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系统梳理我国江河湖泊的基础上,分级分类施策,把国家水网建设成为高效节水网、防洪安全网、供水保障网、绿色生态网、智慧感知决策网和管理科学网量
●高效节水网
●防洪安全网
●供水保障网
●绿色生态网
●智慧感知决策网
●管理科学网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我国河流数量众多,流域面积在1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数量有15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数量有79条。如果按照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计算,我国的河流数量超过5万条,我国所有河流的流程加起来超过43万千米,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10圈以上。建设国家水网重大工程,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国家水网是保障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撑,还兼在航运、发电、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设国家水网重大工程,要在全面梳理我国江河湖泊的基础上,依据不同河流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按照国家级、省(市)级、县(乡)级三个层级,合理划分、分类施策。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国家水网建成高效节水网、防洪安全网,供水保障网、绿色生态网、智慧感知决策网和管理科学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水网应该建设成为高效节水网。必须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思路,去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2019年4月15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联合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初步建立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采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等行动。水网建设要在取水、输水、用水等方面,打造成高效节水网,建立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取水环节,在开展水利及相关规划、建设取用水项目及办理取水许可的项目时,需开展节水评价,包括现状节水水平评价与节水潜力分析、节水目标与指标评价、节水措施方案等。在输水环节,引调水工程、灌区引水和城市管网输水时,要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降低漏损率。到2022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以上,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在用水环节,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实施黄河河套、四川都江堰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开展供水管网、绿化浇灌系统等节水诊断,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
防洪安全网
国家水网应该建设成为防洪安全网。截至2019年底,我国全国已建成5级及以上江河堤防32万公里,累计达标堤防22.7万公里,达标率为71%。其中1级、2级达标堤防长度为3.5万公里,达标率为81.7%。江河堤防保护人口6.4亿人,保护耕地4.2万千公顷;建成流量5立方米每秒及以上的水闸103575座,其中大型水闸892座。建成各类水库98112座,水库总库容达到了8983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744座,总库容7150亿立方米,占全部总库容的79.6%;中型水库3978座,总库容1127亿立方米,占全部总库容的12.5%。
我国防洪能力已升级至较安全水平,但仍需做好超标准洪水的防御工作。据水利部2020年6月统计数据,当时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条超保、33条超历史。我国经济经过高速增长之后,江河堤防等保护范围内的经济总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如遇洪水暴雨灾害损失巨大,需制定超标准洪水的防御预案,研究适当提高堤防水库水闸等建筑物防洪标准,实施防洪提升工程,解决防汛薄弱环节,加快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雄安新区防洪工程等防洪减灾工程,以31个重点防洪城市和大江大河沿岸沿线城市为重点,提升改造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做好蓄滞洪区调整与分类,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完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等保障措施,推进蓄滞洪区建设。建设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基地,保障防洪安全、国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助力节能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
我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目前已达到8600多亿立方米,供水保障能力已经达到较安全水平。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通过加快重点水源、重大引调水等工程建设,供水工程体系持续完善,逐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了区域内水资源、跨区域流域的调水及非常规水源的多元化供水模式,保障了人民群众和经济发展的供水需求。新时期,按照“确有需求、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充分发挥已建在建工程的调水能力,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当水源区水量丰富时,研究扩大输水范围,并为输水沿线区域进行生态补水。按照城市乡村供水一体化要求,让乡村享有和城市相同质量的水源。推动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建设珠三角水资源配置、渝西水资源配置、引江济淮等工程。
按照绿色生态的要求建设国家水网工程。国家水网规划设计时,需做好方案比选,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体现绿色、生态和环保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做好水生生物保护和水域生态修复。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指导,加强水源地、输水渠道、管线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整治排污口,加大治污力度,促进产业生态转型,采取生态等措施保障水质达标。
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加强太湖、巢湖、滇池、丹江口水库等重点湖库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到2025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不低于85%。
建设智慧感知、决策科学高效的国家水网工程。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从智慧感知、高速传输、智能决策、服务多样、产品丰富等方面,建设提升水利智慧感知和决策网络,建立覆盖全域的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系统,推进水资源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加强监测体系建设,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实现对水量、水位、流量、水质等全要素的实时在线监测,提升信息捕捉和感知能力。对暴雨强度、洪水峰值、用水限额、生态流量、地质灾害、环境承载力等进行预报、预警,提前制定预案、规避风险,为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提供智慧化决策支持。
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推动水利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
建设管理科学的国家水网工程。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采取技术、经济、行政、法律等措施,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保护水源、水域、水利工程、水生态及水环境,不断提升水利管理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
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健全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推进水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新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国家水网建设应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为建成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服务。
编辑 | 张梅
设计 | 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