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呈现稳步上涨、快速回落的态势。本轮油价上涨,全球消费者为此付出巨大代价。我国是发展中的石油消费大国,应推进产业联合发展,增强石油保障能力,完善石油安全体系,努力规避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人为因素左右本轮国际油价
一、本世纪前原油处于合理价位
从1859年人们开始利用原油生产灯油至今,原油大规模商业开发利用已有150年历史。根据BP公司统计数据,过去150年,全球原油价格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73年中东战争之前,原油年度价格低于10美元/桶,大部分年度低于2美元/桶,即使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也不例外。1974年至上个世纪末,原油年度价格在10-40美元/桶间波动,大部分年份保持在26美元/桶价格水平,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伊科战争、911恐怖袭击以及阿富汗战争等重大突发事件期间,原油年度价格也未突破40美元/桶关口。
二、近10来年石油产需增幅趋缓
从产需增长情况看,石油消费经历了1859-1911年灯用煤油拉动、1911-1945年车用汽油拉动和二战后石化产业拉动3个阶段。第一阶段结束时的1911年,全球原油产量只有5000万吨左右。第二阶段结束时的1945年,原油产量达到3.5亿吨。二战以后,在石化产业发展推动下,原油产量迅速增长,1960年上升到10亿吨以上,1969年达到20亿吨,1979年登上30亿吨台阶,但至今尚未突破40亿吨大关。
全球原油生产与消费达到10亿吨用了近百年时间,第二个10亿吨用了9年,第三个10亿吨用了10年,第四个10亿吨要历经30年以上。1960-1979年全球原油消费年均增长5.5%左右,1980年以后呈现徘徊不前和低速增长态势。1980-1995年消费量维持在30亿吨左右,1996年以来年均消费增长仅2%左右。从基础能源消费及构成看,2003年以来,全球基础能源消费年均增长3.1%,而原油只有1.8%,原油在基础能源消费比重已由38%下降到35%左右。
三、过去6年利益驱动国际油价
以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每桶平均交易价格为例,2007年为72.20美元,比2002年的25.02美元增长1.9倍,初步估算当年消费者增加支出13700多亿美元。2008年,全球油价更是异常上扬、屡创新高,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上半年油价涨幅44%左右,达到130美元以上;全年平均油价接近100美元,与2002年相比,消费者增加支出近2万亿美元。
对于本轮油价上涨,一些舆论认为,主要原因是突发事件、需求增长和投机炒作等人为因素。但从全球原油市场150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突发事件和需求增长对当前油价影响是次要因素,投机炒作等人为因素才是油价上涨主要推动力。2008年全球原油储采比高于40,一些国家原油储备高达90天以上。但面对屡创新高的原油价格,主要原油输出国不相应增加产量,一些国家也不动用储备、平抑价格。当原油价格回落至每桶100美元时,一些机构就声称要限产保价,从中也不难看出人为因素左右油价。
我国石油安全应予高度关注
一、我国石油自给能力下降较快
解放初期,我国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60年代陆续发现胜利和辽河油田,逐步扭转了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实现了自给,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亿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石油消费不断增加,1996年由原油出口国重新成为净进口国。2008年我国生产原油1.90亿吨,进口1.79亿吨,自给率为52%;按石油口径计,自给率仅为50%,年均下降4个百分点左右。
二、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影响加大
本轮全球原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影响较大。2002年我国进口石油9964万吨,平均价格187美元/吨,用汇187亿美元。2008年我国进口石油已高达22467万吨,平均价格729美元/吨,用汇1626亿美元。与2002年相比,2008年进口原油价格每吨上涨了500多美元,多支付近800亿美元。加上石油制品进口,合计多支付1200多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2.4%。有关单位估算,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我国GDP增速至少放缓0.5%。尽管成品油价格政策有效抑制了原油价格对CPI拉动作用,但油品以及石化产品价格上涨对CPI仍有较大影响。有关研究报告指出,国际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我国CPI上升0.8%左右。因此,从经济发展和物价稳定两方面,原油价格上涨对我国都是负面影响,并随着对外依存度上升而加大。
三、未来原油供给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原油储采比15左右,在13个原油产量过亿吨的国家中列倒数第三;受储量约束,大幅提升原油产量可能性较小。2008年我国消费石油3.87亿吨,约占全球消费量9.5%;进口原油1.79亿吨,约占全球原油进口总量9%;虽然原油消费和进口所占份额不大,但增量所占比重过高,应予高度重视。与2002年相比,2008年全球原油产量增加3.5亿吨左右。同期,我国产量只增加2500万吨,但消费量却增加了1.36亿吨,进口量净增1亿多吨,约占全球原油进口增量1/5。近几年我国石油消费增量接近甚至高于全球原油产量增量,原油进口风险不断增大。当前,原油资源国有化倾向明显,据报道,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控制着全球72%原油储量和50%原油产量。境外原油开发难度和代价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使近期国际油价迅速回落,但随着国际金融体系逐步恢复和全球经济复苏,油价反弹只是时间问题。我国处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机遇期,对石油需求将不断增加,保障石油安全至关重要。未来,全球石油供给形势不容乐观,单纯依靠原油资源,很难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应抓住全球油价阶段性低迷的有利时机,发展石油替代产业,逐步建立具有较强保障能力的石油安全体系。
推动联合发展保障石油安全
一、充分吸取粮食安全保障经验
