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酝酿多时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正式发布。“加快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终以规划形式得到明确。
对于如何化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困局,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司长黄民在接受《中国投资》杂志专访时也表示,“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形成“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机制。同时黄民也透露,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的债券发行将获支持。
交通运输网络扩张延续
《中国投资》:未来我国综合交通运输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
黄民: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了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骨架,基本形成了覆盖主要人口和产业聚集地、有效连接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硬件”网络和“软件”服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结构功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技术等水平不断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运输安全及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及相关改革逐步推进,交通运输的市场化、规范化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投融资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准入机制等初步形成并逐步完善,运输节能和环保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交通运输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交通运输能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尚不完善,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尚未完全形成,运输装备和整体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运输服务总体水平不高,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能力亟需提升,能耗与排放水平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交通运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运输市场环境有待优化,政策、法规、标准、人才结构等仍需健全和完善。
综合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总体上将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一是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体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取向进一步明确,更多考虑体系总体目标和与单一方式自身发展的衔接,更加重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交通消费的引导;二是各种运输方式在继续加快建设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方式之间、基础设施与运输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有机配合;三是交通运输供需矛盾得到明显缓解,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规划》的出台,将更好地指导交通运输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不断发挥引导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功能,强化节约集约发展意识,保护环境,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中国投资》:在您看来,“十二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民:“十二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交通运输网络规模扩张呈现一定延续性。我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需要足够的交通设施能力作为支撑,而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基础。
二是交通运输网络结构调整突出功能协调性。目前,我国城市群交通、区际交通、城乡交通和城市交通问题较为突出,区域范围内交通网络结构和运输方式结构需要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与此同时,需要大幅度提高交通运输的国际连通度,全面支撑我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战略的实施。
三是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发展突出先进适用性。随着我国交通运输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将进一步加快先进装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装备和技术的国产化水平;鼓励关键建造技术与装备的科研攻关与推广,促进交通运输装备和辅助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四是运输服务水平和品质提升突出高效安全性。人们对运输的安全性、时效性、便捷性和可达性等运输服务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要在运输能力上实现“又通又畅”,运输服务品质上实现“又好又快”。
“五纵五横”骨架支撑
《中国投资》:那么未来几年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按照怎样的原则与目标发展?
黄民:基于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的分析和发展形势的判断,《规划》强调要坚持安全质量、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适度超前、讲求效益、绿色发展、多元投入、改革创新的原则,体现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初步形成规模更适当、布局更合理、结构更优化、衔接更友好,能力更充分、服务更优质、运输更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要发展目标有:
一是初步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达490万公里。
二是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营业里程达4万公里以上,运输服务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加强煤运通道建设,强化重载货运网,煤炭年运输能力达到30亿吨;建设以西部地区为重点的开发性铁路;全国铁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大宗货物集散地和20万以上人口城市。
三是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8.3万公里,运输服务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国道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比重达到70%以上;农村公路基本覆盖乡镇和建制村,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
四是完善煤炭、进口油气和铁矿石、集装箱、粮食运输系统,海运服务通达全球;70%以上的内河高等级航道达到规划标准,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五是扩大和优化民用航空网络,80%以上的人口在直线距离100公里内能够享受到航空服务。
六是形成跨区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紧密相连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运输网络。
七是强化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市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实现中心城区5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全覆盖。
八是基本建成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九是增强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发展农村邮政,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
《中国投资》:目前看来,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需要完成哪些任务?
黄民:《规划》指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约环保等5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从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建设城际快速网络、强化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农村交通建设、发展综合交通枢纽、衔接内地港澳交通等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连通县城、通达建制村的普通公路为基础,以铁路、国家高速公路为骨干,与水路、民航和管道共同组成覆盖全国的综合交通网络,发挥运输的整体优势和集约效能。
二是依托交通重大工程项目,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以及原始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推进先进、适用的轨道交通技术和装备应用,发展公路专用运输车辆、大型运输船舶、邮轮、干支线和通用飞机,加强管道运输关键设备研发,提高交通运输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是加快市场建设,构建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完善运输监管,促进公平竞争;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公共运输服务的供给;建设各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完善邮政和快递服务网络,提高运输服务水平,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四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理念,将安全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完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机制。加大设施投入,增强科研力量,推进队伍建设。健全相关安全标准、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建立国家和地方交通安全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五是节约利用资源,提高用能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在规划、建设、运营、养护等各个环节集约利用土地、线位、岸线、空域等资源;加强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强化对交通建设全过程环境影响动态监测。
加强枢纽有效衔接
《中国投资》:想要实现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尚需哪些努力?
黄民:按照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交通运输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不断挖掘内涵式增长潜力,提高全行业的效率和效益。
1.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综合协调发展
结构性问题不仅影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益,也不利于交通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大交通运输网络空间结构调整和区域间综合运输大通道中各种运输方式结构调整,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优势,优先发展综合运输通道中节能型、大运输能力的运输方式,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各运输方式的干支结构。按照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布局、能力和服务不断提升的需要以及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的基本要求,通过宏观引导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形成交通运输综合发展的局面,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协调发展。
2.加强运输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水平
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遵循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的原则,统筹线路、场站以及信息传输等设施的有效衔接,提高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组合效率。以区际运输大通道的协调发展为重点,强化集疏运体系建设,提高综合运输通道畅通水平。以城市群(带)交通功能衔接优化为重点,合理配置轨道、公路等主导运输方式,积极引导快速化、便捷化的公共运输发展。以农村运输网络密度和通达深度为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加强城乡客运一体化衔接。同时,在运输服务的运行系统中,充分体现一体化运作的特点,不断降低提供单位运输服务能力所付出的资源和成本代价,提高整个运输服务系统的效率与效益。
3.加快运输市场形成,合理配置资源
以政策、机制和体制创新发展为动力,继续加强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紧密融合和推进统一的运输大市场形成,消除运输市场的地域分割,推进一体化运输组织和标准化工作,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和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运输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市场行为与经营秩序,积极推动运输市场全面开放,营造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环境。以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结合市场化手段,实现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运输需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4.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绿色交通
今后,我国的土地、线位、岸线、空域等资源将日益紧缺,能源对外依存度将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持续增长,能源消费快速增加,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要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切实推进绿色交通系统建设,以占地少、能耗低、运能大、科技含量高、环保型的现代交通方式为战略重点,不断实现和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使运输结构在系统构建过程中就得到不断优化,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系统的较高效率,全面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元投入交通基础设施领域
《中国投资》:请您对“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投融资政策予以解读?
黄民:《规划》明确提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要坚持多元投入的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社会资本进入交通运输领域的渠道和途径。积极探索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新型投融资模式,形成“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支持西部干线铁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内河航道、中西部支线机场、西部干线机场和农村邮政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向老少边穷地区及生态功能区倾斜。支持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的债券发行。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和邮政普遍服务的稳定资金来源。加强监管,防范基础设施建设可能的债务风险,为“十二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可持续的投融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