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引领绿色发展中国在行动

引领绿色发展中国在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中国做,而是中国自己要做。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法国首都巴黎北部市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来自1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简称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推动巴黎协定的谈判。


经历了13天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之后,巴黎当地时间12月12日,来自195个国家的代表终于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巴黎协定》。协定在总体目标、责
任区分、资金技术等多个核心问题上取得进展,被认为是气候谈判过程中历史性的转折点。《巴黎协定》也成为历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是全球气候
治理进程中的里程碑。

 

 《巴黎协定》坚持了公约原则,兼顾各国国情

明确了2020年后继续在公约下,加强公约的实施,反映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协定在减缓、资金、透明度等各要素都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有区别的责任”。


减排方面,发达国家继续带头承担全经济范围绝对量减排目标,鼓励发展中国家今后逐步承担全经济范围减限排目标。在资金方面,发达国家继续承担公约下向发展
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的义务,鼓励其他国家自愿出资。在透明度方面,在公约现有机制安排基础上建立强化的透明度框架,并对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灵活性和能
力建设支持。

 《巴黎协定》确认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机制安排

协定创新了各国行动模式,规定各方定期提交应对气候变化贡献,贡献由国家自主决定,各国通过相关国内政策措施加以落实。同时建立促进性、鼓励性的全球盘点机制,每5年对减缓、适应、支持等各方面行动进行“全球盘点”,各方根据盘点结果,以自主决定的方式强化行动。

 《巴黎协定》明确了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和目标


调要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共赢的低碳发展路径。重申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的长期目标,同时,注意到实现
1.5℃目标的重要性,提出全球实现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全球排放应尽早达峰、本世纪下半叶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相平衡的目标,鼓励各
方制定到2050年的中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

资金方面,协定规定发达国家应为协助发展中国家,在减缓和适应两方面提供资金资源。同时,将“2020年后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底线,提出各方最迟应在2025年前提出新的资金资助目标。

概括而言,巴黎协定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的原则看法。

巴黎当地时间12月12日,法国外交部部长、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主席法比尤斯敲下小绿锤,宣告“具有历史性的”《巴黎协定》诞生

 

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阐述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主张。


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
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占全球增量的42%。中国是世界节能和利
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在2014年某次中美外事活动中,习近平主席曾提到,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采取一系列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各项目标。


加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的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从2005年以来,我国坚持探索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在实现经济持
续较快发展的同时,逐步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逐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逐步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程度,逐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事实证明,
中国正在努力走一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离的低碳发展之路。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国克服了巨大困难,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说到取得的显著成效,解振华作出如下分析:

在经济发展方面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59万亿元,2010年为40.89万亿元,2015年为67.67万亿元。

在结构优先方面


三产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1.4%上升到2010年的43.1%、2015年的50.5%。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
72%下降到2015年的6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7.4%逐步增加到2015年的12%。

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

“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提高资源产出率列为指导性指标,据统计部门测算,2015年我国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0年提高16.4%以上;我国主要资源由2005年每吨产出5040元价值增加到2015年的每吨产出5922元价值。


国在节能提高能效方面,解振华认为,效果非常明显。“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单位DGP能耗分别下降19.1%、18.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
2005年的1.088吨下降到2015年的0.721吨。除工业节能,建筑、交通节能的进展也相对明显。截至2014年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
积105亿平方米,约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的38%;新能源汽车产量在2011〜2015年之间增加45倍。2005〜2015年,我国以年均5.1%的能
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5%的增长,累计节能15.7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亿吨。

10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2015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38%以上。

10
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利用呈快速发展态势。2005年水电装容量1.17亿千瓦,2015年达3.19亿千瓦,增加1.7倍;2005年风电装机127万
千瓦,2015年达1.29亿千瓦,增加100.8倍;200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7万千瓦,2015年达4318万千瓦,增加615.9倍;2005年生
物质能发电装机200万千瓦,2015年达950万千瓦,增加3.8倍;2005年核电装机685万千瓦,2015年达2643万千瓦,增加2.9倍。
201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全球装机总量的25.45%。

同时,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以增加林业碳汇。2005〜2015年,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8.2%增加到21.63%,面积由1.75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森林蓄积量2015年达到151亿立方米,增加了28亿立方米,已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的目标。

10
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但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没有随GDP同步增长。与2005年相比,2015年我国GDP增长了1.48倍,同期二氧化碳排
放(不含林业碳汇)仅增长了53.47%。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005年为26.1亿吨标准煤,2015年为43亿吨标准煤,(预计2020年将达到50亿
吨标准煤),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64.8%。(见P43图)

