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宏观政策 > 新旧基建共发力 稳定投资与经济增长

新旧基建共发力 稳定投资与经济增长

 导 读 

以“老基建”托底短期稳定经济增长的重任、“新基建”厚植提高未来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

未来形势复杂严峻,转型之路尚在局中,国际局势错综复杂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要有保底线思维的应对之策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出稳步恢复良好态势,但未来形势仍复杂严峻,面临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需继续以基建投资为主导引导内需持续扩大,确保经济平衡运行。

未来形势复杂严峻,转型之路尚在局中,国际局势错综复杂
(一)经济复苏步伐稳步前行
受国内疫情冲击和全球疫情蔓延、外需不振影响,我国经济毫无意外地仍处于负增长状态,上半年GDP增速下降了1.6%,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增速。但在走势上呈现出变暖态势,二季度GDP增长3.2%,与一季度下降6.8%相比有了质的变化,各项指标都呈现出边际改善,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经济也是复苏最快、最强劲、表现最亮丽的,经济运行回升到正值也将是指日可待。
从三大产业看,二产复苏情况相对较好。二季度,二产增加值增长4.7%、三产增长1.9%,与一季度分别下降9.6%和5.2%相比有大幅回升。二季度二产增速与2019年全年5.7%的增速相差1个百分点。
从生产角度看,主要指标向好趋势明显。一是复工复产复业持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全面开工,近2/3以上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的八成以上。二季度,除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以及其他服务业外,其他行业增加值均实现正增长。二是新动能持续发力。二季度,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是增速最高的行业板块,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高于上年全年增幅1个百分点。三是工业企业效益状况持续改善。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实现今年首次6.0%的正增长,6月份同比增长11.5%;营业收入利润率由5月份的6.82%提高到6月份的7.08%。四是电力生产继续加快。4月发电量增速由负转正6月份发电量增长6.5%,比5月加快2.2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全力增幅。五是制造业基本面不断改善。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高于荣枯线,6月份的50.9%也为2018年9月份以来的次高,企业对未来市场恢复较为乐观;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9%和51.4%,其中新订单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供需两端持续回暖;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6.8%和52.4%,创年内高点;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6月达到57.5%,为2018年7月份以来的次高。

从需求角度看,降幅不断收窄。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4%,降幅比1-5月收窄2.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7.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降幅比1-5月收窄3.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13个百分点;货物贸易出口下降3.0%(按人民币计),降幅比1-5月收窄1.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8.4个百分点。

总体看,目前经济恢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二产好于三产,生产好于需求,内需强于外需。

(二)当前经济增长面临压力仍然不小

投资仍处在低位运行阶段,短期难以大幅回升。尽管全国投资降幅持续收窄,但投资增长面临的压力仍不小。一是从整体走势看,投资增速自2016年滑落至个位数后一路走低,去年5.4%的增速更创下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低,导致投资增速逐年下滑的市场、融资、成本等因素并未发生趋势性变化,今年疫情的发生对企业投资信心与意愿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二是从三大领域看,占全部投资约三分之一的制造业投资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上半年增速更是下降11.7%,是下探幅度最深、最明显的领域,年内回正难度极大;占全部投资约四分之一的基础设施投资连续2年处于3.8%的低增长水平,上半年在专项债扩大发行规模、加快发行进度等一系列政策利好情况下仍未实现增速回正,下半年受项目与资金等影响,回升幅度将极为有限;房地产开发投资上半年虽实现了1.9%的增长,但因调控政策与市场空间影响,全年增速不会太高。

国内国际需求持续疲弱,提振需求面临多重困难。在投资增速长期低位徘徊的同时,消费与出口需求也处于低迷状态。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增幅由2017年的10.2%下滑至2019年的8.0%,今年受疫情这一特殊情况的影响一直处于大幅下滑状态,至6月份仍同比下降1.8%。从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看,上半年,居民人均收入仅增长2.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4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幅大幅下滑,极大影响消费支出增长,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期名义下降5.9%,实际下降幅度达9.3%。二是出口增速近年来持续下滑,增幅由2017年的10.8%下滑至2019年的5.0%,今年上半年下降了3.0%,虽然降幅比5个月收窄1.7个百分点,但受全球疫情与贸易摩擦的影响,下半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上半年投资、消费、出口增速均处于负增长,不仅仅是短期疫情冲击的影响,而是近年来市场需求总体处于增速下滑态势的延续,疫情只是进一步加剧了增速下滑的趋势。

