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伟云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非洲局 局长
看待非洲,既要有历史眼光,避免把过去的非洲当成眼下的非洲,又要有全局视角,避免一叶障目,以错误的“非洲整体观”判断非洲。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资讯爆炸的时代,同时又是资讯扭曲的时代。只要我们打开电脑,敲几下键盘,各种资讯便铺天盖地扑面而来;可是当我们需要某些特定主题的资讯时,使尽各种办法搜索,也找不出多少有用的资讯来。关于非洲资讯,属于后一种情况。今天我们接触非洲信息要比10年前方便许多,但涉及到某个国家、某件事,信息仍然显得匮乏,而且不少信息是扭曲的,既不客观,又不公正。这给我们了解和认识非洲增加了难度。
近年来随着中非合作的快速发展和中非人员往来的增多,关于非洲的中文资讯也多了起来。有些是经过研究人员的过滤和分析的,有些是新闻媒体采集和传播的,有些是个人采集并在社交媒体发布的,还有的是人与人之间口口相传的。这些都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非洲提供了方便。然而,关于非洲的中文资讯也有许多扭曲的地方。我们国人在采集和传播非洲信息时较容易犯几方面的错误:一是以偏概全,认为自己看到的、接触到的就是整个非洲,我把它称为“错误的非洲整体观”;二是先入为主,以我们自己的价值尺度和标准去衡量非洲和非洲人的行为;三是盲从西方,将西方关于非洲的资讯原封不动地搬过来,而西方人采集和传播信息不可避免受采集者和传播者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影响。由于这些错误,让我们的认识出现许多偏颇。前两年,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几内亚3国爆发埃博拉疫情,国内媒体大都使用“非洲”两字,鲜有报道提及疫情仅限“西非一些国家”,让人感觉整个非洲都在闹埃博拉。
非洲是一块大陆,但它决不是单一的整体。就像亚洲一样,虽然亚洲人的肤色接近,但亚洲国家之间政治、经济、人文情况千差万别,在亚洲之外恐怕也没有人会把亚洲当成一个单一的整体。非洲是一块有着3000万平方公里、10亿多人口、划分成54个国家的地方。各国虽然地理上相连,但国与国之间在许多方面情况可能截然不同,即使相邻的两个国家,情况也可能完全两个样。人们看非洲,有如盲人摸象,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接触到的那一部分就是非洲,那么他脑子中的非洲印象就是扭曲的。有人在非洲某个国家生活多年,深入到社区和农村,自认为对非洲有深入的了解,然而他了解的只是他所在的那个国家,而不是整个非洲。
我与非洲打了二十几年交道,曾访问过非洲数十个国家并在非洲工作过,但也不敢说真正了解非洲。《中国投资》要出版非洲版,邀我写点文字,虽然时间紧迫,但我还是愿意围绕下列4个“如何看”谈谈我对非洲的一些认识。与许多同类中文资讯一样,也难免会有扭曲、以偏概全的地方。
如何看非洲的自然环境
对于许多未到过非洲的中国人来说,一提到非洲,大脑中出现的图像很可能是绵延无际的沙漠,无处可躲的高温,四处蔓延的疾病和赤地千里的灾荒⋯⋯这些景象在非洲确实存在,但并不是非洲的全貌。其实,非洲并没有那么可怕。由于工作的关系,我陪同过不少中央和地方领导人访问非洲。这些领导同志几乎无一例外地感慨道,访问完全颠覆了他们对非洲的印象。他们说,他们所看到的非洲、接触到的非洲人完全不是他们此前所想象的那个样子,没想到非洲的自然环境那么优美,气候条件那么舒服,非洲人的生活那么祥和。
非洲是自然和人文环境极具多样性的大陆。就自然环境来说,既有天堂,也有地狱。这里既有像吉布提盐湖等世界上气温最高的地方,也有大片气候宜人的地方。非洲是一个高原大陆,平均海拔750米,气候总体相对温和。从非洲东北部的厄立特里亚一路往南直到南非,这片面积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地区,气候条件都十分宜人。这里没有四季之分,一年到头树木常绿,鲜花常开。一件衬衫就可以过夏天,一件夹克加一件薄毛衣就可以过冬天。当然,非洲也有气候条件比较恶劣的地方,东非沿海低地和西非几内亚湾沿岸国家一年中会有比较长的时间潮湿高温,且不少地方疟疾等疾病流行,给常年在这些地方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带来烦恼。吉布提、南苏丹、北苏丹和萨赫勒地带的一些国家气温有时可达40~50度。
非洲大陆资源丰富。有资料表明,非洲的资源占世界资源总量的40%,被称为“世界自然资源宝库”。世界最重要的50多种矿产中,非洲至少有17种探明储藏量居世界第一,其中铂、锰、铬、钌、铱等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0%以上,钻石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0%以上,磷酸盐、黄金、铝钒土、钯、钴等占世界总储量的50%以上,铀、钽、铯、铪、锆、氟石、石墨等占世界总储量的30%以上,铜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0%。截至2012年底,非洲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303亿桶(约173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7.8%。非洲森林面积约7亿公顷,木材蓄积量均仅次于南美,盛产红木、黑檀木、花梨木等多种优质经济林木。非洲光照充足,耕地开发潜力巨大,许多国家水源充足,发展农业的条件优越。仅刚果(金)一国的可耕地就达1.2亿公顷,相当于我国现有耕地面积总和。
当然,资源在非洲各国分布极不均匀。像南非、津巴布韦、赞比亚、刚果(金)等国,真可谓矿产资源的聚宝盆。但非洲也有不少矿产资源贫乏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分布也极不均衡。由于这个缘故,国际市场资源类产品价格的涨跌,对非洲国家来说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例如,石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尼日利亚、安哥拉、赤道几内亚等产油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但对像埃塞俄比亚这样的经济处于高速增长中的非产油国来说,低油价又是一个福音。
