东海、黄海、渤海与南海的必经之路。海峡经济区包含福建省与台湾省,浙江省温州市、丽水市、衢州市,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梅州市、汕头市,江西省抚州市、鹰潭市、上饶市、赣州市、景德镇市。土地面积3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28%;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常住人口11882.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23%;地区生产总值136355.13亿元,占全国的11.03%。可以看出,海峡经济区以3.28%的土地面积,承载着约8%的人口,创造了11.03%的地区生产总值,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从地理位置上看,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远古时期,台湾岛与大陆相连,后因地壳运动使得海平面升高,相连部分沉入海底,形成台湾海峡。此后,台湾岛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在台湾海峡东岸,南部的台南平原是台湾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区域,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的沿海平原从福州一路延伸至与广东交界处,是福建省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海峡经济区往北承接长江三角洲,向南与珠江三角洲相连,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环境上看,海峡经济区总体气候温润,降水丰富,北回归线穿越台湾南部。
(二)历史人文的相关性
闽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两岸文化更是一脉相承、同根同源。早期的台湾居民主要来自福建,福建的台胞出生地、祖居、祖祠等涉台文物众多,粤东地区也是台湾同胞重要的祖籍地。台湾有上百个福建宗亲会、同乡会,仅是潮州同乡会就有40 多个,可见两岸联系之紧密。台湾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都与福建、广东北部地区相近,闽南话、客家话在台湾岛内广泛使用,客家文化、潮州文化对台湾文化发展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台湾的民间信仰大多是由大陆传入的,妈祖信仰就起源于福建,其祖庙在莆田湄洲岛,随移民传入台湾后,逐渐分布到全岛各地,成为共同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两岸走亲访友、民间文化习俗交流和商业合作广泛开展,由于血缘相亲和地理位置相近而保持频繁的合作。
(三)经贸往来的紧密性
自古以来,台湾海峡既是东亚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也是我国南北沿海往来的必经通道,海峡两岸的经济关系因此更为密切。1981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福建,闽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更加多样,实现了电子信息、石化、精密机械三大主导产业深度融合。浙江南部的温州-丽水-衢州,与海峡经济区其他地区的经济互动明显深入,与台湾的经济融合持续加强,成为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区域,参与海峡两岸经贸竞争与合作的层次更高、范围更大。江西赣州、鹰潭、上饶等市充分发挥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优势,不仅长期与福建保持密切的经济往来,也致力于建设赣州产业园等产业合作园区,推动赣台两地产业深度融合。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台商在广东北部地区的投资遍及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和服务业等行业,形成多个产业配套体系。在两岸首批开放的海运直航港口中,汕头港与高雄港相距仅有214海里。不仅如此,随着厦深高速铁路的开通,台湾与粤北经贸合作也将更加便利。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的合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合作取得的成效
1.构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凸显对台先行示范作用
近年来,福建以数字建设为契机,促进文化、交通、教育融合,吸引台胞来闽创业就业。62家台湾百大企业在闽开展投资规划,连续五年农业农村部与国台办综合评价的前六名均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落实同等待遇、不断深化两岸经贸合作,惠台利民政策更加完善。福建自贸试验区发挥带头示范作用,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采纳认可台湾地区专业技术执业资格11项、职业技能资格34项,来闽实习创业就业的台湾青年超4万人。除此之外,福建省持续推进“台企快服贷”实施工作,以优化涉台营商环境,积极解决台企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筹备设立“闽台产业发展基金”,为两岸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注入“金融力量”。
2.发挥独特对台优势,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
首先,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两岸金融一体化合作持续深入,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不同经济体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提供支持。两岸经济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台湾可以依靠祖国大陆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加强两岸区域经济分工合作,提高经济一体化程度。其次,建设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近年来,经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我国新设了一批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包括福建漳州东山关帝庙、福建漳州云霄开漳圣王祖地,广东揭阳三山国王祖庙等,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此外,福建三明获批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成为两岸沟通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第三,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伴随“京台高铁”关键节点福平铁路的开通与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同步投入使用,海峡两岸持续推进丝绸之路海运与空运建设,深化闽台交通融合发展。最后,建设两岸便捷互通环境。加快数字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台胞台企服务专窗、台胞医保服务中心等基础服务平台布局。福建已成立全国首个台胞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首次为台湾同胞定制医疗保险“八闽保”。
