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华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导读
●增长极理论及在中国的实践
●京津冀培育增长极的成效
●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京津冀增长极的未来展望
增长极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特区、开发区和新区作为特定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已经被证实发挥出巨大作用,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引领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增长极理论及在中国的实践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最早提出。他在《略论经济增长极概念》中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点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后,增长极理论经布代维尔、赫希曼、缪尔达尔等学者的发展,逐渐成为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
从增长极的概念上可以看出,增长极的本质是集中发展,增长极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大量要素在该点上聚集,共同推动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增长极理论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区、新区、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等都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我国增长极的培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经济特区为龙头的探索阶段(1979~1990年),国家相继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市设立经济特区,并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其中深圳特区的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发展的先进示范;第二阶段是以开发区为支撑的全面推广阶段(1991~2000年),国务院共批复设立45家国家级开发区,2001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实际投资同比分别增长7.3%和14.9%,45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幅高达25.7%和36%。到2019年,我国共设立21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阶段是以国家级新区为载体的创新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1992年10月,浦东新区正式成立,短短几年,浦东新区就吸引了大量国际跨国公司入驻。2017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区获批设立,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新区19个。
京津冀培育增长极的成效
天津滨海新区自设立以来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2001~2015年,滨海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天津市所占比重从35.71%上升到了56.05%,虽然到2020年底,该比重下降到41.7%,但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始终高于天津市。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北方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天津市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天津滨海新区产业体系日益完善。新区已建成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2个两千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900家和3740家,“独角兽”“瞪羚”“雏鹰”和领军企业超过2000家。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基本完备,开发区、高新区入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50强。
北戴河新区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新区距北京260公里、天津230公里,拥有京沈高速、沿海高速、京秦铁路、津秦客专等交通干线,与京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依托区位优势与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旅游、生命健康产业,成为了秦皇岛市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新区创新发展“旅游+”模式,现代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建设了远洋蔚蓝海岸、阿尔卡迪亚滨海度假酒店、渔岛海洋度假区等度假基地,引入万豪帆船酒店、好莱坞魔法城、渔田小镇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获评全国休闲旅游度假典范,新区被评为河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努力建设高端医疗服务聚集区、京津冀生物技术创新转化基地、生态宜养地、环渤海体育健身基地、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目前,建设了石药干细胞研发基地、北戴河心脑血管病医院、现代中药示范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形成了生命科学园、医疗器械产业港、福美健康科技园等园区。
以北京经开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的开发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原始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拉动京津冀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京津冀地区13个国家级经开区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74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8.6%。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高新区等7个国家级高新区,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43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20.6%。税收收入、出口及利用外资等经济指标也表现优秀,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积极进行投资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及企业制度的改革等。同时,设立开发区平台公司也是体制创新的产物,有效解决了开发区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包括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基础设施Reits等都是促进开发区发展的创新尝试。开发区也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承载地。中关村与天津、秦皇岛、保定、石家庄等地开发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园区共建及合作,努力打造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和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示范区,深化区域产业和科技合作。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许多北京外迁企业就近落户天津及河北的开发区,为开发区提档升级创造良好机遇。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随着近年来雄安新区设立、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应将雄安新区、通州与北三县、石家庄正定新区、张家口崇礼区培育成为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
(一)雄安新区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安新县视察时强调指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需要将部分产业、人口向市域范围之外疏解,雄安作为一个相对集中的疏解承载地就应运而生。雄安新区的高标准规划建设,为承接在京高校、事业单位、国家级科研院所及国有企业总部等非首都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承载空间。雄安新区的建设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设立雄安新区有助于实现京津冀不同行政体制间统筹谋划,下好协同发展“一盘棋”。雄安新区建设是新发展格局下治国理政的创新实践。雄安新区将探索建立一个样板城市,践行新发展模式,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一座绿色、现代、智慧的数字化新城。雄安新区在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整治完成入河入淀排污(排放)口1.1万多个,使白洋淀水质实现历史性跨越,淀区水质从2017年前的劣Ⅴ类提升并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Ⅲ类。随着白洋淀生态修复与“千年秀林”工程等稳步推进,雄安新区的生态“底色”正越筑越牢,一座清新明亮、水城共融之城呼之欲出。雄安新区将同步建设“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在地上,包括无人驾驶巴士等智慧生活场景正越来越多地落地雄安新区。在地下,综合管廊分为上下两层,除负二层将电力、通信、燃气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之外,新区还在负一层设计了智慧物流通道,未来将借助城市云计算平台供无人物流车通行。在云上,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雄安云”,面向未来城市运营提供强大的云计算能力支撑,同时成立区块链实验室,做好数字城市基础建设。2020年底,京雄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北京西站至雄安新区最快50分钟、大兴机场至雄安新区最快19分钟可达。京雄高速河北段等3条经由雄安新区的高速公路开通,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容东片区5.29万套安置房已全部建设完成。