面对我国低碳发展取得的成就,解振华表示,我国发展注重和追求的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发展的轨迹是逐步实现低碳化,其结果是碳排放与GDP增长逐渐“脱钩”,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后实现脱碳发展。

 

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节能建筑——位于北京的望京SOHO

中国低碳发展空间广阔


振华向《中国投资》记者表示,尽管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发展潜力。据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近20年中国累计节能量占全国的
52%,但是,2014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远高于发达国家。燃煤工业锅炉能效水平和电机系统平均运行效率比世界先进
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节有潜力仍很巨大。水资源产出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2%,约是英国和日本的6.5倍。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居世界第
一位,接近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排放量的总和;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排放甚至比一些发达国家排放峰值年人均排放水平还要高。我国虽然是全球可再生
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仍只有12%,而欧盟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有1/4的能源消费来自于非化石能源。主要资源产出率与
先进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必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要在
GDP长期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继续坚持节能、提高能效、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等政策措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我
国已经确定自主贡献目标,实际上建立了质量效益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倒逼机制,也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投入来看

解振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按2010年价格计算,2005〜2030年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任务,大约需要投入4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6.7万亿美元。截至2015年已投入10.4万亿元,未来15年还将投入约30万亿元。

 

从产业规模来看

绿色低碳产业目前就业人数为2400万人,未来15年还将吸纳4500万人就业,总计吸纳6900万人就业。

从鼓励创新角度来看


低减碳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引进市场机制以及加强政府监管。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推动非化石能源发电技术、化石能源利用低碳化技术、碳
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推广绿色建筑,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节能和新能源交通
工具。


在市场交易机制方面

2017将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航空等8个主要工业行业年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约7000家,总排放占当前全国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总量的50%左右,2020年后再视市场运行情况逐步扩大规模。

政府监管上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规划、目标,完善标准,建立配套的价格、税收、财政金融政策,动员全社会参与,强化法律法规的监督和问责,确保规划目标的落实。

 

放眼全球,绿色低碳市场更大


有关研究机构估计,到2030年全球有90万亿美元的新建基础设施需绿色低碳化。世界银行宣布最新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到2020年每年提供290亿美元融
资支持发展中国家新增30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目标。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报告称,全球风能市场未来5年装机容量翻一番,由2015年433吉瓦,到
2020年增加到792吉瓦。

近日,麦肯锡公司发表《绿色化未来,改变工业能源使用方式的新技术》最新报告显示,占全球能源使用量近一半的制造业预计每年可通过管理创新和节能技术投资减少6000亿美元的能源支出。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已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INDC),据有关机构评估,现有INDC可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7摄氏度,离2摄氏度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美国与澳大利亚分别承诺与2005年相比,2020〜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6%〜28%;

巴西承诺2025年与2005年相比,减排37%;

欧盟承诺,到203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0%;

加拿大承诺与2005年相比减排30%;

日本承诺与2005年相比减排26%;

印度承诺与2005年相比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33%〜35%;

南非承诺到2030年,大约减排614兆吨二氧化碳。

当然,也有大幅度提高本国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比例的目标,如欧盟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从2014年的16%提高到27%。欧盟发布的《2050年能源路线图》提出,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达到55%。

奥地利部分州已实现100%绿色供电。

印度、非洲希望大幅度提高太阳能使用量,印度还倡导建立了国际太阳能联盟。

解振华最后对记者说,这些数字表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向已经明确,能源革命已经成为大趋势,只有抢占低碳市场和低碳技术先机,才能占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张家口草原天路上的风力发电站

解振华:减排目标

2009
年、2015年中国政府分别公布了2020年、203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提出以2005年为基年,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
放下降40%〜45%,2030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020年达到15左右,2030年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
量2020年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2030年增加 45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达峰。

解振华:2020年绿色发展指标

●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92.7万亿元,15年年均增长将达到8.5%(按2005年不变价)。

●2020年,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比重规划将达到56%。

●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规划2020年进一步下降至60%,预计2030年将下降至55%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规划到2020年达到15%,预计2030年将达到20%左右。

●2020年我国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再提高15%。

●我国主要资源预计到2020年增加到每吨产出6810元价值。

●到2020年,单位DGP能耗将比2015年降低15%,预计到2030年比2005年降低60%左右。

●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将达到3.5亿千瓦,风电装机2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亿千瓦、核电装机5800万千瓦。

●到2030年,我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达到168亿立方米。

●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0亿吨标准煤。

INDC

“国家自主贡献”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简称INDC)是各国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是2015年12月在巴黎达成的气候协议的组成部分。

2015年6月30日,中国正式公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明确了中国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

(文|本刊记者张梅  图片提供|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