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宏观政策 > 以创新应对挑战-2009年5月号

以创新应对挑战-2009年5月号

2009-10-23 14:53:14 文/ 袁宏明

把握危机中的机遇

《中国投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造船行业格局构成了深刻影响,对于中国船舶工业意味着什么?

王锦连:3月份我到北欧和日本,考察了十几个大集团下的船舶配套企业。他们普遍都看好中国市场,未来世界造船中心就是在中国,这是大趋势,他们愿意来中国投资或合作。

但有一个趋势,就是外商普遍倾向于独资建厂。近年来国外船舶企业来中国独资建厂每年都在上升,去年就建了不少。外商独资对于我们技术提升的影响比较慢,不如直接购买他们的技术,或者合作一起搞也比较好一些。

我动员他们采取合资形式,或者转让技术给我们。探讨之后,有一些国外企业愿意进行多方面合作。比如芬兰的瓦锡兰集团就明确提出愿意与中国企业合作。我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有可能加快中国成为全球造船中心的步伐。

《中国投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船舶工业造成了很大困难,也有很多业内人士谈论危中之机。在您看来,是否有危机中的机遇?

王锦连:尽管我国船舶工业遭遇了很大的冲击和困难,但我认为还是有很多机会。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有“三个基本面”没有改变。世界造船中心东移的趋势没有改变,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这是国际上公认的。我国船舶工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也没有改变,劳动力还是比较低廉,而且我们已经有非常好的船舶工业建设基础。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大环境非常好,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第二,国家大力支持船舶工业没有改变。这次出台《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最明显的体现。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么重视船舶工业发展。过去船舶只是装备工业、机械工业的一小部分,我国专门把船舶工业突出出来,2006年颁布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这次又把船舶列入10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第三,这次金融危机对船舶工业发展也有有利的方面。现在,资源、原材料、劳动力、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紧缺状况得到了相对缓解,对骨干船厂的发展是有利的。

第四,近期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对造船工业是有利的。我国出口船舶占造船总量的70%以上,原来人民币升值对造船行业很不利。

第五,我国船舶工业已经拥有了比较强大的技术和物质基础。现在我们的硬件设施一点都不缺,技术方面的基本能力还是有的,船型开发的基本能力也是有的,只是与日本、韩国等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些差距而已。其他想发展造船工业的国家,比如印度和越南就没有这个技术基础。

另外,我们也看到,主要竞争对手的困难并不比我们少。

以上都是我们在金融危机面前的发展机遇。现在国家大力支持,如果应对措施得当,再加上企业的努力,实现管理上的跨越和技术上的跨越,我国船舶工业完全可以加速赶超韩国,起码是缩短赶超的时间。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2015年成为世界主要造船大国和强国”,这一奋斗目标很可能提前实现。

所以,我们在困难面前一定要树立信心,信心是最重要的。

全球性的结构调整

《中国投资》:金融危机对韩国、日本和欧洲造船行业的影响有多大?

王锦连:金融危机对全世界的造船工业都有影响,但影响的层次不太一样。

我认为,对日本造船的影响可能相对小一点,他们大部分都是国内订单。我询问了一下日本船舶配套企业,反映撤单情况不是特别严重,但延期的问题比较严重。

对韩国的影响比较大。韩国造船依赖于出口,出口比例比我们还大,他们碰到的困难更多一些。

欧洲船用设备企业也面临一些撤单和延期情况,撤单率在10%左右,包括来自中国的订单也有撤消的。

2009年可能是延付交船、撤单、弃船的高峰年,现在还没有到最低点。随着全球航运市场下滑,船价肯定要下跌,一旦跌到船东宁可放弃预付款,购买新的低价船更加划算的时候,肯定要弃船。

我们也应该看到,航运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力量,世界经济走出低谷后,船市肯定还会回升,但不大可能回复到前几年市场火爆的情况。前几年全球每年新增造船订单2亿多吨,这在整个造船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今后很多年也不会再出现。预计每年1亿多吨的市场需求是比较正常的。

《中国投资》:那么,我国船舶企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有哪些?

