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贤胜 国际能源论坛秘书长 陈蕊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所长、高级经济师 王利宁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能源在“一带一路”的作用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连接世界各国,东起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至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中间广大腹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世界最主要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通道国,连接着欧亚两大能源消费市场和中东、中亚、俄罗斯等主要能源输出国,是世界经济和能源的心脏地带。“一带一路”平台为各国提供广泛的合作机遇,促进各国或地区积极开展高水平合作。通过在能源贸易、能源投资、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产能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合作,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能源治理新模式和合作共赢的区域能源共同体。
能源支撑地区经济发展。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有力地支撑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能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社会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根据历史发展规律,经济的腾飞往往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初期。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增长了9.7倍(1990 ~ 2015年间),而同期能源消费总量也增长了6.5倍。而连接亚洲和欧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腹地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对能源的需求非常迫切。
沿线资源国的经济高度依赖能源产业,需要能源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原油以及相关的石油产品是许多中东国家和俄罗斯以及中亚地区国家的头号出口产品。2015年,中东国家占全球石油出口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装货总价值高达3250亿美元,占据全球原油出口收入的41.3%。石油和石化工业是沙特的经济命脉,在高油价时期,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 ~ 40%,石油出口收入占出口总额的90%。近年来,因油价大幅下滑,沙特阿拉伯在2015和2016年财政赤字分别高达980和870亿美元。同样,石油和天然气是伊拉克至关重要的资源。伊拉克85%的财政收入都来自油气出口,伊拉克与油气伙伴合作是否顺利,直接关系整个国家经济和民众收入。
“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仍面临能源贫困问题,亟需解决。能源贫困一般指无法获得电力、清洁燃料等现代能源服务的一种状况。能源贫困会引发一系列问题。首先在健康方面,因用不起电力等现代能源,不少贫困农户直接燃烧传统生物质以取暖和炊事,导致了室内空气污染问题,诱发呼吸类疾病,每年因此造成的伤亡人数和室外污染相差无几。其次,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因铲挖柴草、拾取畜粪耗费相当数量的劳力,家庭主要劳动力尤其是女性减少了从事非农业劳动增加家庭收入的机会,同时电力的全面普及使得学习和工作时间延长至傍晚或天黑时分,可有效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最后,在提高当地生活水平方面,现代化能源服务的普及将显著改善学校的医疗卫生状况,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能源贫困与经济贫困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经济贫困(主要是收入) 是导致能源贫困的主要原因,而能源贫困很可能进一步加剧经济贫困。如亚太地区有7亿人尚未使用电力,大约20亿人依旧使用木材、粪便和农作物做饭和取暖。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越南等国的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分别仅为0.67、0.91、0.51和0.99吨标煤/人,较世界平均水平(2.49吨标煤/人)低73%、63.2%、79.3%和60.3%。部分国家电力供应紧张,如巴基斯坦夏季用电高峰期时,城市每日停电时间可达12小时,农村每日停电时间可达16小时;伊拉克电力缺乏,电网陈旧,公共电网每天平均供电只有7.9小时。解决能源贫困问题的关键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能源,在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可再生能源建设成本比化石能源更低。“一带一路”多数国家能源资源丰富,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较大发展前景,但因技术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开发利用水平很低。例如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和水电资源,中亚地区的风能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一带一路”地区能源合作前景广阔,可有助于保持地区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地区在全球能源供应和需求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带一路”地区的油气资源丰富,依然是全球油气的供应中心。据统计,全球石油储量排名前10的国家中有7个分布在“一带一路”地区,这7个国家储量约占全球石油储量的55%左右。全球天然气储量前10的国家中也有7个分布在“一带一路”地区,且7个国家的储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了70%。同时,“一带一路”地区的油气资源质量高,开采容易,成本较低,是全球油气供应的基石。如中东地区的开采成本在20美元/桶以下,美国页岩油成本则在40 ~ 60美元/桶之间。而在需求端,因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增速相对较缓,且在能效提升,替代能源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对原油需求的增速放缓甚至下滑;而未来全球原油和天然气需求增长主要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如目前中国和印度的人均石油消费量分别为每年0.39和0.16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58吨,远低于美国的2.56吨。通过地区间能源贸易往来可有效保障能源进口国的能源安全,同时也利于能源出口国的经济稳定。
