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汇丰银行发布的9月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与持续放慢的制造业不同,服务业正以稳定的增长影响着中国经济。8月为52.0,9月增长到了54.3。汇丰银行的声明中同时表示,9月服务业的产出创下今年5月以来的最大增速。
这一数字或许回答了此前对于如何度过经济下行期的争论。如何找到既刺激经济增长,又调整结构的方法?发展服务业有可能成为重点考虑的路径之一。
这一点也在9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得到了印证。会议指出,发展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十二五”时期,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提高服务业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
会议还确定了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行业,提高创新能力;围绕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行业;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等4大重点任务。
据记者了解,会议上所确定的多项重点任务均属于即将出台的《“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范畴。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相关人士透露,目前上述规划内容正在修改中,将力争年内出台。
从上述重点任务中不难看出,“十二五”期间扩大服务业对外和对社会资本的开放将成为工作重点。5月底,在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WTO总干事拉米就曾表示,未来中国政策的优先点应该放在服务业,因为服务业能促进中国国内消费并极大地促进就业。拉米认为,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中国能够对外国投资者持续开放其服务业市场,中国已经在这么做了,但未来还需要做得更多。
此外,包括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官员及多国贸易部长也认为,与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量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及促进就业的比例都显得过低,即使不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同类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相差较远,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制造业”导向的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在专家看来正是来源于“中国制造”的强大辐射。
“其实很多服务行业是围绕着制造行业展开的”,在记者采访中有专家表示,中国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重要特点,是以强大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作为基础。
上述任务中提出的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即表明,未来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仍将围绕制造业软性升级展开。
“十一五”时期,我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加就业579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34.6%,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要力量。
今后,这一比重还将继续提高。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在去年指出,“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47%。服务业将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成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主导行业。
陈德铭认为,过去10年,中国国内消费每年以约15%的速度增长,今后会保持相同甚至更快的增速。中国消费者在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生活服务方面的需求潜力很大。中国还需要进口大量先进技术和高端服务,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在生产性服务业中,信息服务、研发服务、物流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最被投资机构看好。
目前,各个细分行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市场的热点。中信金通研究员熊适时表示,每公里高速公路的信息化投资在120万-160万元,未来新建高速公路信息化市场空间在1260亿元左右。而一些服务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公司,已经在装备信息化、电子政务和建筑业信息化等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细分领域占据了垄断优势地位。另外,对于制造业而言,未来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研发服务行业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财税政策扶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夏杰长曾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快发展服务业,必须摒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重产品、轻服务的观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长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同时在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等方面推出政策,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
此次常务会议对此提出具体措施,加快改革步伐,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深化财税、价格、金融等改革,完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记者梳理后发现,现行财税政策对服务业的扶持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中央财政设立的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二是正在逐步扩围中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了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服务业的技术升级、设施改造、网点建设、系统平台建设、人员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
对于改革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机制问题,夏杰长表示之前多年收效不明显,关键是如何落到实处,切实贯彻执行。在他看来,最好能够先将那些领域是非国有资本不能进入的进行梳理,以目录形式把“禁入”的服务业领域落实。然后再推动垄断服务行业的改革,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加快推进金融保险、电信、教育、文化、医疗、部分交通运输业等改革,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各类资本一视同仁参与市场竞争。
“营改增”成服务业发展关键
今年重点推行的“营改增”政策,则覆盖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以及鉴证咨询等这6个领域。“营改增”试点后将消除对服务业的重复征税,有助于延长服务业的产业链,有利于服务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这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来说非常关键。
继上海、北京、安徽和江苏先后启动“营改增”改革试点之后,11月1日起福建和广东等将加入试点阵营,12月1日起天津、湖北、浙江等也将加入改革行列。至此,扩围后的改革试点地区经济总量、服务业增加值和税收收入超出全国的“半壁江山”。
对于下一步改革方向,近日有消息明确,要有序扩大试点范围,适时将邮电通信、铁路运输、建筑安装等行业纳入改革试点。根据国家和地方财力可能,逐步将“营改增”扩大到全国。
就我国税制改革而言,“营改增”无疑是继分税制改革之后最受瞩目的重大税改之一。这一改革的初衷是给企业减负,解决重复征税,让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其深层次目标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即大力推进服务产业的发展。
实施“营改增”并非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简单税制转换,而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推进制造业升级、解决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的重要措施。通过将营业税逐步改为增值税,打通了二、三产业增值税抵扣链条,基本消除重复征税并对货物和服务统一征税,实现了公平税负,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打造有利的经济制度环境。
从改革效果看,上海市试点至今已减轻企业税负170多亿元,服务业实现了10%以上的快速增长,外商投资服务业意愿增强,一批工业企业实现主辅分离,提升了竞争力;服务业占比超过70%的北京市试点近两个月来,13.9万户试点纳税人中服务业企业占比已超过95%,改革的政策吸引力正在显现。
对“营改增”来说,虽然短期内由于进项抵扣不充分等多重原因,部分企业有税负上升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业务范围的拓展、试点地区和行业的扩大以及有关配套措施的逐步到位,进项税抵扣将更加充分,大部分企业税负增加问题都能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