3.充分彰显港口优良条件,实现与台主要港口直航全覆盖
台湾海峡物产资源丰富,两岸海岸线长,因此闽台都拥有得天独厚的港湾优势。海峡西岸曲折的海岸线形成了众多天然港湾,位于东岸的台湾已建成高雄、基隆、台中、花莲、苏澳等主要港口;福建省的厦门港也已进入全国十大集装箱港口行列。除闽台以外,温州、汕头、潮州、揭阳海岸线绵延共800多公里,也可建大量万吨级深水泊位。福州新区与平潭岛加快开发建设,意在培育海峡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平潭率先实现了与台湾主要港口的直航全覆盖,2022年对台贸易突破180亿元。莆田罗屿港将持续深化对台仓储运输多样化合作,推动业务规模常态化增长,加快打造两岸最大的散货物流储运基地。海峡各港口有序分工合作,加速临港产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助力海峡经济区整体发展。进而,依托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祖国大陆经济,两岸港口群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4.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支点
针对交通网络体系建设,闽台海空交通便捷,先后开通“小三通”航线、海上集装箱航线、客滚航线、货运定期航线等,完成与台湾主要港口的客货运直航全覆盖。向金门稳定安全供水累计超过1700万吨,并为推动“小四通”与台湾积极接洽。厦门中欧班列开通以来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货源地从厦门及周边企业辐射到江西赣州、广东潮汕等城市以及台湾省。2019年,厦门中欧班列首次对接高雄港,台湾货物搭载中欧班列输往亚欧地区的机制模式逐渐完善。浙江南部以连接海峡经济区、畅通闽赣皖通道为目标,加快高速公路各路段项目建设,促进浙江南部地区和闽北闽东地区经济对接。同时,温州也将加快温州港与机场建设工作,整合环乐清湾港口资源、完善空港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1.两岸多领域融合度欠佳
首先,经济领域融合度不足。尽管台资企业在大陆市场准入门槛不断降低,但仍然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要素流动不够便利。在双循环新格局下,推动台资企业融入大陆经济“内循环”、参与大陆经济“外循环”是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迫切需求。第二,产业领域融合度不足。台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和出口增值能力指数普遍高于大陆同类行业,并且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在两岸服贸合作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相对大陆而言,台湾具有更高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第三,文化领域融合度不足。台海局势复杂严峻、“台独”分裂活动猖獗、外来干涉频繁,对两岸同胞增进民族认同感,以及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阻碍。面对两岸关系新形势,需持续推进文化战略,用中华“和合思想”填平海峡两岸的“鸿沟”。
2.产业链发展水平较低
首先,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电子信息、石化、汽车等主导产业方面与邻近的珠三角、长三角相比,产业竞争力较弱,受落后生产能力的限制,难以改革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管理体制,因此在吸引台资方面逐渐落后。此外,大量像鞋服、纺织类的中小型轻工业发展缓慢并逐步外移,缺乏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其次,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强有力且稳定的经济支柱,产业大部分处于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产业关联度低,导致产业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较弱。并且内部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差距,这种差异的长期存在和扩大会影响整体经济效率,不利于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3.科技创新进步缓慢,无法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近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整体创新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综合实力日益提高,但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一是科技人才教育供给能力较弱,研发与试验发展人员不足,科技人才高学历教育规模较小。二是科技投入意识不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企业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更快,需要的研发投入也更大,但企业的家族性、资源型特征明显,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注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技术研发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三是科技产出质量偏低,科技成果转化停留在政策支持的层面,缺乏高新技术成果实践和产业化布局的市场空间,以及完善的市场化监督体系。四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品牌化和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或科技产业开发园区,科技平台主攻领域也不够明显。