雄安新区启动区作为展示新区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雄安新区为疏解对象提供注册、供地、审批、建设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2021年4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区揭牌成立,成为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中央企业。目前,包含中国星网等首批央企疏解项目,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产业园项目也全面进场施工。
(二)北京城市副中心
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首都另外一翼。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承担着重要使命。通州区与北三县公共服务一体化,可承接部分教育、医院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有助于缓解中心城区拥堵问题。通过一体化发展,突破行政区划导致的交通问题,缩小两地公共服务落差,以产带人,对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有重要意义。
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轨道交通方面,京唐铁路项目2022年开通运营,北京轨道交通M22号线于2021年开工建设。跨界交通方面,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贯通,唐通公路、三河南连接线等项目相继建成通车。燕潮大桥、京秦高速潮白河特大桥建成通车,目前与通州区联通的跨潮白河桥梁达5座。
区域生态治理联防联动机制成效明显,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在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方面,京津冀环保部门建立了统一的空气污染预警应急机制,三地环境监测部门初步实现了重污染天气环境信息共享,制定三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对潮白河沿线排口进行全面封堵,配合水务和环保部门共同推进潮白河综合治理。通过与京津两地联动协同治理,区域PM2.5年均浓度、综合指数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要求。
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率先推行京津冀门诊异地直接结算试点工作,持续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药机构范围。在政务服务方面,通州区与廊坊市签订了政务服务“区域通办”联动机制框架协议,实现“区域通办”。在国内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借助体制机制创新,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正逐步破解。
(三)石家庄正定新区
正定新区是石家庄中心城区“一城三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石家庄未来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22 年正定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8.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89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 25.3%,增幅位列石家庄市前列。正定县高新技术企业达9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75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28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是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A类县。正定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益活跃,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2%,获评省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纳入了石家庄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范围;会展经济发展迅速,获得了“辉煌 70 年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展会奖”等10多项荣誉;旅游业蓬勃发展,“古城古韵、自在正定”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
(四)张家口崇礼区
崇礼区距北京直线距离150公里,冬奥会的举办加速推进崇礼基础设施建设,京张高铁从北京到崇礼最短车程不到1小时,进入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崇礼区的世界知名度,为崇礼区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冬奥会的举办有力推动了崇礼区的经济发展。崇礼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2.3%增长到2021年的8%,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21年崇礼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2亿元,增速位居张家口市第5位,高于全市1.7个百分点。同时,2019年以来崇礼区的产业结构大幅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18年的39.3%跃升为2019年的56.8%,并维持在56%以上。在冬奥会的影响下,崇礼知名度越来越高,冰雪产业和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亮点突出,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61.0%。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1.0亿元,占比达到87.4%,同比增长72.4%,就业人数占全部规上服务业的75.8%。
京津冀增长极的未来展望
以雄安新区等重要增长极为引领,打造京津冀增长极体系。逐渐形成“国家级新区-开发区-特色小镇”三级一体的增长极体系。高标准推动雄安新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建设,支持雄安新区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高端高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为京津冀甚至全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在地级市层面,鼓励开发区创新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在县和乡镇一级培育经济增长极,形成连接城市与乡村、产业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充满活力的特色小镇。
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不论是开发区还是新区,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这是区域经济增长极能够带动经济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其在政策上“先行先试”作用,积极探索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企业制度、土地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内的全方位改革。体制创新最重要的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开发区和新区管委会作为所在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应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优化开发区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给予开发区更多的人权、财权和事权,在干部任用上鼓励采用竞聘上岗等方式建立竞争激励机制,通过精干高效的机构,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保证决策和运营的高效率。
通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发挥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吸引数据、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高端要素汇聚。强化与京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交流,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到新区及开发区转化孵化,积极融入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对于关键领域和主导产业,通过激励机制和配套服务引进人才团队,将将“政产学研用金”六结合,助力推动科技创新及创新成果转化。以雄安新区、通州和北三县等重要增长极为引领,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加大投资力度,促进项目建设落地,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招商引资的前提条件,而开发资金不足是增长极初期面临的普遍问题。可通过政府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发行地方债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补足基础设施、文化体育等领域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通过补足城市配套功能短板,将增长极建设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景观区、城市文化展示区。
将增长极打造为首都北京的反磁力中心。京津冀众多增长极的培育,有助于降低北京对人口的吸引力(即“磁力”),尤其是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可以直接疏解北京的产业和人口,有助于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通过不断完善新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使交通更便捷、功能更完善、经济更繁荣、生态更美好,逐步将新区打造成为100万~500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将开发区打造为人口数十万的产业新城,在交通条件、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条件比较好的乡镇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实现产业聚集和产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