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宏观政策 > 创新驱动发展——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2013年7月号)

创新驱动发展——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2013年7月号)

2013-09-11 14:55:45 文/ 赵沛楠

北京时间6月17日下午,德国莱比锡。

2013国际超级计算大会发布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中国研制的“天河二号”位居榜首。这台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预计将于10月交付给广州超算中心使用。

这是多年来被称为“科技荒漠”的广东自主创新得到长足发展的标志性一幕。2012年12月科技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已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二,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是什么让科教资源相对匮乏,高校数量与水平远逊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广州,跨进区域创新第一梯队?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在接受《中国投资》专访时表示,正是广州实施的以科技进步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产业转型升级,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了丰富经验。

《“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获批,正是希望通过这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部署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提升全国各地区的基础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更多的创新型区域。

“有形手”“无形手”共推创新

《中国投资》:在您看来,《规划》中对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和形势给出了怎样的判断?

綦成元:《规划》从自主创新政策环境、自主创新基础条件、创新主体发展能力、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等四方面,系统总结了“十一五”时期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可以说,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有效地提升了国家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支撑,为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同时,《规划》从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重大科技突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制约创新能力建设和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创新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创新能力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前瞻布局、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等,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从而为进一步推进创新能力建设明确了工作重点和方向。

《中国投资》:基于如上判断,未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需从哪些方面着手?

綦成元:未来我们考虑重点把握“四个结合”的原则。

一是“远近结合”,要求着眼长远需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对“十二五”期间支撑和服务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建设重点任务做出了部署,使创新能力建设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机统一。

二是“软硬结合”,既强调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也要求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文化环境建设,推进创新资源整合共享和全社会协同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建设的有机衔接。

三是“两手结合”,从推进创新能力建设的不同层面,要求体现“有形手”和“无形手”的特点,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的政策导向。重大科技设施建设、基础研究、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重点产业创新能力培育、社会领域创新等方面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内外结合”,在推进创新能力的建设布局、形成和提升方面,强调要利用国际国内的现有条件,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提高开放创新的合作水平。

提升原始创新力

《中国投资》:接下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在哪些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綦成元:《规划》以推进落实“十二五”《建议》和《纲要》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着眼点,针对经济社会科技实现创新发展对创新能力建设提出的重大需求,提出了“十二五”时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7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从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方面,着眼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的要求,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力争抢占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引下,重点加强科学研究实验设施、科技资源与信息平台和标准计量检测认证平台建设,以加快提升科技的原始创新与整体实力。

二是从增强重点产业持续创新能力方面,着眼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的要求,结合“十二五”时期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际需求,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能源和综合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对创新能力建设进行重点布局、共享整合,进一步强化产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三是从提高重点社会领域创新能力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和公共安全等社会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建设进行部署,以加快建立和完善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撑和谐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

四是从强化区域创新发展能力方面,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结合主体功能区发展需要,突出不同区域的科技、产业、经济基础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导不同地区,从优化区域创新能力布局、促进跨区域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重点区域创新试点示范等方面,加快促进中央和地方创新资源的共享整合,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的创新联动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建设的合理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五是从推进创新主体能力建设方面,着力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加强相应的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基础能力,激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力,提升创新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发挥企业在产学研用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形成创新主体定位清晰、能力突出、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六是从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突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要求,把创新人才队伍作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从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产业创新紧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人才等方面,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开发与选拔任用力度,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推动形成规模宏大、素质一流、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七是从完善创新能力建设环境方面,共享整合创新资源,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推进科学普及能力建设,培育创新文化,提升国际合作水平,以形成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