2008年国际多种初级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但对我国影响不尽相同。因自给率偏低,石油等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影响较大。相反,因自给率高和储备充裕,粮食等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影响较小。全面分析总结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成功经验,对于做好石油安全保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粮食生产自然条件并不理想,人多地少,南涝北旱,中低产田居多,规模化经营比重偏低。之所以能够成功抵御国际市场粮价上涨的影响,得益于党中央和国务院正确领导。我国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战略高度,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粮食收购保护价、农民种粮直补等一系列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使粮食生产保持在较高水平,正常年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确保年度粮食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同时建立具有较强调控能力的储备体系,去年国际粮食市场货紧价扬时,我国粮食储备量保持远高于安全线水平。
二、构建油煤并举石油安全战略
对于能源工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能源工业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的发展战略。石油是能源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石油稳定供给,一方面要继续加强需求侧管理,抑制消费过快增长;进一步加大石油储备规模,增强应急调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鉴粮食安全保障成功经验,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能源发展战略以及“发展煤化工,开发煤基液体燃料,有序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深度加工转化”的部署,坚持油煤并举,发挥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推进煤基石油替代产业,增强石油安全保障能力。
三、科学谋划煤基石油替代产业
煤基石油替代产品生产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煤炭资源,排出一定数量二氧化碳等废弃物。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发展煤基石油替代产业要占用相当数量的煤炭资源和环境容量,一定程度上将加大节能减排工作难度。发电是用煤大户,是节能减排重点领域。研究表明,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走产业联合发展道路,把煤基石油替代产业与火力发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推动电力行业节能减排,腾出煤资源和环境容量,发展煤基石油替代产业,可以实现产业经济与节能减排协调发展。
2007年,我国火电装机55442万千瓦,年发电量27218亿度;年耗煤约14亿吨,供电煤耗0.334公斤标煤/度;平均运行小时5316,设备利用率60%;年排放二氧化硫约1538万吨和二氧化碳约28亿吨。目前部分电力企业通过增加脱硫设施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转化为不易利用的石膏加以脱除,但二氧化碳未加捕获直接排放,脱硝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提高发电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采用IGCC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是合适的选择。IGCC联合循环发电是成熟技术,发电能源效率可提高10个百分点;但投资费用较高,增加1倍左右。如果IGCC联合循环发电装置仍维持现有年运行小时,势必造成发电成本大幅上升。推广此项技术关键要解决发电成本过高的问题。
IGCC联合循环发电与煤化工生产所需的原料相同,都是煤炭、淡水和空气;占总投资70%左右的备煤、空分、煤气化、净化和水系统等基本一致,不同的只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与工合成等设备。按照煤电化一体化的思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与化工合成装置共用一套备煤、空分、煤气化、净化和水系统等设施,联合生产电力与煤制石油替代产品,提高设备利用率,这样既降低了发电成本,又实现了节能减排,同时也拓宽了煤制石油替代产业发展途径。
以2007年火力发电量测算,如果全部采用IGCC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每年能够节省2.5亿吨标煤。共用设备利用小时按每年8000估算,2/3用于发电,1/3用于生产石油替代产品,在满足电力生产的同时,可生产1亿多吨当量油品,能够基本消除我国当年石油供给缺口。
发展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除了可以提高石油安全保障能力,还有以下优点:一是适当调整设备配置,可以解决二氧化碳捕获问题,为电力系统温室气体零排放奠定基础。发电煤耗的降低,可使电力系统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3;同时显著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减轻脱硝压力。二是可以彻底解决电力系统脱硫问题,并将煤中的硫转变为硫磺脱出。按煤炭含硫量1%测算,每年回收硫磺1000多万吨,基本化解我国硫资源短缺矛盾。三是经过高温焙烧的煤渣可以作为生产水泥原料,有利于降低水泥行业煤炭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当前,有关部门正在开展IGCC联合循环发电和大型煤化工单项工程示范。示范成功后,应抓紧开展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发展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在一体化示范工程成功基础上,应大力推动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发展,适当控制单纯煤化工和火电项目的建设。当然,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应结合火电发展和产业升级、现有火电机组更新换代循序渐进。发展煤电化一体化产业要以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加强产业联合规划布局。切实做到电力与煤化工产品生产物料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尽量选择短流程化工装置,减少投资闲置;同时保持装置生产调节和产品切换灵活性,使发电装置具有承担腰荷甚至峰荷的能力,提高运行效益。(文中数据引自BP世界能源统计2008、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上述观点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本人工作单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