4.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仍需突破
首先,海峡两岸金融合作严重滞后于两岸经贸发展。一是台湾与大陆立法理念存在差异,缺乏信任基础,难以为促进两岸金融合作提供有效且权威的法律保障。二是两岸银行的授信标准不同,台企在内地融资普遍存在一定难度。三是两岸经济金融合作机构分布单向不平衡,台湾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的机构明显多于海峡西岸地区在台机构数量,不利于两岸金融合作稳定发展。其次,两岸营商环境需要不断优化,需要创新驱动行业改革。台湾当局近年来对大陆投资赴台严加防控,陆企赴台风险较大,投资意愿减弱,导致岛内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恶化,这既阻碍了台湾经济全面发展进程,也损害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不利于两岸企业优势互补和竞争力的提升。
促进海峡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加快城市体系建设
城市体系(Urban System)向来是城市规划学界的重点关注领域,城市体系内城际联系可划分为基础设施联系、功能联系及创新联系三个范畴。
1.构建立体式对台通道枢纽,深化基础设施联系
作为大陆距离台湾省最近的地方,福建省平潭市修建了我国第一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投资超120亿元用以完成京台高铁“最后1公里”。这一路段不仅是连接内陆和台湾的路线,也是从祖国首都北京直通台湾最近的路线。除此之外,平潭先后开通“海峡号”“丽娜轮”“台北快轮”“鲁丰”等直航班轮,在大陆率先实现与台湾北、中、南部主要港口客货运直航全覆盖,现有运营货轮16艘,对台航线每周最高可达13航次,平潭已成为两岸贸易主通道之一。“小三通”是闽台民众往返最便捷、最重要的通道,目前,福建省已开通运营4条“小三通”客运班轮航线。其中,“连马”航线距离仅9海里,航程25分钟,自2015年开通以来已安全输送旅客195180人次,是联通大陆与金门、马祖乡亲的“黄金水道”。今年2月,因疫情原因中断了3年的航线正式复航,为便利金门、马祖等两岸民众往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未来,“大三通”、“小三通”航线便利的往来功能需持续提升,不断推进金门、马祖等台湾地区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促进厦门与金门、福州与马祖率先融合。
2. 构建“两圈一群”空间网络结构,深化功能、加强联系
海峡经济区中,福建省、台湾省人口均超两千万,人均GDP位列区域前茅,形成了福州、台北两大都市圈。通过国际化城市辐射带动区域次中心城市,依托福州、台北两大都市圈构筑经济一体化新平台,可形成海峡城市群。对区域功能网络和创新网络的中心性分析发现,海峡经济区已形成了区域多层级的空间网络结构。其中,第一层级为福州、台北、厦门形成的国际化城市;第二层级为莆田、泉州、汕头、温州、高雄、台中、台南、上饶、景德镇、漳州、梅州、宁德、南平、三明、龙岩、丽水、抚州等城市;第三层级为鹰潭、潮州、揭阳、基隆、新竹、嘉义、福清、长乐、邵武、武夷山、永安、石狮、晋江、龙海等区域次中心城市。福州、台北对其他城市的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辐射作用与溢出效应,使宁德、丽水等中心性较弱的中小城市在受强中心性城市辐射后,出现进一步发展成为工业城市或区域内新经济增长极的潜力。因此,要将都市圈及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海峡经济区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扭转“整体均衡,局部不均衡”的区域功能网络态势,加强城际创新合作往来,在未来发展中明确并优先发展台北、福州、厦门等强中心性城市,使其成为具有核心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特大城市,扶持区域一般的节点城市。除此之外,鉴于当前海峡经济区面临大量生产性要素净流入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困境,未来需进一步加强都市圈与海峡经济区建设的紧密联系,重视区域整体中心性提升,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
1.深化经济领域融合,打造两岸共同市场
目前,以海峡西岸为重要衔接区,两岸经贸关系和人员往来发展迅猛,海峡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已显露端倪。首先,应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重点,提升台商投资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载体作用,密切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形成以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区域为主的产业对接集中区。其次,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对台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同时,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机制,共推双向旅游线路,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加强与台湾现代服务业合作,建设海峡经济区物流中心。
2.深化社会领域融合,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
完善保障台胞台企合法权益的政策制度、工作机制和服务平台。有效发挥宗亲、乡亲、姻亲和民间信仰“四条纽带”作用,闽台亲情乡情延续工程持续开展,促使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如今的福建,众多台胞台企台青在这里追梦、筑梦、圆梦,心更近、情更深、意更浓。
3.深化文化领域融合,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等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使海峡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三)产业联动发展
1.数字产业