能源合作促发展聚民心,为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一带一路”涵盖国家多,在社会经济、人文历史、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和发展层次等方面差异大,存在的能源投资风险也大。据相关研究,“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国家包含4个高风险、14个较高风险和30个中等风险国家。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成功经验表明,切实以帮助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为目的合作可有效化解风险,增强合作质量。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是中国走得出去,立得起来,站得稳当并经得起考验的成功样板。考虑到缅甸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和文物丰富的国家,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坚持尽量不占、少占耕地,保护寺庙、佛塔、学校、墓地、自然保护区和文物的原则,并特别注重改善沿线村民的生活状况和条件,先后投入2000多万美元造福当地人民,包括援助111个公益项目,仅援建学校和医疗站就各达67所和23所,共惠及80万缅甸百姓。
在“一带一路”大舞台上各国应各显神通,一道打造能源命运共同体。各国可借助“一带一路”合作大平台,积极利用现有平台降低投资风险和成本,如引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政策性投资,将项目纳入联合国“人人享有能源”计划等;同时能源基础条件好的国家或地区应发挥资本、技术、装备制造和管理等方面优势,帮助条件较差的地区,达到加强能源安全、减少地区能源贫困、解决当地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提高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发展中国家传统能源领域的中国贡献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中国应继续在促进能源投资和贸易、加强地区能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保障地区能源安全、提升用能质量等方面做出引领和示范。总体来说,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可以拉动沿线国家实现能源资源的开发、外输、变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同时,中国能源行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人才和装备制造与基础建设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很好地承接中国产业转移,解决制约当地国家经济发展的能源和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为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中国可继续扩大同沿线国家在油气领域的贸易量,并继续提升贸易水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富裕的油气资源与我国能源结构形成很强的互补。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油气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口依存度也持续攀升。2016年我国石油进口43430.62万吨,同比增长11.9%,对外依存度也达到了65%。“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石油量屡创新高,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65%左右。近年来,随着北美页岩油的大规模开发,全球原油供过于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市场份额受到挤压,而中国作为全球原油第一进口大国,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市场销售,对稳定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未来在全球能源大转型以及北美页岩油开采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可稳定沿线资源国油气出口市场,助推当地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当前部分沿线国家面临成品油短缺问题,中国可继续加大成品油出口市场开拓力度,保障成品油供应水平。2016年中国成品油出口193亿美元,70%左右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满足了这些国家快速增长的成品油需求。
中国应发挥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优势,在当地投资设厂、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投资建设了包括油气、电厂、输变电等领域的60多个能源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沿线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尽管具有较大的能源资源开发潜力,但因经济发展落后、产业水平不足以支持大规模能源开发利用,导致地区能源利用水平较低。如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电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人均装机和发用电量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与此同时,中国在电厂、电网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运营方面实力领先且有丰富的跨国投资建设经验,通过电厂及输电线路建设可提升当地传统能源如煤炭、油气等的利用水平,并又有助于解决地区能源贫困问题。
另外,在油气领域,从上游资源开发向下游炼油化工、工程技术服务等全方位能源合作转变。在上游,中国应继续加速推进与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等油气合作区的开发建设;在下游炼油厂方面,稳妥推进亚太等地区的炼油厂布局,消化原油资源、保障地区成品油和化工需求;鼓励和支持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与油气投资和贸易一道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和动能。
中国应发挥大国优势,引导沿线国家共筑安全能源贸易大通道和能源金融合作大平台。能源作为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直接投资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产业领域,中国一方面应加强同国际金融组织机构的合作力度,吸引国际资金共建金融合作平台;另一方面应继续加大亚投行、丝路基金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帮助当地发展。同时,为了避免汇率损失,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应稳妥推进能源领域人民币国际化,逐步建立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区域能源金融体系,这也是“货币流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全球原油贸易通道主要集中于海上通道,而原油海上通道一直以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保障资源国的出口安全和消费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有必要加强对主要运输通道物流仓储体系建设,实现和运输通道经过地区利益共享和安全绑定;加强军事安全保障,打击海盗和恐怖主义行为,共同维护能源运输通道安全。
未来,“一带一路”地区在全球能源供应和需求中继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打造“一带一路”能源命运共同体关乎各方切身利益。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能源合作中,应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领导者角色,引领各国、携手共建能源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