王锦连:全世界和中国的造船能力都过剩,所以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按照造船行业发展趋势,即使金融危机不来,结构调整也是要进行的。

金融危机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前几年发展起来的素质比较低、建厂不是很规范、技术力量还在建设中或者刚建厂还没有造船经验的低素质船厂,可能要被调整掉。《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一些思路,这些中小船厂不搞造船,能不能做造船的配套,比如做分段厂。如果维持不下去就退出市场。

船舶工业还有另一种业务结构调整的思路。造船市场不好了,可以重点转向海洋工程方面发展。可以加重一些修船比重。还可以发挥造船企业在大型钢结构、桥梁等方面的优势,搞一些国民经济需要的其他业务。

结构调整是一个当前和长远必须兼顾的问题,通过结构调整,把一部分重点支持的企业突出出来,未来他们的竞争力会更强。

规划“对症下药”

《中国投资》:这次《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否对症下药?

王锦连:我实际参与了规划的编制工作。针对当前船舶工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该考虑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可能有的政策措施分量不够,有的还需要进一步落实。

《中国投资》:《规划》为什么突出强调了金融支持政策?

王锦连:《规划》强调信贷支持,是针对当前船舶工业的实际情况。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3个:

一是新接订单大幅下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去年下半年特别是第4季度开始,新接船舶订单明显下降。去年前9个月,全球新接订单月均1600万载重吨,到第4季度月均不到160万吨。去年前9个月,我国新接订单5700多万吨,第4季度只有100万吨。今年1、2月份,全世界几乎没有新增订单,仅有几十万吨。这种情况可能还会持续,没有订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是船东融资出现困难,我国一些船厂也出现流动资金紧缺的情况。

三是面临船东要求延期交船、撤消订单、甚至弃船的情况。

针对这些情况和问题,《规划》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针对船东融资困难的问题,明确提出扩大买方信贷。一些信誉比较好的老船东融资出现困难,想要撤单,我们就支持他们一下,希望不要撤单。二是针对手持批量订单的、信誉比较好的国管船厂,重点就是两大造船集团,要保证流动资金按期到位,不要因为资金断线而影响交船。

《中国投资》:扩大内需主要有哪些手段?

王锦连:国际订单减少了,国内有没有可能扩大内需,《规划》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一是加快淘汰老旧船舶。国内现在有不少老旧船舶,船龄到期应该淘汰,但由于前几年航运市场火爆就没有淘汰,还在继续运行。这次就要加快淘汰老旧船舶,扩大一部分内需。

二是出于保证航运安全、防止海洋污染的考虑,国际海事组织要求2015年之前淘汰单壳油船。我国提前加快淘汰单壳油船,也可以扩大一部分需求。

采取这些措施,可以使我国船舶工业未来两三年之后的情况好一点。船舶是以销定产的,从签合同到交船大约3年左右的时间,近两三年我国船舶企业的手持订单很多,每年完工的船舶还会递增,规模也不会太小。但两三年以后将面临大问题,现在就应该积极考虑。如果今年没有新接订单,明年也没有,将会直接影响到2012和2013年的造船工作。

《中国投资》:对于克服当前困难和实现长远振兴目标,《规划》是否做到了有机结合?

王锦连:《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这方面的结合是比较好的。从短期看,在保增长、扩内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长远看,调结构、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都是为船舶工业的长远发展考虑的。

我认为,这次调整和振兴规划虽然是3年期的,但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总体思路和原则考虑,它是一个当前与长远结合、兼顾的规划,也是对《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中期检查。

抓住自主创新牛鼻子

《中国投资》:我国船舶企业在搞自主创新方面主要面临哪些难题?