福建是数字中国的思想起源和实践起点,也是6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2022年,福建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2.6万亿元,建成5G基站7.3万个。《福建省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超过4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20年提高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近年来,福建省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触网”,实施数字化转型,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示范引领和可复制的成功模板。本土企业宁德时代在3年内创造了生产每组电池耗时1.7秒的速度下十亿分之一的缺陷率,劳动生产率提高75%,每年的能源消耗降低10%。目前,全省已培育1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17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022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指出,加快建设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推动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依托福州、厦门、温州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类省级开发区,加强台湾台北、新竹、台南等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扩散,打造海峡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2.现代海洋产业
2021年福建省十届十二次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福建省海洋经济规模预计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23%,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未来,福建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着力推进泉州港重点港区开发,发展内贸集装箱和散杂货运输,打造对台运输的重要通道,推进临港产业差异化发展。不仅如此,福建省将以厦门湾、湄洲湾等为依托,建设以石化、船舶修造等为重点的临港工业集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生态型海水养殖和海水产品 加工基地。加强海上通航和救援合作,推动建立海上救援协作机制,完善台湾海峡防灾减灾体系。
3.绿色产业
《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提出,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绿色交流合作,推进海峡两岸绿色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先后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还是全国唯一的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持全优的省份,生态建设优势鲜明,绿色发展动力强劲。加快推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福建省可借鉴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经验,支持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台服务业开放领域,重点推进福州、厦门、泉州、平潭“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城市”建设,推进福州、厦门、平潭、漳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
4.文化旅游业
当前闽台文化产业联结还不够紧密。有些台资文化企业以将产业链中的研发设计、行销渠道等产业核心模块放在岛内,真正的核心模块并未进入合作环节,达不到高层次、深度融合。台湾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在山地、东部、南部乡村系统进行的以“社区营造”为核心的乡村建设运动,为乡村提炼、注入文化内涵,建设、发展乡土文创产业,产生了桃米村、土沟村、白米社区等乡村建设的典范。闽台乡村的地理、文化等各方面非常相近,有很好的合作先天条件。让闽台乡村普通民众共同参与到乡村文化、乡土文创产业建设中,使他们在共同的空间中生活,在共同的环境中濡染。目前,福建已经展开招募台湾建筑师团队改进农村人居环境,招募台湾民众参与乡村治理和建设等活动,相关工作已经有良好开端。未来可在整体规划、扩大规模、加深扎根程度、解决问题等方面推进,让更多台湾乡土建设团队、民众真正长期扎根福建乡土文创产业建设。
促进海峡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形成共识,探寻两岸经贸合作新动力
当前中国的经济新常态呈现三个特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从以往的要素和投资为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如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已成为大陆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因应新常态,两岸经济合作要加快实现如下转变:一要转变以往的依靠生产要素互补的合作模式,从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为合作的动力源泉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为驱动合作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的经济新体制,推动建设两岸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知识产权和风险投资领域的合作,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合作向中高端合作转变,坚持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三是探索两岸产业合作的模式与路径,从价值链、企业链、供应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两岸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海峡两岸应着力深化数字产业、现代海洋产业、绿色产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的合作,同时要把握大陆未来不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调整两岸合作的空间布局,鼓励台商向中部、东北等区域推进,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使两岸经济合作在新常态中更进一步。
(二)依托“五缘”优势,发挥闽台“主体效应”
