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推动兼并重组,不是让央企去吃掉地方企业”,在接受《中国投资》专访时,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表示。国家能源局3月22日发布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未来将继续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对于一些关于煤炭领域央企兼并地方企业的质疑,方君实表示,就煤炭行业而言,真正的央企只有神华集团和中煤集团两家,2011年产量分别为4.1亿吨和1.6亿吨,加起来也仅占全国的16%。而在兼并重组过程中,由于地方利益等因素,央企往往不如地方大型煤矿企业有优势。所以兼并重组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以地方大型煤矿企业为主。
《规划》作为未来5年中国煤炭工业的纲领性文件,还提出未来煤炭工业新的总体布局: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对此,方君实表示,目前东部可供建设新井的资源已经很少,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煤炭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在综合考虑资源分布、市场需求、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下,能源局提出了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总体布局。
“这是明显不同以往5年规划的特点。现在,新疆煤炭基地建设也已启动,今后向西部开发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方君实说。
对于未来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方君实指出,将以“建设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同时,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矿区环境质量和矿工生活水平。
产量控制:39亿吨
《中国投资》:在未来能源发展形势下,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方君实:未来一段时期,国际能源资源竞争会更加激烈,全球能源布局调整加快,能源安全形势也将日趋严峻。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保障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控总量、调结构的任务也越来越紧迫。
在这种形势下,煤炭工业必须按照科学布局、集约开发、安全生产、高效利用、保护环境的发展方针,搞好“三大建设”,致力于“三个提高”。“三大建设”,就是建设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通过搞好“三大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个提高”,就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矿区环境质量,提高矿工生活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矿区环境质量是加快转变煤炭工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压力的迫切需要;提高矿工生活水平,是煤炭工业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煤矿职工更多地享受改革和发展成果。今后,我们将坚持煤炭工业发展与产业布局调整、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生产建设与控总量、调结构相结合,保障煤炭供应安全;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促进煤炭产业升级;坚持开发转化与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推进高效清洁利用;坚持企业发展、接替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建设和谐矿区;坚持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相衔接,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投资》:《规划》提出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39亿吨左右,该目标的设定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依据什么条件测算的数据?
方君实:提出将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39亿吨,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满足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对能源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煤炭作为主体能源,产量还要适度增长,以满足“十二五”国民经济预期目标增长需要。
其次,考虑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调整能源结构和节能减排等因素,不能无限制地增加煤炭产量,必须要控制增长速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煤炭消费增速将会有所下降,“十二五”期间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约4个百分点。从煤炭行业自身看,一些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降低煤炭生产和消费增速,也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三,2011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79%、75%,保障能源安全的责任重大。虽然产量控制偏紧,但在煤炭生产能力方面我们留有余地,规划2015年产能达到41亿吨,还可以将煤炭进出口作为平衡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补充。
总地来说,产量39亿吨的目标符合现阶段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虽然局部地区可能因为运力不足造成缺煤缺电的现象,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供给和需求是总体平衡的。
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
《中国投资》:《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目前,我国大型煤炭企业的情况怎样?差距有多大?
方君实:截至2011年,我国千万吨级煤炭企业45家,产量23.2亿吨,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比重达到66%。其中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18家,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51%,亿吨级煤炭企业7家,产量11.5亿吨。与过去相比,我国煤炭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目前,全国小煤矿仍有近万处,煤炭企业约1万家。我们将继续推进兼并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到2015年,煤矿企业个数减少到4000家左右,减少60%;小煤矿数量降至7000处以内;煤矿平均规模提高到100万吨/年以上;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
《中国投资》:有观点认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由于兼并方大多为央企,且多为机械化采掘,对于地方税收和就业拉动,不利于资源地的长期发展,该如何看待该问题?煤炭开发如何与地方发展统筹协调?
方君实: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我们推动兼并重组,不是让央企去吃掉地方企业。就煤炭行业而言,真正的央企只有神华集团和中煤集团两家,2011年产量分别为4.1亿吨和1.6亿吨,加起来也仅占全国的16%。据了解,在兼并重组过程中,由于地方利益等因素,央企往往不如地方大型煤矿企业有优势。所以兼并重组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以地方大型煤矿企业为主。
从兼并重组工作进展比较快的山西、河南等省区来看,兼并重组工作对地方的发展是有利的。山西省煤炭产量由2007年的6.3亿吨增长到2011年的8.7亿吨;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0.723降低到去年0.086,降幅88%;以煤炭为主的财政收入也大幅增加,由1200亿元增加到2260亿元。河南省去年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192,同比下降86.8%。从企业层面讲,有几家特大型企业已经实现零死亡,山东能源集团去年产量超1亿吨,没有发生一起死亡事故。通过兼并重组,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增加了地方税收和拉动了就业,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投资》:当前煤炭工业生产开发的布局还存在哪些问题?为何《规划》提出要“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
方君实:我国煤炭资源约束矛盾突出,2010年全国保有查明资源储量13412亿吨,东部仅822亿吨,中部3308亿吨,西部9282亿吨。可以看到,东部可供建设新井的资源已经很少,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煤炭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综合考虑资源分布、市场需求、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我们提出了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总体布局,这是明显不同以往5年规划的特点。现在,新疆煤炭基地建设也已启动,今后向西部开发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
“十二五”时期,东部新井建设应控制在1000米以浅,仅考虑接续矿井建设,延长均衡服务年限。中部继续推进资源整合,重点做好整合矿井技术改造,适度控制新井建设;河南、安徽稳定现有生产规模,重点建设接续矿井。西部重点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内的资源整合,有序建设一批现代化大型矿井,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调出量。同时,要注重开发规模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和水资源条件相适应,既做到总量平衡,也要与环境协调。
继续支持煤电运一体化
《中国投资》:目前企业对于煤炭深加工的投资冲动比较强烈,《规划》对煤炭深加工的导向是怎样的?
方君实:目前社会比较关注煤炭深加工问题,地方上项目的积极性很高。国家正对煤炭深加工进行引导和调控,进一步提高煤炭深加工的技术和效率。国家能源局编制了“十二五”煤炭深加工示范规划,定位在升级示范,目的就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总的导向是在缺水、缺煤的地方不建设煤炭深加工项目,主要在有条件、有优势的煤炭调出地建设示范项目,如在内蒙古、陕西、山西、云南、新疆等地选择煤种适宜、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升级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和储备。
《中国投资》:当前煤电运一体化的发展情况如何?是否还存在许多现实的障碍?未来将如何支持一体化发展?
方君实:近年来,煤电一体化模式得到较快发展。神华、中煤、淮南矿业等大型煤炭企业纷纷进入电力行业,华能、华电、大唐等电力企业也积极开发煤炭资源。其中,神华集团的煤炭、铁路、港口、电力一体化运营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协同效应和经济效益。煤电一体化目前基本不存在障碍,无论是煤矿办电力,还是电力办煤矿,我们都支持。铁路建设多元化投资体制也在逐步推进。今后,我们将继续在项目审批核准上,对煤电运一体化给予大力支持,支持煤炭、电力企业联合重组,鼓励企业参与煤运通道建设,促进煤电运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