王锦连:我个人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科研投入不足。

协会做过一些粗略统计,我国船厂的研发投入比例大约只有日本和韩国的1/3-1/4。欧洲船舶配套厂的科研投入基本都占到销售收入的10%左右。我国船厂一般都是2%-3%,最多的也就是5%左右。

第二,人才紧缺。

我国船舶科技力量跟国外相比已经不少了,拥有船舶科技人员4万多人,工程技术人员近万名,船舶行业有十几位两院院士,几所与船舶有关的高等院校。但人才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复合型的科技人才少,既懂专业又有技术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少;年轻科技人员比较少,老一代比较多一点,这又存在一个知识更新的问题;年轻科技人员再开发利用、再学习机会也比较少;知识更新速度比较慢。

第三,科研方面的资源利用也存在问题。

我国船舶行业的科研资源也不少,但是分散在不同的工厂、院所和高校,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过去有一些重复投资。比如船舶产品开发需要水池,大大小小建了好几个,但都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国外就是重点支持一个,比如德国集中力量支持一个汉堡水池,让它在船舶产品开发中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的船舶科研人才也分散在好多地方,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研究所搞研究所的,工厂搞工厂的,“两张皮”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有些时候,研究所开发的产品可能不适合市场需要,不适应工厂的建造工艺要求。

第四,我们面临信息化的难题。

信息化在造船领域越来越重要,与国外相比我们起步比较晚。

当然,自主创新还牵涉到体制和机制问题。

《中国投资》:我国船舶科研水平与日本和韩国相比有多大差距?

王锦连:我个人认为有5到10年的差距。我们的科研能力比较薄弱,体现在多个方面。从船舶产品设计看,我国企业的船型比较少,日本和韩国企业的船型就很多。我们的船型库储备也很少,人家比较多。此外还有配套能力的差距,信息化技术的差距等方面。

《中国投资》:在您看来,应该如何改进对船舶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方式?

王锦连:我认为,首先就要提高对科研的认识。现在从政府到企业尽管都在说科技的重要性,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在实际行动方面还是有差距,落实上也是有差距的。比如科研投入,国家已经给予了一定支持,但我觉得还是不够。企业由于认识上的问题,也不敢多拿出钱来搞研发,短期行为比较多。所以,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提高认识。不能光使用人才,还要让他们进行知识更新,不更新怎么能跟得上世界的发展。

另外在体制上,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在搞联合攻关方面是有经验的,大的事情只要联合攻关都能够解决。如果重视一下,船舶工业的产学研很好地结合起来,针对一些重点项目开展一些联合攻关,效果肯定不错。

《中国投资》: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主要突破口是什么?

王锦连: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以产品开发为龙头来抓。只有开发出国际水平的产品,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化,才能有投资回报。产品开发是牛鼻子,抓住这个是一个根本问题,要以产品为龙头和突破口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当然,产品开发也包括基础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也包括配套产品。

这次《规划》对船舶、配套、海洋工程装备的重点科研项目专门列了一个表。我认为很好地抓住了自主创新的方向。

力争“由大到强”转变

《中国投资》: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您认为“由大到强”必须有哪些重点跨越?

王锦连:我个人认为需要两大跨越。

一是技术上的跨越。我国船舶工业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包括产品开发、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差距的。我们在技术上一定要跨越,要缩短差距。

二是管理技术的跨越。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现代造船模式的工作。尤其是市场遇冷、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加强内部管理、转变造船模式、用国际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建造船舶和配套设备,是十分重要的。

技术和管理上的跨越对我国船舶行业来说是很紧迫的。我国的造船规模是世界第二,但人均产值和劳动生产率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技术上不如人家,管理水平上的差距更大。

我国的骨干船厂建设,尤其是两大集团的船厂建设水平并不比国外低,主要差距就在“软”的方面,也就是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差距。

现在,我国一些船舶企业加速推进现代造船模式建设,就是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国投资》:在推动大型船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方面,目前有哪些进展?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王锦连:船舶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规划》里也强调了这一点。船舶工业对上游主要是跟钢铁工业联盟;下游主要是航运企业,比如政策支持航运部门扩大在国内船厂订船。