海峡西岸与宝岛台湾有着源远流长的不解情缘。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与台湾一水之隔,有着独特的“五缘”优势:第一是“地缘”近,台湾和福建只有一水之隔,福建则是距离台湾最近的大陆省份。第二是“血缘”亲,台湾80%以上同胞的祖籍地都在福建,且在厦漳泉一带的人往返台湾的人尤其多。第三则是“文缘”深,台湾、福建两地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都非常相近,尤其是闽南当地的语言,闽南语是台湾较为通行的语言,这就得益于长期的文化相通。第四是“商缘”广,在闽台企数量较多,历史上两地之间商业往来也十分密切。第五是“法缘”久,台湾历史上很长时间归福建管辖,适用福建当地的法律。
闽台一衣带水,两岸“五缘”流长。近年来,福建省牢牢把握了两岸关系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充分发挥临近台湾省的独特优势,不断推进经贸合作,开展民间交流,扩大对台开放,形成多方面多层次更深厚的合作格局,闽台地区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才能取得明显成效。福建在对台交流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得益于隔海地域优势,未来会继续深化闽台之间的民间交流,且可以有更为多样的形式、更为宽广的领域合作。福建每年都要举办海峡论坛和海峡青年节,并与台湾岛内进行其他各类民间交往,比如“同名村”活动、两岸青年夏令营等。这些活动作为闽台民间交流形式的重要补充,不断加深两岸青年人的交往与了解,助力两岸未来顺利合作。不仅如此,近年来福建省不断出台各项政策鼓励台湾青年赴闽创业,福州和厦门已分别设立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目前已有七百多家台湾青年创业企业入驻园区。同时,应积极推动区域内各地举办海峡两岸少数民族联谊交流会、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座谈会、海峡两岸少数民族联谊交流会,增进两岸民众交往交流,增进台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
(三)突破产业结构局限,创建特色产业
加强海峡经济区创新体系建设。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稳定的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科技合作。
支持信息、先进制造业、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等领域应用和研究,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依托福州和厦门等海峡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种不同类别的省级开发区,加强台湾诸多城市的高新产业的技术转移扩散的效应,让厂商因此获益。现代服务业领域应该与互联网相结合,提高网络信息的服务能力,以此建设一批大型的综合物流服务中心,加快传统的物流行业转型,还可以培育资本市场,扩大保险服务领域,打造海峡旅游等“红色景区”,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了解红色文化。在特色农业的领域,可以因地制宜,依靠福建当地富有的山区和海洋等资源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渔业,而山区资源则可以发展林业和畜牧业,这些无不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鼓励、支持台商投资高新技术园区,吸引台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创建创新平台。通过人才资源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之成为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载体。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更好地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因地制宜,提高科技和人才智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加强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协调,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福州市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完整的交通网络和便利的物流环境,是区域的重要商贸中心。福州市的经济主要以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同时还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此外,福州市积极开展“海丝”战略,与国内外的经济合作伙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其市场和影响力。相比之下,台北市则在不同领域显示了不同的城市综合实力。它是台湾省的行政中心,也是全球有知名度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台北市的经济以金融、IT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在IT产业方面,台北市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很高的声誉。此外,台北市还是一个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从城市规模角度看,2021年福州市GDP总量为11300亿元人民币,而台北市GDP总量约为7700亿元人民币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福州市的经济规模明显更大。除了经济实力之外,福州市和台北市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例如,两个城市的人口基数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台北市2021年人口不到260万人,而福州市的人口则超过720万人。此外,福州市和台北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有所不同,福州市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而台北市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福州和台北市作为在各自领域内具有较高城市综合实力的代表性城市,虽然二者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它们有极强的产业互补性,如果能融合发展,将有可能成为全球有竞争力的区域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