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十三五”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成就
●油气上游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国际疫情蔓延、地缘政治格局日趋复杂、油价大幅震荡、全球经济衰退、逆全球化进程凸显的多重因素叠加,全球石油市场不确定性加剧。我国宜加大勘探力度,夯实资源基础;合理开发进程,降低开发成本;激发活力,提高难动用储量开发技术;化危为机,积极推动国际化,进一步完善“十四五”我国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十三五”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成就
(一)油气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我国油气储量实现持续增长。三大石油公司实现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2.33亿吨,完成规划目标的114%;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7万亿立方米,完成规划目标的173%。(仅包含三大石油公司数据,未包含延长石油集团数据)。
(二)油气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供应更加多元。产量接替效果逐步显现。2019年我国天然气产量1761亿立方米,原油产量1.91亿吨,天然气占油气产量比例为41%,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占比持续上升。同时,致密气和页岩气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400亿立方米和150亿立方米,非常规天然气在天然气总产量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页岩油实现突破,在新疆吉木萨尔设立我国首个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
(三)勘探开发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一是逐步形成了适应各区勘探开发技术体系,针对多层砂岩油藏、复杂断块油藏、低渗透油藏、砾岩油藏、稠油油藏、特殊岩性油藏等形成了配套技术系列和特色技术。二是形成页岩气高效开发产业化模式,推广丛式“井工厂”钻井,形成地面建设标准化流程,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开发投资,提高综合效益。针对日益复杂的勘探开发对象,着力打造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高效安全钻完井技术、储层压裂改造增产技术,努力提升应对复杂地质目标的技术保障能力,为勘探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四)管网日趋合理与完善。管网公平开放、互供互保能力提升。天然气领域正逐步实现管道与LNG接收站、储气库互联,进口气与国产气互通,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国、调运灵活、安全高效的天然气管网系统。
(五)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提高。我国在石油勘探开发技术、自动控制与信息化技术、新型环保与节能技术等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持续推进关键装备、尖端工具、高端助剂、顶级软件等“卡脖子”软硬件技术提升,旋转地质导向第一代样机已在现场试验获得成功。
(一)新冠疫情及油价低迷将严重冲击上游勘探开发板块。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多国政府实施宵禁措施,不仅大幅削减了交通运输方面的能源需求,也使许多行业陷入了停滞状态,导致前所未有的石油需求迅速下降。而美国页岩油增产、俄罗斯等非OPEC国家产量提升,沙特等OPEC国家启动价格战等因素,全球供需失衡加剧。我们预计近几年国际油价仍将维持低位运行。我国东部高含水、稠(重)油、中西部低渗透以及非常规油气田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支柱,开发成本绝大多数超过60美元/桶,国际油价长期低迷将对上游勘探开发板块带来巨大冲击,面临大规模亏损。
(二)国际地缘政治加剧油气供应安全风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发展和安全既受制于国际供需格局,也深刻影响国际供需格局。2019年,我国原油消费量达到6.9亿吨,占全球的14.5%,对外依存度约72%,是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由于油价低迷,上游勘探开发投入减少,国产石油重上2亿吨的战略目标短期内实现难度增加,原油对外依存度将继续攀升。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我国石油安全稳定供应面临新的风险。
(三)产供储销体系急需理顺。一是天然气供应价格急需理顺。2019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030亿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气消费量的8.3%,其中45%依靠进口,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我与卡塔尔、澳大利亚等签署的长协照付不议LNG到岸价格约为9.5美元/百万英热,与LNG现货和终端市场价格倒挂拉大,供应价格急需理顺。
二是储气调峰能力不足。截至2018年底,我国上游供气企业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为88.7亿立方米,占当年天然气消费量的3%,远低于12%的国际平均水平;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罐容为53.3亿立方米,占消费量的2%,远低于日韩15%的水平。城市燃气企业和地方政府均不具备国家要求的销售气量5%和3天的储气能力。为推动建设多元储备体系,国家先后出台多个文件,明确要求2020年供气企业形成不低于其年合同销售量10%的储气能力、城镇燃气企业不低于其年合同量5%的储气能力、各地区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3天日均消费量的储气能力。
但由于储气设施投资大,缺乏回收机制,与文件要求相比,地方和企业建设进度明显滞后,城镇燃气企业及地方政府天然气储气能力无法按期实现建设目标,以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为代表的供气企业预计2023年方能达到国家要求。
“十四五”油气上游总体发展思路
总体来看,我国油气上游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济衰退、油价大幅震荡三重因素叠加背景下,我亟需紧抓未来 2-3 年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窗口期,内练基本功,全面激发企业活力,重点强化以利润为核心的效益导向,确保企业实现稳增长目标,把疫情和油价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外重多元合作,在全球视野化解产业发展不利因素、转危为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与应对风险能力。
(一)坚持“增储”基本方针。继续保障风险勘探投入,提高探明储量,夯实储量基础。重点针对古老碳酸盐岩、深层超深层、页岩油和新区新领域加强勘探力度,形成一批随时可动用储量,为保障稳定国内产量,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
针对潜力资源,加快产业化进度。页岩油气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我国石油稳定发展重要接替,通过建立国家级示范区等方式,推动规模增储,高效开发,尽快形成一批低成本运营产量接替区。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是世界上尚未开发已知的最大化石能源,将成为石油、天然气之后战略接替能源,处于商业试采阶段,近期取得重大进展,将可燃冰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尽快形成一套经济可行的商业开发模式。
(二)抓住低油价窗口,提高储备规模。利用现有设施,尽可能加大石油储备量。通过低息、免息贷款方式,为企业进口低价原油提供财务支持;协调中远、中海运、中船等企业,加强企业间合作,租用浮仓、油船等已有设施,提高仓储能力。
支持企业商业储备能力建设。通过中央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快油气商业储备设施建设,提高企业对油价抗风险能力。
推动国家石油储备体制机制改革。盘活国家石油储备资产,建立油品轮换机制,发挥调解作用,服务中央企业。
(三)发挥科技创新推动作用,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一是加快开发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低成本开发技术,加大理论创新和自主研发力度,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加快开展深海油气钻井、油气田随钻测井与旋转导向系统等,在关键领域与核心材料方面实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降低上游资源勘探开发成本。
二是重点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攻关,加快推动可燃冰商业开发、氢能加注及氢燃料电池、石墨烯应用等技术研发力度。
当前油气化工企业走出去应坚持全球视野、底线思维,推动我国企业审时度势、化危为机、稳步有序走出去。
(四)统筹推动完善油气化工合作四大区域布局。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从谋篇布局阶段转向“工笔画”阶段,需要更好发挥基础性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其中油气化工大有可为。可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推动四大区域合作布局:一是以周边俄罗斯、中亚重点,加强上游合作,形成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二是应以西非、南美为重点,投资并购优良上游资产,形成能源储备基地。
(五)深化油气企业改革。深化油田技术服务企业改革,实现主辅分离。油田技术服务保护主义、市场化程度低是上游开发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以低油价为契机,打破垄断,进一步放开油田服务市场,降低油气开发成本;加大企业整合力度,压减法人户数,提升油田技术服务行业的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采用混合所有制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现油田技术服务专业化、市场化,提升油田服务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运营效率。
编辑 | 张梅
设计 | 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