这项工作一直在推进,但深度不够。比如船厂与钢厂的联盟,往往受到市场的驱动,而没有一个长期合作的稳定关系。

前一段时间,钢材市场火爆,不断涨价。船厂想签长期稳定的供货协议,钢厂不肯签,充其量签3个月,有的只签了1个月。现在,钢材市场不好了,钢厂又希望跟船厂签长期协议。所以,船舶行业和钢铁行业还没有一个稳定的长期合作的深度,两个行业的认识都是不够的。

我认为,推进船舶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这项工作有一个认识过程。大家不要只看到自己好的时候,两个行业要互相支持。

《规划》强调了这项政策,但还是要提高和深化认识。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对钢铁、船舶两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现在船厂困难,钢厂要支持船厂,提高它的对外竞争力。反过来,钢厂不好的时候,船厂也要理解钢厂的困难,也要积极支持。

做强船舶配套业

《中国投资》:配套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船舶工业的一个重要瓶颈,目前本土化设备装船率还不足50%。您曾经讲过,“没有一个强大的船舶配套工业,就没有一个强大的船舶工业”,那么,如何改变我国船舶配套工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您有哪些思考?

王锦连:船舶配套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船用设备是我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稳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船舶配套发展严重滞后,具体表现为本土化设备装船率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主要船用设备依赖引进国外专利技术制造、高端船用设备研究空白需要进口、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系统集成能力弱、没有全球维修服务网等问题。

如何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改变我国船舶配套业的现状,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对策研究。我认为船舶配套业发展应该有4个主要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统筹制订分阶段规划目标,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优势产品,重点支持优势企业,重点突破制约配套设备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重点做好高技术、高难度产品的基础研究工作。

二是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船舶是特殊的国际化产品,船用设备的发展也具有特殊性,根据世界各主要造船国家发展船用设备的经验,通过引进——消化——吸引——提高——创新,是加快发展本国配套业的重要途径。但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一些产品是很难引进的,必须立足自主创新,下大力气研发具有国际水平的自主品牌。

三是走社会化发展配套业之路。船用配套设备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技术含量高,不少产品与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密切相关,要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专业技术、科技人员、研究设施等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全社会的资本投入,加快船舶配套业的发展。

四是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之路。要改变目前小而散、小而弱、低水平粗放发展的现状,培养一批规模大、专业精、管理强、生产效率高、产品档次高、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或专业化生产基地。这些企业和基地有条件的应努力开展多元化经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中国投资》:在发展船舶配套业的政策措施方面,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王锦连:我认为,首先要制定重点船用设备研发规划和计划。要在政府组织下,广泛开展我国船用设备业的现状和问题、国际船用设备的发展趋势和各类先进设备关键技术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研究确定我国船用设备的发展规划(包括发展产品、目标、关键技术、重点支持企业等);在《规划》指导下,制定研发计划(包括承担任务单位、任务目标、计划实施周期等),并配套实施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专项计划。

其次是组织开展联合攻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在视察马尾造船公司时提出要“组织企业一起来攻关”的指示。我国在船用设备研究和制造方面已经有一定基础,不仅有优势企业,并且有许多专业研究所和院校,目前这些力量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拳头。组织联合攻关,可以由优势骨干企业牵头,也可以由有资金实力的企业集团牵头,国家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予以支持,研究成果由投资单位分享。我国历来有组织科研攻关的传统,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相信组织起来,扎扎实实工作,一定能研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配套设备。

第三是制定鼓励船用设备发展的政策,包括技术政策、财税政策、技改专项政策、船厂船东采用国产设备政策、外商投资船用设备领域的政策等。

第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全球船用设备售后维修服务网。要鼓励船舶配套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多种形式地建立全球维修站工作,包括利用专用专业服务工作渠道,参股、控股组建维修网站,与国际服务商签订合作协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