摩洛哥穆斯林露天市场
如何看非洲的政治局势
如果不到非洲实地看一看,只从媒体报道来观察非洲,人们得出的关于非洲印象很可能就是一个字:乱。新闻媒体总是遵循自身的规律行事,即坏消息才是好消息。有些在一线工作的中国记者也反映,他们采写的正面报道,国内很少采用,所以他们也只能挖掘一些能吸引人眼球的东西加以报道。这对扭曲国内读者的“非洲观”起了助推作用。非洲国家数量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各种制度又不够健全,某些国家和地方发生冲突、战乱、恐怖袭击在所难免。非洲国家在独立后的几十年间,也确实有一段时间各种政变、战争、冲突比较频繁,但今天的非洲与过去的非洲已大为不同。
当前非洲的政治局势总体稳定,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之所以这么讲,原因如下:第一,非洲有54个国家,当前发生动乱的国家只是极少数,这些国家加起来,无论面积、人口,还是经济规模,在非洲都占很小比例,它们在国际上的影响无足轻重。但在“错误的非洲整体观”和媒体不恰当的渲染下,让人感觉非洲无时无地不处于动乱之中。第二,当前的动乱与过去的动乱比较起来,裂度要低得多,可控度要高得多。第三,非洲地区组织对动乱国家进行集体干预的决心、力度和效果前所未有。如前些年马里政变,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和非洲联盟就进行了强有力干预,迫使政变军人将权力交给过渡政府,后来在过渡政府的主导下举行了民主选举,产生新的文人政府。
当前,非洲除了厄立特里亚实行一党制和斯威士兰实行绝对君主制外,其他国家都实行了多党制。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多党政治竞争,已成为这些国家共同遵守的政治游戏规则。政权即使在不同政党和人物之间更替,也大都能平稳有序地进行。经过20多年的磨合,多党制已在非洲生根。当然,多党制在各国的成长情况也千差万别,成熟程度各不相同。非洲就政党力量对比的格局,目前形成了一党独大型、朝野势均力敌型和碎片化型等3种主要形态。
在一党独大型国家,始终有一个政党主导国家权力,长期占据执政地位,稳定控制议会多数席位。南非、坦桑尼亚、安哥拉、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卢旺达、加蓬、喀麦隆、赤道几内亚、乍得、博茨瓦纳、塞舌尔等国都属于这种类型,国家的数量约占撒哈拉以南非洲1/3左右。不少国家的执政党均自国家独立以来就一直执政,其中坦桑尼亚革命党已连续执政55年,博茨瓦纳民主党已连续执政49年,加蓬民主党连续执政47年。这些国家的政局总体上是稳定的。
在朝野势均力敌型国家,已形成两大政党平分秋色或3大政党三足鼎立的格局。由于政党实力对比相差无几,朝野政党在选举中互有得失,一些国家实现了政权在不同政党间两次乃至三次和平轮替,一些国家则实行朝野共治。这种类型的国家数量虽然不多(主要有加纳、佛得角、塞拉利昂、毛里求斯等),但政局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结构”。朝野政党有时也会围绕选举产生纠纷,相互指责,甚至诉诸法院,但方式大都比较理性,权力交接总体顺利。
在碎片化型国家,政党数量众多,无一政党能在全国选举中赢得过半票数而单独组建政府。为获得组建政府的权利,需要两个以上政党结成政治联盟,结盟各党根据事先约定分配议会席位和政府职位。这种类型的国家数量较多,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1/3左右,中部和西部非洲尤为集中。这些国家的政局往往比较脆弱,是比较容易发生政变、动乱、冲突的国家。近年来发生不同形式动乱的刚果(金)、中非、马里、尼日尔、索马里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总之,看待非洲的政治局势,既需要有历史眼光,避免把过去的非洲当成眼下的非洲,又要有全局视角,避免一叶障目,以“错误的非洲整体观”判断非洲。
如何看非洲的经济状况
在世界各大洲中,非洲的发展水平从总体上是垫底的。这个面积3000万平方公里、10亿多人口的大洲,2012年创造了2.01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1878美元。与我国2012年6000多美元的人均收入相比,要低很多。然而,与自然环境和政局一样,非洲各国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存在巨大差异,非洲国家并非一直贫穷。
20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共产党制定“三步走”战略,为到2000年人均收入达到800〜1000美元、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而奋斗的时候,非洲一批国家的人均收入就过千美元,比中国早几十年达到了“小康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南非、津巴布韦、肯尼亚、科特迪瓦等国的人均收入都比中国高。如科特迪瓦1980年人均收入1200美元,加蓬1985年人均收入3177美元,利比亚1985年人均收入超过5000美元。2012年,非洲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国家有10个(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博茨瓦纳、赤道几内亚、加蓬、利比亚、毛里求斯、纳米比亚、南非、塞舌尔),其中有7国的人均收入高于中国(博茨瓦纳、赤道几内亚、加蓬、利比亚、毛里求斯、南非、塞舌尔),2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赤道几内亚、加蓬),赤道几内亚人均收入在2万美元以上。另一方面,非洲也聚集了一批世界最贫穷国家。2012年,非洲有8个国家人均GDP低于500美元,其中最低的不到300美元。
