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外需下滑的可能性较小,消费仍能实现,如果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能实现较快增长,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会出现下行状况
一、从基本面看,2014年经济增速在7.5%左右
以小平南巡讲话、加入WTO、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等历史性事件发生时间为界,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历程分为5个阶段:
——1978-1991年,GDP年均增长9.3%,物价年均上涨6.1%;
——1992-2001年,GDP年均增长10.4%,物价年均上涨7.2%;
——2002-2007年,GDP年均增长11.2%,物价年均上涨2.1%;
——2008-2011年,GDP年均增长9.6%;物价年均上涨3.5%;
——2012年以来,GDP年均增长7.7%,物价年均上涨2.6%。
从5个阶段的经济增长状况看,以全球金融危机为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又可以分为两个发展时期:
一是1978-2007年,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增长潜力不断释放,年均经济增速不断提高的时期。在此过程中,随福利住房制度改革而来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及其货币化效应,缓解了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压力,使我国在2002-2007年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美好增长格局。
另一是2008-2013年,生产要素禀赋特征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2013年,我国16-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9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4万人)、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参见表1),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结构性矛盾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十分紧迫,年均经济增速开始下移。
从增长潜力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能够保持7%-8%的经济增速,不会出现日本经济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经济增速折半的情况(参见图2)。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水平仍然偏低,内需潜力依然巨大,无论是城乡民生建设,还是水利、中西部铁路、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都有很大的投资空间;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激发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将不断涌现;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2012和2013年新增就业数量看,当前经济增长状况满足劳动力市场新增工作岗位的要求,没有出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的就业压力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GDP初步核算结果,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在上述经济增长背景下,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参见表2)。
上述可见,尽管存在不稳定性因素,但从基本面看,2014年我国经济将实现7.5%左右的增长。
二、2014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固定资产投资领域
尽管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调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尚难估量,2014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从近期各国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国际机构和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发表的经济形势分析结果看,发达经济体经济仍然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且增长前景出现向好趋势。因此,2014年我国外需下滑的可能性较小。
在国内消费方面,受反腐倡廉等因素影响,2013年5月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上年有明显回落(参见图3),随着政策效应的冲击效应减弱,新的、规范的消费增长环境正在形成,10月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有所回升。随着收入水平上升、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居民收入消费倾向将发生积极变化,淘宝网“11.11”达成的交易金额和国庆假期外出旅游人数,都显示了我国消费增长的良好前景。另外,2010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消费率上升的态势(参见图4)。因此,尽管存在收入增速下调和公款消费萎缩的负面影响,但仍预计2014年我国消费能实现与2013年相当的增长。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制造业投资增速下行的趋势很难改变,与此同时,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和金融市场环境变化,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房地产开发投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高。201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为122122.4714亿元,其中,来自于银行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资金规模为33705.922亿元,占资金来源的比重近30%,加上来自于影子银行等与银行相关的资金,银行流动性状况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的关联性更大。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曾经稳定的存贷款利差收入发生变化,由此引发的贷款投向偏好也会对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影子银行业务规范化都会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从2013年的投资增长格局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力量主要来自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因此,如果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能实现较快增长,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会出现下行状况。
(作者: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