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强军富国的迫切需要,是稳增长、调结构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维护国家安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文|栾大龙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CG) 研究员
● 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溯源
●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国家创新的需要
●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探索、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显著增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溯源
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针对国防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军民两用”的要求,他提出:“国防工业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在国防工业建设与生产实践中,坚持“军民两用”原则,借助国防工业技术、设备和人员等资源,建设平战结合的国防工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国防工业的应变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对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分析,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国防工业“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16字方针,既总结了以往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给当时的国防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军转民”的有效实施为军民融合式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实践也由军工领域拓展到了军事设施的军民合用、军队支援国家大型工程建设、大力培养国防高科技人才和军地两用人才等领域。
20世纪90年代,国际战略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高技术条件下的新军事变革已经呈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国防建设要强大这两大战略性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寓军于民,是把这两项战略性任务有机统一起来的重要举措”;“要利用国家工业基础,不搞自成体系”。民用工业能力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开始加入到军工生产行列,“民参军”打破了军工行业的界限,改变了军、民分立发展的状况。同时,“寓军于民”也在军事设施建设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建立军民兼容的后勤保障体系、依托国民教育提高军队人才培养和增强平战转换能力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发展,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是在“军民两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基础上的重大拓展,是我们党新时期指导国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军民融合对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治党治国治军实践中,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多次就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行了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特点规律以及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路径。2015年3月12日,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会议上,鲜明提出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也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同志任主任,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
北斗卫星系统应用展示图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国家创新的需要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强军富国的迫切需要,是稳增长、调结构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维护国家安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转型升级的任务更为艰巨。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在这个基数上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量就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于2010年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的增量。换句话说,现在实现6.5%的增长率所带来的GDP增量,相当于2010年10%以上的增长率所带来的GDP增量。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横跨军地,辐射面广,产业带动性强,市场内需潜力大,有利于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军民深度融合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6年已经成功发射第23颗卫星,覆盖全球2/3地区,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通信时通、电力调度等领域,带动升级了智能汽车、无人机、车联网、物联网等一批新兴产业,到2020年将至少产生4000亿元的产业效应。
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国防建设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量变大了,受到的压力阻力也变大,如果安全保障跟不上,越发展风险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国家利益全局出发,合理配置国家资源,进一步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803.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一般工业。数据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出口额、出口增加值均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2016年前3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国防建设必须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的要求,变传统自我发展模式为融合发展模式的国防建设,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
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军民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具有战略遵循和实践引领。近年来,军地双方积极探索实践,提高资源共享程度,一批军民融合产业蓬勃兴起。但军民融合整体效益与巨大潜力亟待挖掘和进一步发挥,军地之间还存在着各自为政,体制机制缺乏联接整合,“多张皮”“多龙治水”现象突出,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会陷入“要素强、系统弱”“有资源、无能力”的境地。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高度,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实现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同步发展与良性互动,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融合水平。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目标
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在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这是习近平同志站在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的高度,在继承和发展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军民两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深刻揭示了当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明了战略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明确: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使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
坚持全要素融合。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系统是由要素的关联和相互作用方式决定的。全要素是指融合的结构与方式,要从系统角度,看待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树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大系统的融合观念,改变重有形轻无形、重硬件轻软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的做法。在国家层面上整合军地资源,从“人、机、料、法、环”多个方面,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本、管理、标准、设施、服务保障等所有要素,在军地重要体系之间实现双向流动、无缝对接、共享共用和渗透兼容的资源融合,尽最大可能促进军队战斗力提升和社会生产力提高。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等6大体系。从而使整个国家和生产要素、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类经济主体的优势资源,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迸发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创造力。
坚持多领域融合。领域是指意识形态或社会活动的范围,领域内可以包容着不同类别的体系。多领域是指融合的范围,要由主要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向多元经济成分延伸,不断拓宽军民融合的领域。由经济、科技、教育等行业向全社会多个领域覆盖,在更广领域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体系,尽最大努力使军地双方实现“借摊子”“共炉灶”“同保障”的深度融合。主要聚焦在8个重点领域:①加强基础领域统筹,增强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整体支撑能力;②加强产业领域统筹,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③加强科技领域统筹,着力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④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完善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使用体系;⑤加强社会服务统筹,提高军队保障社会化水平;⑥强化应急和公共安全统筹,提高军地协同应对能力;⑦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推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⑧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到2020年,这些重点领域的军民融合应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增强军民在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共用。
2016年12月,2016中国智能汽车大赛(CIVC)在上海举行,广汽的无人驾 驶车辆在比赛中
坚持高效益融合。效益是指效果与利益,它是指资源占用、资源消耗与获得产出成果之间的比较。高效益指融合的效果,各项军民融合战略举措的高效益,体现在融合对经济、国防、社会的贡献度,既包括战略举措本身得到的直接效益,也包括了由战略举措引起的间接效益。为了提高融合的效益,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军地统筹协调,凝聚多元力量,集聚优质资源,强化军地协调、需求对接,提高共享程度。运用市场手段,引导经济社会领域的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更好服务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就要依据国家发展和安全各项规划,各地区各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制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发展专项规划,确定一批战略性引领工程和项目,为军地各方实施军民融合,提供基本指导和有力示范。针对军民融合工程和项目,制定工作计划,细化任务、标准、要求,确定里程碑,拿出路线图,明确具体举措。同时,要加强军地协调和检查督导,及时解决矛盾问题,强化战略规划和工作计划的刚性约束和执行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