非洲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总体比较低,但近年来增长势头迅猛。就平均增长率而言,非洲是仅次于东亚地区的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2000~2010年间,非洲有10个国家经济年均增速超过7%。埃塞俄比亚自2003年以来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10%。中高速的增长,正在改变着整个世界对非洲的看法。2000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其封面文章中把非洲称为“没有希望的大陆”,但11年后,该杂志在封面文章中已经改口称非洲为“崛起的大陆”。该杂志2011年12月发表的一组文章称,非洲经济正处于起飞的前夜,如同30年前的中国和20年前的印度。文章称,过去10年里,有8年时间非洲经济平均增速超过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过去10年中,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6个是非洲国家。《经济学家》文章写道:“从西非的加纳到南部的莫桑比克,非洲经济正以几乎超越任何其他地区的速度增长。非洲大部分国家虽然存在贫富分化,但真正的中产阶级正在崛起,年收入超过3000美元的非洲家庭已达6000万个,构成了庞大的消费阶层。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1亿户,几乎与印度等量。10年来,非洲对外贸易增长了200%,通胀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22%下降到8%,外债下降了1/4,预算赤字下降了2/3,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每年提升2.7个百分点。非洲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前夜”。
如何看中非关系
不少中国人对中非关系也有不那么准确的认识。例如,有人认为中国总是在单方面向非洲提供巨额无偿援助,他们质疑在国内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的情况下援助非洲是否值得。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为非洲国家仗义执言,也被一些人解读为支持“独裁政权”。
是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就开始支持和帮助非洲,先是支持他们的民族解放斗争,在他们的国家取得独立后又帮助他们开展经济建设。中国在自身经济还很困难的情况下,援建了像坦赞铁路这样的伟大工程。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家财政能力的增强,对非援助也呈增长之势。这些都是事实,但情况绝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中国在单方面支持非洲。实际上,非洲国家也在一直支持和帮助中国。这其中既有政治和外交上的支持,也有经济和资源方面的支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发挥世界大国的作用,背后就得有一批真朋友、铁杆朋友的支持。当年毛主席曾说,是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联合国的。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中国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连续十多年挫败西方提出的反华提案,靠的主要是非洲朋友的支持。达赖可以窜访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但非洲朋友们却坚决将他拦在国门之外。还有,中国申办奥运会、世博会,都离不开非洲国家的支持。这种政治上的支持,应该说是用多少金钱都无法买到的。
非洲人是讲感情、懂得回报的民族。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支持中国,而且在经济上给予中国回报。现在我们需要非洲的能源和资源,非洲照样与中国合作。2008年汶川地震后,赤道几内亚总统专门派外长到中国来,向中国政府送来100万欧元的援助。而这个国家面积也就2.8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就是101万,这等于人均捐1欧元。2015年该国总统访华,又决定在云南省援建一所小学。再有,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刚果(布)这个人口仅300多万的国家,决定在地震灾区援建一所小学。刚果(布)当时还是重债穷国,中国政府考虑到青海建校的成本比较高,建议刚方选择一所学校捐赠一幢教学楼或图书馆就行,但刚果总统萨苏得知后坚决地表示,刚方要捐建一所完整的小学,不管造价有多高,刚方都会承担。这样,刚果政府出资1600万元,捐建了称多县文乐中心小学。据不完全统计,汶川和玉树两次地震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共向中国捐赠了6656万元。要知道,目前非洲10亿人口中仍有3.8亿人每天收入不足1.25美元(世界银行2008年确定的贫困线标准),但每当我们遭遇困难时,他们总是不忘施以援手,同我们一道共克时艰。
非洲是中国好朋友、真朋友最集中的大陆。然而,我们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非洲国家都是中国的好朋友。非洲有54个国家,它们与中国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它们对中国的感情不可能都一样,友好的程度肯定会有所不同,也有一些国家与西方走得比较近。然而可以肯定地说,非洲是中国真朋友、好朋友、铁杆朋友最集中的大陆。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其一份非洲专刊的开篇处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非洲,不论你对它的印象如何,不妨重新思考一下。”我们必须记住,非洲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有着54个国家的大陆。如果我们把对某个国家的印象当成对整个非洲的印象,我们很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们对非洲做出任何一个论断,确实应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