(三)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项重大工程、中长期任务。当前,动能转换仍处在局中,新动能培育任重道远。一是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存在,且化解尚需时日。2018年、2019年,工业产能利用率基本上都在77%以下。今年一、二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7.3%和74.4%,情况虽然特殊,但产能过剩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二是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持续下滑,是动能转换还不到位的表现。2018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0.3%,增幅比2017年回落10.7个百分点;2019年一直处于负增长,全年下降3.3%。今年受疫情影响,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1-6月仍下降12.8%。企业盈利难、利润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产业所在的层次和技术水平,产业处于价值链的较低端。三是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大,新动能替换旧动能的主导地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增加值增速看,工业战略性新兴业、高技术制造业值增速持续放缓,分别由20127年的11.0%和13.4%下降为2019年的8.4%和8.8%,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2.9%和4.5%;从增加值比重看,尽管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近年来持续提高,但2019年所占比重仅14.4%,今年上半年也仅提高到14.7%,与传统产业所占比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四)国际局势复杂多变

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世界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突发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尤其是中美竞争日益激烈,新冠疫情发生后美方对中国的“打压”政策层出不穷,从禁用华为到将33+11家中国企业、高校和政府机构列入“实体清单”、加速资本与产业回流。中美利益竞争的斗争既是不可避免的,也长期化而非短期性的。中美关系恶化及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对国际政治格局、世界经济与贸易、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都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我国未来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进一步加大我国经济下行压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要有保底线思维的应对之策

随着全球疫情不断蔓延和中美间博弈加剧,经济全球化退潮已难以阻挡,世界经济形势将不断恶化,未来依靠大进大出模式支撑国内消费和资本形成增长的格局短期内成为不要再现,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不断提升内需的基础性、战略性和主导性作用,以内需的持续扩大提升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如何激活市场释放内需潜力?关键是要稳住企业、稳定信心,要让企业活得更好,企业有生产、愿投资,社会就有就业岗位,人们就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市场就能得以稳定和持续扩大,企业就有良好的预期,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从三大需求增长的视角看,目前消费、出口短期内难以大幅回升,惟一可行的就是扩大投资需求。而在投资的三大领域中,以企业为主导的制造业投资目前增速下探最深,增长面临着多重困难与制约因素,减费降税等政策对维持企业生存有重要作用,但对企业扩大投资的激励作用有限,制造业投资增速短期内回正的难度极大。此时,以政府主导的基建需要更多发力,继续扩大基建投资规模是当前加快推进投资增速回正、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惟一选择。通过继续扩大基建投资能够带来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大,带动制造业等产业的稳步回升,让市场主体得以喘息而平稳度过当前的困境,促进企业逐步恢复生机和活力、提升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从而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确保经济内循环的畅通和效率,以国内大市场支撑起我国经济增长之路。

继续扩大基建投资,要以补短板、强弱项、促升级为重点,新旧基建共发力,以“老基建”托底短期稳定经济增长的重任、“新基建”厚植提高未来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一是继续加大传统基建投资力度。重点是水利、环境治理、城市群间快速通道、农田水利、城市更新改造与功能提升等领域,这些领域历史欠账多、短板与强弱不少,都需要大量投资。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为制造业智能化、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支撑的信息基础设施与科技基础设施,加大数字技术应用于改造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与效率。

与此同时,要趁势加快推进改革进程,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投融资环境,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流通成本、商务成本。财政政策要更多发力,要为重大项目尤其是基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确保稳投资措施能落地见效。


编辑 | 张梅

设计 | 海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